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紅
【摘 要】為了提高語言教學效率,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將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教學中,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規(guī)律,采用有效的途徑和策略使學生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發(fā)揮,并強調(diào)學習者對英語學習規(guī)律的認識和語言規(guī)則運用的理解,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與整體素質(zhì)。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H319.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8-013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60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more and more teachers try to apply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eaching,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rules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to make the students intelligence factor effectively,and to emphasize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English learning laws and rules of language use of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Cognitive psychology;English;Teaching
由于科技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語言學習的手段和方法不斷升級改進,語言教學改革亦隨之不斷推進與發(fā)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青睞,培養(yǎng)了學習英語的靈活性。實踐證明,如果教師把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與成果運用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將對英語教學改革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并轉(zhuǎn)變過去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現(xiàn)象,從而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
1 認知心理學理論概述
廣義上的認知心理學包括建構主義認知心理學,心理主義心理學和信息加工心理學,狹義上的即是信息加工心理學?,F(xiàn)代認知心理學吸取了當今信息時代的科技精華,具有高科技的起點。它是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探討人的認知過程,主要包括:人的知覺——注意——表象——記憶——思維及語言。語言學家曾提出的認知觀點認為:人類的語言是輸入輸出信息符號系統(tǒng),它受記憶規(guī)律支配,當學習者能夠在心理上主動探求信息,不斷從視覺上,聽覺上、情感上對語言教學的刺激信息主動吸納時,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輸出效果。在學習過程中,首先是主動的模仿和刺激而形成的認知結構,然后再將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分化、整合,這個過程即是認知的本質(zhì)。而學習英語的過程恰好與其相似,兩者均是整合和重新組織認知結構的復雜心理過程。
2 認知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認知心理學與英語教學兩者結合,是改變認知主體的過程,而這種改變最終會作用于學生自身,即只有當學生的認知得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掌握知識的思維方法才能發(fā)生轉(zhuǎn)變,并且影響到交叉學科的學習和認知。同時,英語教學過程也是雙方面的,學生自身和教師之間兩方面的作用均不可忽視,將認知心理學理論應用在英語教學中,其主要目的是對教師教學技巧和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師在獲得教學理念轉(zhuǎn)變以及業(yè)務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將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認知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意義也必將充分體現(xiàn)。
3 認知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1 激發(fā)學習動機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動機就是發(fā)動并維持某種行動的動態(tài)心理過程。影響語言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學習者的情感、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以及自我調(diào)解和控制等因素,而學習動機是最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行之有效的內(nèi)部動力,而且也是激勵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主觀因素。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也是老師的主要責任。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生動的學習情景中,加深學生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動機形成之后就會對英語學習持有積極向上的主動態(tài)度,這種內(nèi)部動力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助于學生在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將知識內(nèi)化,并提高輸出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使他們在接受鼓勵和強化刺激的條件下,積極主動參與交際。可充分運用多種視聽媒體進行聽說讀寫的強化訓練,如模擬真實英語交際場景,將課本內(nèi)容真實地用視頻圖像和聲音再現(xiàn)的方式傳達到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身臨其境并充分體驗。同時教師也要多與學生互動,摒棄填鴨式死記硬背式教育,使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自身的認知過程,激發(fā)其思維的靈活性和自主互動性,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活動中感受到樂趣,可大大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
3.2 構建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就是儲存于個人記憶系統(tǒng)內(nèi)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 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十分重視學生是如何構建知識的。由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參與,其完善程度各有差異,在認知結構的形成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并不是所有學生的認知結構都是完善的,良好的語言認知結構會促進學生語言學習,而不良認知結構則會阻礙學習的進行。因此如何協(xié)調(diào)和整合學習內(nèi)容、診斷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當今現(xiàn)代語言教育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研究教學大綱,如何施教、如何設計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學習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補充相應的教學方案,使他們在學習新內(nèi)容之前,有效喚起原有知識點,經(jīng)過喚起認知、激活場景、吸收消化、評價形成等過程,讓他們在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識之間構建起橋梁,使其認知結構逐漸完備,有效幫助學生構建了語言認知結構。
3.3 注重個體差異
認知風格是用來描寫一個人觀察、知覺、記憶等信息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殊方式。主要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沉思型與沖動型、復合思維型等。其中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的認知風格與學習和強化有著密切關系。場依存型的人喜歡與別人在一起交往,不喜歡孤獨一人,對社會信息知識比較注重,往往坦率談論自己的感情世界,所以他們了解別人關心別人,容易學會與他人交往。場獨立型的人傾向于獨立于外部世界、不善與他人交往,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受外界信息的影響。因此,鑒于這種認知方式上的差異,教師應根據(jù)學生不同類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些同學進校時高中英語基礎扎實,在課堂上學習既主動又活躍;另一類同學恰恰相反。對這兩大類同學教師講評可視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糾正問題時可分具體時間、場合、方法。有的可當場糾正,有的可課后個別糾正??傊處煈鶕?jù)學生的認知結構差異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也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認知結構及風格,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策略。
3.4 注重認知反饋
教師要對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做出及時調(diào)整與評價,從兩方面來看,由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做出的問題的回答還記憶猶新,如果教師不及時反饋將不利于他們及時了解個人存在的問題,因而得不到教師的評價;同時如果教師不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就不利于調(diào)整教學、改進教學方法。為了增進教學過程中信息反饋的功效,要求教學反饋信息必須全面,否則就失去信息正負反饋的真正意義。由于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層次不同,個人的認知結構及語言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學習方法及表達能力的差異導致他們交際能力的差別。所以老師要善于觀察各層次學生的口語情況,從中得到信息反饋??谡Z反饋就是教師在同學生口語交流中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對學生的信息輸人進行反饋,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與同學一起進行課堂表演、討論、問答、配音、場景模擬等。教師因及時進行評價反饋,使學生在認知中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有利于養(yǎng)成語言學習的良好習慣,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
總之,教育的關鍵在于師生之間情感的有效交流。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分析,教師與學生間的心理協(xié)調(diào)尤為重要,而心理協(xié)調(diào)又取決于情感協(xié)調(diào)。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和信息的傳遞,也是教師與學生心理的溝通,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會使學生心情舒暢地去學習。同時,教師應因材施教依照學生個性特點設計教學方案,力求課堂活動豐富多彩,多提富有啟發(fā)性問題,啟迪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多開口機會,對學習上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多表揚鼓勵。這樣有了有效的途徑和策略,加之真誠的情感交流和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也就學得輕松愉快,切實提高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提高整體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王畡,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