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山
活到三十歲時,我終于明白,“故鄉(xiāng)”這個詞只有和“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才有意義。所謂故鄉(xiāng),其實就是母親在的地方。十八歲之前,我所生活的魯南那個村莊,不過是戶籍意義上的故鄉(xiāng)。那個村莊之所以稱為故鄉(xiāng),是因為母親在那里。
在黃島的十年,我想念那個村莊,但那種想念是有限度的,并非不可忍受。十年里,母親的小屋和小屋里的母親,讓他鄉(xiāng)變成了故鄉(xiāng)。
因為偶然,父親選擇到黃島工作,又偶然選擇了小屋作為容身之所。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偶然,讓“家”這個心理上的概念和小屋融為一體。家就是小屋,小屋就是家。黃島有無數(shù)間像小屋那樣的房子,父親卻偏偏走進了它。父親無意間的舉動,為我們擇了一個家,也為母親擇了一個生命的歸宿。小屋是母親停泊在這個世界的,最后一站。
小屋已經(jīng)存在了很多年,在我們一家住進去之前,小屋被安放在集裝箱站的東南面。它是一排平房中平凡的一座。外觀上看,小屋簡陋而破落,墻壁皴裂,紅磚露出白色涂層,斑駁的墻體意在說明,小屋有了年份,就像人上了年紀。小屋前面有一堵墻,屋子與墻之間一條短短的巷子。墻的外面是一片小樹林。十年間,每次回家,我從巷子的西面走到小屋門前,推開門,接著喊一聲:“媽!”
母親高興地應答:“回來啦,吃飯吧!”
母親離去后,縱使我推開全世界所有的門,也聽不到母親的回應了。
2007年的冬天,母親開始打理小屋。寒假到了,我和妹妹前往黃島會合。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小屋。門框看上去有些低矮,我下意識地低了一下頭。進門右手邊是煤氣灶,左手邊是水桶和兩層鐵皮柜子。正對面一張及腰高的桌子,桌子下面放置兩張連體椅子,桌子和椅子就像茶壺和茶碗,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母親正站在櫥前,伸手到上面拿東西。那個櫥子算是小屋里最高級的家具了。小屋被隔成了兩間,剛剛看到的外間那些擺設(shè),我們來之前便已存在。不是我們?nèi)ヅc家具相遇,而是家具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離開小屋兩年多了。每個濃稠如墨的黑夜,每個光線暗淡的午后,思緒又將我?guī)Щ匦∥?。我撫摸著屋里的物件,它們的位置和角度,形狀與體積,依然清楚地鋪排開來,就像我從未離開過。我從外屋走進里屋,兩張床中間過道狹窄。床尾的柜子因為空間狹小,只能打開一扇門,里面盛滿了衣服。
那些年里,我們一家四口就蝸居在小屋里。外屋擺放一張吃飯的桌子和幾條馬扎,再無活動的空間;里屋那可憐的過道,兩步之內(nèi)就能走個來回;看電視,最好躺在床上,坐在床沿就會覺得離電視太近。
小屋狹小、逼仄、潮濕,但它是遮風、擋雨且是唯一的家。母親去世之后,我離開了小屋。從此,我成了一個沒有家的孩子。我一生中最后的家,隨著母親的逝去而逝去了。
后來,母親葬在了那個村莊,永遠安息在魯南那片土地上。我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又開始無限地懷念那個村莊。我知道,我懷念的,其實是母親所在的地方,以及母親。
小屋東面的簡易廁所,由紅磚和石棉瓦搭造??邕^廁所后的陰溝,有一片荒地和矮坡,坡的頂部鋪著一條火車道。一輛裝滿貨物的小火車,一天來回幾趟,我站在荒地上尿尿的時候,看到火車司機朝這邊張望。
夜晚降臨,世界披上黑色的外衣。小火車經(jīng)過時,有哐啷哐啷的聲響,順著火車道,溜下矮坡,聲響一直撞著床的四腳。夜晚,聽火車路過家門,我仿佛聽到了來自城市深處的秘密。小火車里只有一位司機,他和十幾節(jié)車皮,構(gòu)成了一段孤獨的夜行。他們相互陪伴,相互取暖,誰也離不開誰。土耳其詩人塔朗吉有一首小詩《火車》:
去什么地方呢?這么晚了,
美麗的火車,孤獨的火車
凄苦是你汽笛的聲音,
