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波
中國茶葉,嶺南出海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作為中國四大茶文化之一,嶺南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康熙年間,廣州成為中國茶葉出口的唯一口岸,是中國通往歐洲的“海上茶葉之路”的一個起點,全國各省茶葉均運來廣州,茶市極旺。
在廣東,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為一種禮節(jié)。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由于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東茶文化具有較濃的商品經濟特色。廣東較早出現(xiàn)人們聚集飲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館、茶寮、茶居、茶樓等,名目繁多、形式各異。明清以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飲茶非常普遍。至清代,廣東的茶市漸趨興旺,出現(xiàn)一批頗具特色的茶樓。民國時期,廣東茶市的興旺勢頭有增無減,經久不衰。數(shù)百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最大的茶出口外銷口岸、最大的茶消費市場。
廣州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對外貿易中心,有著悠久的茶葉外貿傳統(tǒng),是中國歷代茶葉國際貿易的主要口岸。茶葉作為中國的商品出口產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漢朝與南洋諸國通商,廣州當時稱為番禺,是國際貿易都會。中國商船由此出發(fā),曾到達現(xiàn)在的印度支那半島、印度南部等地,帶去黃金、茶葉等物,換回奇珍異品。元朝時期馬可波羅來華,促進了茶葉的傳播,他回國后帶去茶葉和瓷器等物,震驚西方。明嘉靖年間亦有一威尼斯著名作家拉馬斯沃,著有航海旅行記,其中提到中國茶的情況,并將一本書命名為《中國茶》,從此把中國飲茶知識全面?zhèn)鞯綒W洲。
現(xiàn)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珍藏有康熙帝在1685年的親筆御批,欽定廣州作為全國唯一的茶葉對外通商口岸。由此,廣州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海上茶葉之路”的一個起點。1640年,荷蘭商人首次將中國茶葉從廣州運銷歐洲,其后又于1673年陸續(xù)運銷倫敦。自此,中國茶葉成為世界商品。18世紀20年代以前,荷蘭主要以巴達維亞(即今印尼雅加達)為據(jù)點,與中國到達的帆船進行易貨貿易,茶葉是其中的主要貨品。之后,以廣州為口岸的國際貿易中,茶葉仍是荷蘭的首選商品。直到1795年荷蘭人退出茶葉貿易前,茶葉占荷蘭輸入商品總值,大部分年代保持在70%-80%,有時甚至超過85%。
茶葉貿易,興盛于十三行
1720年,茶葉貿易開始興盛,當時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除了絲綢之外,第二宗便是茶。當時廣州有“十三行”,主要經營絲、茶銷售。英國先以銀兩購買中國茶葉。到了18世紀后期,發(fā)現(xiàn)鴉片貿易能賺取高額利潤,于是運來鴉片并換走大量茶葉和絲綢。當時廣州設公行,名義上是料理清朝政府與英商間的貿易,實際上受英人利用。那時英商不明白中國習慣和法律,請求公行代納租稅,代辦交涉,清朝官吏也因語言不通的緣故,利用公行代收租稅,代辦交涉。廣州公行在茶市有特權,可以操縱茶市,支配茶價。
公行收茶時,資本分21股攤派,大商每人四股,中商有四人各三股,余各二股半。公行代英商雇用買辦、賬房、書記、挑夫等人。茶市專利機構在中國方面是公行,在英國方面是東印度代理公司,即俗稱洋行。到了1793年,法國、荷蘭、丹麥、比利時、瑞典、西班牙也曾設駐廣州代理公司,但英商和公行來往最多,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廣州代理公司在洋行中勢力最大。
當時售賣外商的茶葉均在廣州查驗,不夠標準的茶需酌量減價。英商拒絕不要的茶,公行再轉賣給其他商人。茶到倫敦時再查驗一次,在英國查驗的報告送回廣州英國東印度公司,做下年收茶的參考。密爾本著《東方商業(yè)》,載有東印度公司17年的詳細統(tǒng)計。從這些統(tǒng)計看來,廣州運到倫敦的貨品,茶占全數(shù)的95%,可見中英兩國最初通商始于茶葉,且為中國大宗出口貨物。166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運華茶入英,其量僅65公斤,以后日增。1715年綠茶初次出口的時候,廣州的中英茶市方完全成立。1780年,由廣州輸出上等茶達8噸,磚茶500箱。
