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該種疾病起病急,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2]。在生活水平持續(xù)性提高、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不斷發(fā)生變化期間,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在不斷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產生,主要是患者長時間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壞死,降低心功能。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為確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需分析心律失常的時間,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3-5]。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時間與護理措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經確診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且均不同時間段伴隨心律失常。采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2.7±5.2)歲。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3.1±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展開預見性護理方法。具體操作為:①病房環(huán)境護理?;颊咦≡褐委熎陂g,護理人員需定期開窗通風,確保病房內空氣流通,維持適宜的溫濕度,保持病房內柔和光線。清潔護理病房衛(wèi)生時應注意對地面與其他物體進行消毒,盡可能做到避免灰塵揚起。②心理護理。一般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年齡偏大,同時還存在心律失常的情況。此類患者在疾病的影響下,很容易表現(xiàn)出郁郁寡歡、悲觀等不良心理?;颊卟涣嫉那榫w狀態(tài)必然會對臨床治療產生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情緒狀態(tài),并根據(jù)患者的文化背景、心理變化等進行有效疏導,給予患者鼓勵、幫助,緩解患者不良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6,7]。對于消極、悲觀情緒難以緩解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在此期間,護理人員還需注意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講解患者發(fā)病特點、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家屬,如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情況,需立即通知醫(yī)務人員。③飲食護理。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科學的日常飲食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科學、合理的飲食,盡可能減少膽固醇的攝入,飲食宜清淡。每次應控制進餐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鼓勵患者多食用容易消化且營養(yǎng)成分較高的食物,多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適量補充維生素。護理人員需提醒患者避免飲濃茶,忌煙酒。食鹽攝入量≤5 g/d。④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做好全面詳細的健康知識宣教,促使其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了解。為患者介紹產生機制,并告知治療方法。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可在醫(yī)院設置宣傳欄[8]。根據(jù)醫(yī)院的實際情況可為患者召開知識講座。耐心、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⑤其他護理操作。根據(jù)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護理人員可鼓勵患者與病區(qū)患者多溝通交流,以便能夠維持良好的心態(tài)。指導患者遵循醫(yī)囑合理服用藥物。針對睡眠質量較差的患者,護理人員可為其播放輕音樂。也可與患者交流,給患者講笑話,促使患者身心放松,能夠快速入睡。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所有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律失常發(fā)生情況,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護理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無心律失常事件發(fā)生,疼痛已消失;有效:心率失常發(fā)生的次數(shù)逐漸減少,疼痛逐漸減少;無效:依舊有心律失?,F(xiàn)象??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100例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律失常發(fā)生情況 100例患者中,心律失常發(fā)生在1:00~4:00有6例(6.0%)、5:00~8:00有15例(15.0%)、9:00~12:00有29例(29.0%)、13:00~16:00有27例(27.0%)、17:00~20:00有12例(12.0%)、21:00~24:00有11例(11.0%),心律失常發(fā)生高峰階段主要集中在9:00~12:00與13:00~16:00。
2.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中顯效28例,有效20例,無效2例,護理總有效率96.0%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8例,有效21例,無效11例,護理總有效率78.0%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心肌梗死是老年比較常見的嚴重疾病。心肌梗死發(fā)展速度非???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會給患者帶來猝死風險。臨床中,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出現(xiàn)心律失常造成死亡。因此,為減少臨床不良事件的出現(xiàn),護理人員需在此時間段加強巡視。如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需立即告知醫(yī)師予以救治。臨床護理實施期間,需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展開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從全方位著手,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護理質量,進一步改善病情[9-12]。在此次研究活動開展期間,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展開預見性護理方法。給予患者相應措施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發(fā)生高峰階段主要集中在9:00~12:00 與13:00~16:00;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96.0%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咛峁╊A見性、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各個時間段內均可能出現(xiàn)心律失常,可予以患者預見性護理措施,減少不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提高治療效率,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