屏幕中的動畫人物到底有什么魔力呢?如果我們能破解這些魔力,是不是就可以成為孩子最喜歡、最信任、最崇拜的爸媽?
懂孩子
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總是和孩子差不多大,但是又比孩子稍微高明那么一點,或者是知道得更多,或者是更能在最后想到辦法,等等。這非常符合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中講的“夠一夠摘到蘋果”效應(yīng),就是孩子經(jīng)過努力可以做到,增長了能力。尤其是現(xiàn)在很多動畫片的背后其實都有兒童心理學支持團隊,他們洞悉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秘密,所以特別能在動畫片中和孩子取得共鳴,受孩子喜愛。
如何偷學
毫無疑問,首先得懂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知識,才能真的認識孩子,和孩子實現(xiàn)心理上的“平視”,無論是期望孩子達到的標準、提出的要求都會符合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如果能實現(xiàn)“夠一夠摘到蘋果”的效果當然更好。父母比動畫人物更有優(yōu)勢的地方是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遵循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孩子的情況不斷進行調(diào)整,所以,父母應(yīng)該成為比動畫人物更懂孩子的人,比如更知道孩子為什么擔心,為什么沮喪,再進行有目的的幫助,你在孩子心目中一定比動畫人物更值得信賴和有權(quán)威感。
快樂有趣
動畫人物都是自帶喜感,他們總是很快樂,雖然也有不開心的時候,但是總能很快將煩惱拋之腦后,繼續(xù)開開心心的,為孩子帶來了大量的快樂體驗;他們經(jīng)常犯點小錯,惹得孩子哈哈大笑;他們有時候顯得比小觀眾還“傻”,讓孩子感覺自己很聰明,有點小得意。因此,孩子是特別喜愛動畫中的主人公的,我們能看到,在相關(guān)實驗中,孩子們都是心甘情愿地選擇信任他熟悉的動畫人物,或者是愿意把印有他們標志的舊物品帶回家。
如何偷學
孩子喜歡和快樂、開心的爸爸媽媽在一起,而不是心不在焉或總是心事重重的父母。當然這個時代,父母的壓力很大,社會對孩子的要求也很高,但這和我們與孩子一起愉快地成長并不沖突,我們可以讓自己的規(guī)則制定得更好玩一些,可以讓提醒變得更有趣一些,比如完全可以把規(guī)則帶入動畫片的情境中—汪汪隊每天在睡覺前會刷牙,現(xiàn)在,我們家的汪汪隊隊員該去刷牙了!另外,父母多一些童心,也許會更像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比如故意在孩子面前示弱,請求孩子幫忙,和孩子一起天馬行空地進行“棒棒糖世界”“種出零食樹”等幻想,會讓孩子更把你當成“自己人”,那么當你再說“過馬路時必須拉著媽媽的手”時,他會更加服從。
超能力
是的,動畫人物大多具備超能力,比如能自如地飛來飛去,能變出各種各樣需要的物品,而且經(jīng)常不太符合現(xiàn)實世界的準則,比如太陽公公會咯咯笑,小魚會說話,這讓孩子感覺很神奇。動畫人物還能完成孩子在現(xiàn)實世界中完不成的事,比如救火、幫助別人,這也是很多動畫人物能夠深受孩子崇拜的原因,小小的他在現(xiàn)實世界里只能按要求做事,什么事都得求助大人。
如何偷學
說到這里,可能父母也能悟到,一方面,我們雖然沒有超能力,但是我們的很多能力在孩子看來就是超能力,比如我們可以烤出好吃的蛋糕,我們可以搭出漂亮的積木建筑,我們還認識很多很多字,可以講出長長的故事……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陪伴孩子越多,陪伴的方式越有創(chuàng)意,向孩子展示“超能力”的機會也就越多。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魔幻”的感覺,比如假裝在幫女巫揀最漂亮的石頭,晚上打著手電去樓下的灌木叢中進行“密林探險”,假裝是小豬佩奇一家人在度假……這些能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生活也是非常有趣的,感受到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玩的體驗一點不比看動畫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