在美洲大陸,中國茶葉最早是1711年由英國東印度公司轉運入美國。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中美最先通商之貨物為茶葉。1784年,美船“中國皇后號”來到廣州,翌年即滿載茶葉而歸。以后美國商船來華日增,1800年從廣州運往美國的茶葉已達1781噸,1830年增為2700噸,1840年上升到7670噸,茶葉已成為中國輸美的大宗商品。
歐美龐大的茶葉消費需求帶動了中國茶葉的出口。清代茶葉貿易在一時期形成了聯(lián)通國內外的茶葉之路。中國外銷茶的流通體系完整且分工明確,基本轉運程序是:茶農一茶販一茶莊一茶商一十三行一洋商—外國。中國外銷茶葉主要有紅茶和綠茶,而以紅茶為多。根據(jù)《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中所述,當時通過行商出口的茶葉,包括紅茶、武夷、工夫、色種、綠茶、松夢、屯溪等。但由于西方對茶葉偏好的不同,因而不同的茶葉品種在出口貿易商有著明顯差異,西方人往往難以接受帶有苦味的綠茶,偏愛紅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茶葉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各國。
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茶葉每年出口約22500噸,全是從廣州出口。在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一段時間內,經廣州出口的茶葉仍占多數(shù)。如1845年,廣州出口茶葉為34500噸,占華茶出口總數(shù)的95.3%,1850年仍占60%以上。
此后的100多年,茶葉貿易興衰演變。在這期間,廣州一直是茶葉外貿的重要門戶。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廣州成為中國紅茶和特種茶出口的主要口岸。近年,經廣州出口的紅茶,占全國總數(shù)40%左右。
茶葉,帶動世界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茶葉貿易影響了世界,首先表現(xiàn)在飲食上。葡萄牙開辟通往亞洲航線后,中國的茶葉從廣州傳人歐洲。葡萄牙公主凱瑟琳素有“飲茶皇后”之稱,她在嫁予英王查理二世時,把茶葉帶到英國,中國茶葉又迅速通過英國傳遍了歐洲。在葡萄牙,貴族、皇室養(yǎng)成了飲茶的習慣。17世紀以后,飲茶之風在西班牙、法國、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普遍興起。18世紀,英國和美國的家庭和咖啡店普遍把茶作為飲料。如今茶已經發(fā)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全球性的飲料。
東方人飲茶,講究的是內斂,是神韻,是品道。品茶需靜心,體會不同茶種的氣味,或甘或苦,各有千秋。而英國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下午茶,以紅茶為主,它的開創(chuàng)者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貝德菲爾公爵夫人。作為維多利亞女皇的閨密,公爵夫人常進出皇宮,與貴婦小姐們聊天休閑。由于英國皇家晚餐時間較晚,女伴們常抱怨午后到晚餐期間太過漫長,無所事事又容易饑餓。公爵夫人發(fā)現(xiàn),泡一壺茶,配一些松餅蛋糕,就能打發(fā)這漫漫午后,也讓社交談話更有興致。于是她邀請貴婦們一起喝茶吃點心,漸漸地,其他貴族也效仿貝德菲爾公爵夫人的做法,下午茶隨之風靡英國。后來隨著英國在世界的殖民擴張,英式下午茶也成了一種世界聞名的文化形式。
除了飲食文化,茶葉貿易也促進了航海業(yè)與造船業(yè)的發(fā)展?!耙豢谕ㄉ獭闭咭?guī)定,中國所有產區(qū)的茶葉必須集中到廣州,由十三行商進行海外貿易。而從歐洲、美洲往返廣州的航程遙遠,動輒需要花費一年之久,運輸效率和競爭利益的驅使,催生了科學技術的變革,進而推動了航海業(yè)與造船業(yè)的發(fā)展。
茶葉貿易不僅影響了世界,也反過來影響了中國。首先影響的是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從播種、施肥、鋤地、采茶,到揀茶、曬茶、炒茶、揉茶、篩茶、舂茶,直至裝箱、水運、行商,在貿易驅動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趨于細致入微。其次,衍生了中國南方特有的茶樓文化,乃至涼茶文化。最早的涼茶就出現(xiàn)在廣州十三行的商館區(qū),十三行使嶺南涼茶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使之逐漸享有世界聲譽。此外,十三行的茶葉銷售,帶動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西方的科學技術、餐飲食品、建筑風格、醫(yī)學、宗教、體育、音樂、美術等,也通過茶葉之路回溯來華,引介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