令人記起了許多事情。
躺在小屋里的我,不禁想到,小屋和火車的孤獨感有相似性。在黃島這座并非故鄉(xiāng)的城市,小屋孤獨地坐落在鐵道旁,就像小火車行駛在繁星下。我和父母、妹妹,與小屋建立起一種聯(lián)系,我們無處可去,小屋敞開懷抱接納了我們。我們與小屋相依為命。
離開家鄉(xiāng),母親勞動的熱情并未消退。她嘗試著在這片荒地上種點什么。在集裝箱站守門人的建議下,母親在荒地上撒下了方瓜種子。這片未經(jīng)耕種的土地,接受著日月的照曬、雨雪的滋養(yǎng)和火車的催眠,變得格外肥沃。方瓜藤肆意生長,竟爬滿了山坡,一直爬上火車道。這種生命力旺盛、產(chǎn)量巨大的植物,待到成熟的季節(jié),會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豐收的喜悅。趴在草叢和藤蔓中的方瓜,像一個個圓滾滾、滑溜溜的孩子,等著家長把它們抱回家。
母親喜食方瓜,我也喜歡。方瓜切片,與碾成粉末的花生燜透,這種糊狀食物是家鄉(xiāng)的美食。母親常說吃方瓜對身體好,人上了年紀就要吃一些軟的東西。黃島離家鄉(xiāng)有兩百多公里,美食猶如美酒,讓人忘記了與家鄉(xiāng)的距離。雖然,母親一生沒有喝過酒。
幾年后,母親在荒地上開辟出了一小片菜地,根據(jù)四時的氣候,種植辣椒、茄子、菠菜、韭菜、豇豆……吃著自己種植的蔬菜,節(jié)省了一筆開支,母親很開心。那片菜地也成為了母親最后倒下的地方。
那天下午,母親給妹妹打過電話,計劃著翌日去濟南。父親有朋友要來吃晚飯,母親拿著小小的鏟子,挖菠菜。她系著圍裙,穿著我穿過的一件黑色羽絨服——因為輕薄,母親喜歡穿著它做事。她只挖了幾棵就倒在了菠菜地里。她腳下的土整整齊齊,沒有掙扎的痕跡,身邊的菠菜綠油油的。她睜著眼睛,躺在親手開辟出來的菜地里,望著火車道上空燒紅的天,離開了。她沒有留下一句話給我。
圍繞小屋的生活,簡單而單調(diào)。人活著就要處理和衣食住行的關(guān)系,如何讓簡陋的小屋更好地服務(wù)生活,母親可謂殫精竭慮。
三十多年來,父親在汽車上的時間,占據(jù)了他大半的生命,他像一個騎士,駕駛著汽車,奔馳在中國浩瀚無邊的大地。卡車招油,司機們的衣服被油浸透了,泛著烏黑烏黑的亮光。但父親和他的伙計們不同,衣服永遠看上去整潔干凈,被褥也常拆常洗。那都是母親的功勞。
洗衣、洗菜、洗碗,清洗是繁重且無趣的勞動。小屋的空間不足以擺下一臺全自動洗衣機,后來二姨送給母親一個甩桶。所有的衣服經(jīng)過母親的手洗,再進行甩干。無論甩干或自然晾干都是洗衣結(jié)束以后的程序,清洗上力的付出,全靠雙手。小樹林一側(cè)有一口井,夏天,母親汲上井水,在樹蔭下洗衣,晾曬在樹與樹之間。冬天,母親只能在屋子里洗衣,小心翼翼的,以防水濺到地面。每一次洗衣都是一次困苦,受空間和環(huán)境所限,不敢大動干戈,就像一個劍客在籠子里舞劍,難以發(fā)揮武藝。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母親仍讓一家人保持了整潔。
菜地面積畢竟有限,母親種植的蔬菜只能作為替補品,不能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從高架橋下面穿過,經(jīng)過兩個復雜的紅綠燈,有一小片生活區(qū)。每次去買菜,母親都有些害怕。高架橋下發(fā)生過多次事故,聽說在一個夜晚,一輛卡車撞死了騎三輪車的婦女,三輪車變成了一塊鐵餅。那些年我每次給母親打電話,禁不住囑咐她出門要注意觀察,小心車輛。母親很幸運地躲過了所有車輛,卻沒有躲過突如其來的疾病。
同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人與人同病相憐。有一對外地夫婦經(jīng)營菜攤,一來二去,母親和他們熟悉起來。賣菜阿姨對母親無話不說。她的大女兒找對象啦,個子不高;二女兒的學習吊兒郎當,有待提高,她羨慕母親的一雙兒女都讀了大學。阿姨的姐姐在菜場入口賣豬肉,兩手油垢,家境厚實如豬油,在黃島有幾套房子。寒暑假,我會陪著母親去買菜,向阿姨匯報我的近況。有一年正月,她的姐姐將母親請到家里,拿出女兒的照片,播放女兒的視頻。母親不好意思地說,兒子已經(jīng)談戀愛了。母親和他們相處到可以做親家的程度了。
