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路平
那是一年秋,天空被北風刮去了湛藍的外衣,露出蒼白的灰色,馬蹄聲嗒嗒傳來,是重耳一行人剛剛從衛(wèi)國離開。
眾人都已經(jīng)又餓又累。這時狐偃的聲音從車外傳來,“殿下,前面就是五鹿村了。我們下車向村里人討口飯吃吧?!?/p>
重耳下車,隔著屋外柵欄,垂手肅立,啞聲說道:“有人在嗎?”不一會,門開了,一個老者出現(xiàn)在柵欄后:面黃肌瘦,衣衫破舊,頭發(fā)花白了一半,眼睛已經(jīng)渾濁,臉上是歲月刻下的痕跡。
他打量著重耳:這個風塵仆仆的男人,著裝簡陋,頭發(fā)也只是簡單地挽起,但脊背挺得筆直,舉止間是掩不住的修養(yǎng)。他顫顫巍巍地打開柴扉,用濃厚的鄉(xiāng)音問道:“這位公子,您有何事?”重耳微微抬起手,又放下,心里是無止境的掙扎,嘴唇動了幾下,擠出了幾個字:“我……我想向老人家討口飯吃。”
重耳說著,眼神卻無處安放。老者搖了搖頭,深深地看了重耳一眼,靜靜地盯著這個禮貌的路人,然后彎腰從園子里干裂的土塊中掰下一塊,放在了重耳手中,說:“這個給你,你走吧!”
重耳捧著土塊立刻紅了臉,似是羞的,但更多是氣的。他雙眼通紅,嘴抿得緊緊的,老者的舉動就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重耳瀕臨崩潰的情緒徹底爆發(fā)。說時遲那時快,重耳猛地將手中的土塊狠狠地摔在地上,抽出腰間佩帶的長鞭,手高高揚起。
“公子!不可!”狐偃迅速伸出手,攔下了重耳想要揮出的鞭子,解釋道:“這是上天賞賜的土地??!若不是老人對您的信任,他又怎么會將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交與呢?”“信任?”重耳看著地上的土塊喃喃自語。
土地是百姓立命之本,善待百姓是執(zhí)政之基。突然間,重耳雙膝跪地,面上滿是羞愧與感激,彎腰向老人磕頭致謝,然后伸出雙手,虔誠地捧起那被摔在地上的土塊,小心翼翼地放于馬車之上,駛向了遠方。
(浙江新昌縣七星中學)
點評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用艾青的這句詩詮釋文中的老者,再合適不過了。土地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是有志之士活著的希望,老農(nóng)讓重耳食土和重耳拜土,可謂是意味深長。作文亮點在于細節(jié)描寫細膩而又傳神。小作者選取秋天蕭條的景物映襯重耳出逃的凄涼心境;“隔著屋外柵欄,垂手肅立,啞聲說道”“嘴唇動了幾下,擠出了幾個字”等動作的描寫與重耳的人格修養(yǎng)與內(nèi)心苦楚又不謀而合,刻畫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