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平,曹 翼,楊超茅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老年病科,上海 20005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因胃黏膜萎縮性改變,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層增厚及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1]。大量資料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屬癌前病變,合并腸上皮化生及異常增生后胃癌發(fā)生率高達10%[2-3]。當前慢性萎縮性胃炎西醫(yī)治療方案較多,但長期西醫(yī)不良反應多,臨床療效有限。近年來,中醫(yī)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辨證、基礎實驗及治則方藥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醫(yī)古籍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無明確病名,根據脘腹作脹、大便偏溏、食欲不振諸癥,將其納入“胃脘痛”“痞脹”等范疇,該病根本機制為脾陽不振,同時因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漫長,符合久病入絡、久病必瘀理論,而單純健脾法未重視補充原動力,則難以恢復健脾運化功能[4]。本研究基于微觀與宏觀辨證診治,提出健脾清熱化瘀法,本研究主要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對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86例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60~84歲,平均(69.5±2.6)歲;病程1~18年,平均(11.8±1.6)年;腺體萎縮等級:輕微17例,中度18例,重度8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0~85歲,平均(70.0±2.6)歲;病程1~18年,平均(12.0±1.6)年;腺體萎縮等級:輕微20例,中度15例,重度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方案獲得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診斷標準 入組患者均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5]擬定診斷標準。①主癥:胃脘痛;次要癥狀:胃脘部脹滿、噯氣、反酸、納呆、腹脹、脅肋脹悶。②輔助檢查:胃鏡見黏膜紅白相間,黏膜皺襞變平或消失,黏膜血管暴露;病理組織檢查固有腺體萎縮和(或)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
1.3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近期未接受黏膜保護劑、抑酸劑等藥物治療;③患者溝通能力、認知功能正常;④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惡性腫瘤及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②伴多臟器功能障礙、全身感染及凝血異常;③多種藥物過敏史;④難以接受胃鏡檢查。排除標準:①病情變化、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或進展至胃癌,無法參與研究者;②伴嚴重臨床不良事件無法繼續(xù)試驗者;③依從性差、自動放棄治療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4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常規(guī)進行健康教育,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對照組采用葉酸(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40316)+瑞巴派特(浙江遠力健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10015)治療,葉酸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瑞巴派特片口服每次100 mg,每日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脾清熱化瘀法,健脾清熱化瘀湯組成:生白術30 g,黃芩25 g,白英30 g,絞股藍15 g,赤芍藥15 g,爵床30 g,黨參15 g,丹參15 g,玉蝴蝶15 g,香附15 g,生甘草10 g。隨癥加減:食欲不振者加雞內金、焦山楂;大便糖稀者添加加薏苡仁;濕重者添加蒼術;熱盛者添加黃連、白鮮皮。用水煎煮后取藥汁300 mL,每次服用150 mL,每日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3個月。
1.5觀察指標 ①胃鏡檢查腺體萎縮程度: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程度在原有腺體<30%,為輕度;固有腺體減少程度為原有腺體的30%~65%,為中度;固有腺體減少程度在原有腺體65%以上以及消失,為重度。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量化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胃脘痛(0、2、4、6分)及次癥(0、1、2、3分),分別對應無、輕微、中度及重度疾病程度,評分越高,中醫(yī)量化癥狀越為嚴重。③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以離心半徑3.5 cm,3 000 r/min離心10 min,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和胃泌素。④觀察兩組用藥期間惡心嘔吐、白細胞減少、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兩組患者腺體萎縮分級程度比較 觀察組腺體萎縮恢復正常率高于對照組[30.23%(13/43)比9.30%(4/43)](χ2=4.692,P=0.030);觀察組治療后腺體萎縮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Z=4.692,P=0.030)。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腺體萎縮分級程度比較 (例)
對照組:采用葉酸+瑞巴派特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量化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yī)量化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量化癥狀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時點間、組間和時點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量化癥狀評分比較 (分,
