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棟
傅琰生于南北朝時代,為人純孝,為官明察,處事果決。因為山陰縣當(dāng)時累積的案件很多,所以齊太祖蕭道成特地將傅琰調(diào)到山陰縣做知縣。傅琰上任以后,成功解決了很多遺留問題。
一天,傅琰正在縣衙門里處理公務(wù),門口一個衙役匆匆走了進(jìn)來:“報告,外面有兩個老漢正在爭吵,要您給他們主持公道?!?/p>
傅琰說:“你把他們帶進(jìn)來吧。”
過了片刻,只見兩個老漢互相拉扯著進(jìn)來了,有一個老漢手里還拿了一只雞。傅琰說:“你們二人有什么事情啊?”
老漢甲指著老漢乙,說:“這只雞是我養(yǎng)了好幾年的大公雞,我今天正準(zhǔn)備把它殺了。 可這老頭竟然說雞是他養(yǎng)的,實在是太可惡了!”
老漢乙生氣地說:“真是惡人先告狀,這雞明明是我養(yǎng)的,我也正打算今天把它殺了吃了。他卻說雞是他的,還請您明察?。 ?/p>
傅琰聽后說道:“我知道你們二人中必然有一人撒謊了。一只雞是小事情,值得嗎?撒謊的人現(xiàn)在說實話,我就恕你無罪。如果我查出來,撒謊的人就是犯了強(qiáng)取豪奪之罪,可是要進(jìn)大牢的。”
兩個老漢聽了傅琰的這番話,依然爭執(zhí)不休,都堅持說雞是自己的,沒有人肯承認(rèn)自己撒了謊。于是傅琰先讓衙役將雞拿走,然后命人將老漢乙先帶到另外一個房間。
公堂上,傅琰問老漢甲:“你平時用什么喂雞呢?”老漢甲答:“我平時用粟子喂雞。”
老漢甲回答完,傅琰讓衙役將老漢乙?guī)Щ貋恚瑔柪蠞h乙:“你平時用什么喂雞呢?”老漢乙想了一下,說道:“我平時用豆子喂雞?!?/p>
傅琰說道:“你們二人剛才來的時候都說了今天想要殺雞,不如我就在堂上幫你們把這只雞殺了吧。”
老漢甲和老漢乙同意了,但卻都問了同一個問題:“這只雞殺完到底歸誰?”
傅琰笑著說道:“殺完我自會判斷?!?/p>
于是傅琰讓衙役在堂上殺了那只雞,衙役在雞的腸胃里發(fā)現(xiàn)了粟子。于是傅琰把雞交給了老漢甲。
看到這個情形,老漢乙無話可說,低頭認(rèn)了罪。
這個故事中,兩個老漢都說雞是自己的,這兩句話是互相矛盾的。也就是說,其中必然有一句是假話。
傅琰并不能直接判斷誰說了謊。于是傅琰提了一個問題——“平時用什么喂雞?”這個問題誰回答錯了,誰就是那個說謊者。
判斷案情就像我們做選擇題或者判斷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需要排除很多備選項,這就要用到邏輯學(xué)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矛盾律。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矛盾的判斷,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蛘哌@么說,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兩個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承認(rèn)它們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