對照組:采用葉酸+瑞巴派特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PGⅠ、PGⅡ與胃泌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PGⅠ、胃泌素表達較治療前上升,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GⅠ、胃泌素表達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血清PGⅠ和胃泌素時點間、組間和時點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PG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胃泌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PGⅡ組間、時點間、組間和時點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生命體征穩(wěn)定,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無異常,觀察組出現1例納呆少食,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對照組出現3例納呆少食,2例惡心嘔吐,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63%;兩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13,P=0.204)。
組別例數PGⅠ(μg/L)治療前治療后PGⅡ(μg/L)治療前治療后胃泌素(pmol/L)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376.05±25.21105.35±45.644.35±2.164.49±2.013.08±0.515.21±1.84觀察組4375.21±24.64124.51±48.524.31±2.184.96±2.053.10±0.528.35±1.95 組間F=0.438 P=0.031F=0.466 P=0.143F=0.180 P=0.680 時點間F=7.681 P=0.001F=0.522 P=0.082F=6.842 P=0.001 組間·時點間F=8.496 P<0.001F=0.842 P=0.074F=10.052 P<0.001
PG:胃蛋白酶原對照組:采用葉酸+瑞巴派特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為噯氣、胃脘痛、上腹脹痛、反酸等,與胃癌發(fā)生關系密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病率為20.66%,30歲后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7]。有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年齡每增長10歲,患病率遞增14%[8]。故老年性慢性萎縮性胃炎呈持續(xù)上升趨勢,癌變比例不斷增加,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西醫(yī)以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療方案為主[9]。葉酸屬于水溶性維生素藥物,若機體內葉酸含量充足,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型變異減少,確保正常甲基化,確保DNA合成、修復,減輕損傷程度,改善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10]。瑞巴派特屬于常用的胃黏膜保護劑,可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清除氧自由基等,強化上皮屏障功能,減少炎癥因子釋放,減輕黏膜損傷程度[11-12]。但老年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漫長,長期用藥不良反應明顯,且部分患者存在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
在中醫(yī)方面,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脘痛”范疇,與飲食、情志、勞倦等關系密切,外邪入侵,瘀滯脾胃或脈絡,致脾胃虛弱,難以祛邪外出[13]。脾陽不振是老年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根本,脾陽即脾的運化功能,受“命門之火”推動及溫煦。明代趙獻云:“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谷”。故中醫(yī)治療時單靠補脾難以恢復原動力,并應兼顧久病必瘀理論,以此為原則,提出健脾清熱化瘀法。
本研究健脾清熱化瘀方中重用絞股藍、白術、黨參等藥物,絞股藍性涼,歸肺、歸脾,有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功效;白術有燥濕化痰、健脾止痛之功;黨參有健脾益氣之功;故三藥聯用可健脾補胃、調理中焦;玉蝴蝶、黃芩、爵床、白英、丹參等藥可清熱解毒、祛邪外出,其中玉蝴蝶有潤肺舒肝、和胃生肌作用;黃芩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爵床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白英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抗癌等作用[14];丹參有涼血消腫、活血化瘀之功效;輔以赤芍清熱涼血、化瘀活血;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同時以甘草調和諸藥藥效,消除毒性。通過多藥相互配伍,發(fā)揮顯著的健脾益氣、調中和胃、清熱散瘀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白術可改善機體胃動力,促進胃腸蠕動,加快通便[15];爵床能促進黏膜血液循環(huán),使胃黏膜腺體再生,修復受損黏膜,且能高度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促使病情改善[16];絞股藍主要為絞股藍皂苷、絞股藍糖苷(多糖)等成分,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的作用,同時可維持內分泌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人體生理功能[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腺體萎縮恢復正常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量化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佐證了中西醫(yī)治療能修復受損黏膜,促使萎縮腺體恢復正常。PG是胃黏膜細胞分泌的蛋白酶前體,當胃黏膜萎縮,使分泌蛋白酶的腺體降低,或被幽門腺體替代,致PGⅠ表達降低[18];而PGⅡ分泌腺體廣泛,胃黏膜萎縮對PGⅡ的影響較小[19]。胃泌素屬于胃腸激素,由G細胞分泌,可直接刺激胃細胞壁分泌胃酸,促進胃黏膜生長[20]。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GⅠ、胃泌素表達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用藥期間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高。觀察組癥候療效標準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腺體萎縮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與高京宏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獲得理想效果,能修復受損腺體及黏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