有人和母親嘮嗑,我心里是開心的。在黃島,父親有許多伙計一起喝酒吹牛。而母親只有父親。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母親一個人如何打發(fā)漫長的日子呢?夏天的蟬叫令人煩躁,冬天的小屋如此冰冷,路上的車輛駛過一輛一輛,父親駕駛的汽車還沒有回來。母親計算著時間炒菜和燙酒,為了讓父親到家便吃上喝上熱乎的。
十年里,我去煙臺讀書,畢業(yè)后成為記者,再到上海讀研,我的生活豐富而充實。我經(jīng)歷了煙臺的春夏秋冬,感受了上海的燈紅酒綠,我和幾個女孩子聚散離別。而母親生命最后的十年,多數(shù)時間只在小屋內(nèi)外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小屋的四季,感受最多的是夏天和冬天。進入七月,黃島熱得轟轟烈烈。方瓜藤的葉子、汽車的底盤、集裝箱與集裝箱的縫隙,每一處打算藏身的地方,都熱了起來。發(fā)動機的轉(zhuǎn)動和尾氣的排放,給七月增加了炎熱的砝碼,黃島變成了一座熱島。伴隨熱氣蒸騰起來的,還有蟬鳴。
蟬占領(lǐng)了每一棵樹,巷子外面的小樹林,成為蟬放聲高歌的游樂場。它們鼓動著腹部半圓形大蓋片,無休無止地唱滿一個夏天。黃昏,暗影降落在小樹林里,父親回到家,我們正彎著腰,尋找著圓形的洞口。蟬的若蟲在破土而出之前,會用堅硬的前爪挖出一個氣孔,小心試探著外部冷暖潮濕。用手指輕輕一戳,洞口一層薄薄的土坍塌,若蟲瞪著巨大的復眼,驚恐著急速地退回深邃的地洞。
在魯南方言中,蟬的若蟲,叫做“姐溜龜”。從小的訓練,使我具備了尖銳的眼神和高超的技巧。小時候,母親曾將我捉回的姐溜龜剁成餡,包成餃子。那頓餃子味道鮮美,回味無窮,肉質(zhì)堪比牛肉。然而,那天夜里,我全身起滿了疙瘩,過敏了。自那之后再不敢吃這人間至味。
小樹林面積不大,姐溜龜卻生長茂盛。母親將我們的獵物簡單烹炸,變?yōu)楦赣H的下酒菜。母親舍不得吃,我就夾起一個,放到母親嘴里。就像蟬有歌唱的快樂,平凡的人也有吃蟬的快樂。
八月,一個大雨滂沱的午后,小屋東邊的廁所后面一片汪洋。雜物堵住了貓道,水勢漲了起來,水面接近菜地。必須得清理了,母親說。我們挽起褲腳,穿上拖鞋,提起鐵锨,在午后燃起了一種豪邁的氣勢。母親在貓道的這頭清理,我在另一邊疏通,挖深水溝,鏟走樹枝、腐葉、酒瓶、舊鞋、塑料袋等障礙物,大水迅速地穿過貓道,順著溝渠,一直流到城市排水系統(tǒng)。
看著水流順暢地通過,就像一個人憋了許久終于找到了廁所,兩者獲得的快感是一樣的,人類天生就有克服障礙、渴望通暢的心理。我高興極了,母親也很欣慰,我和母親就像站在一條河流邊上,靜靜地望著水流向遠方。
小屋里的十年,母親常常是憂郁的。她的兒女前程未定,她的丈夫經(jīng)營失敗,她必須規(guī)劃每一筆收支,供養(yǎng)孩子、償還債務(wù)。在疏通貓道的時間里,日常性的憂郁被淡忘了,我和母親沉浸在簡單勞動帶來的快樂中。那個畫面我是經(jīng)常想起的,或者說那個畫面從未被遺忘,它一直在那里,作為母親送給我的禮物。在母親離開以后,我回憶母親一生的時候,想起的不僅僅是母親的艱辛與苦澀,還有溫情與歡樂。
尋找蟬的若蟲,疏通堵塞的貓道,在火爐上烤海蠣子……兩年后,那些圍繞小屋生活的畫面,在記憶中變得輕盈,輕得如火車道上的一場雪。母親離去后的每個夜晚,枕著那些畫面我才能入睡。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死亡不再是一件遙遠而可怕的事件,生死之間的界線消失了,死亡不一定就是告別。我活在母親所贈予我的生命里,等待早晚會到來的重逢。
從未被注意到的村莊,和村莊里從未被注意到的人,他們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也是未曾被注意到的,就像一棵山間的樹,一片樹上的葉子,經(jīng)歷了春夏的繁盛,到了秋冬就腐爛掉了。村莊里的一個人死了,不會成為太久的新聞。村莊里每年都有人死去,村人對生死有著令人震驚的豁達?!包S泉路上無老少”,我?guī)е八钡哪赣H離開小屋,回到故鄉(xiāng),村人看我哭得可憐,這樣安慰我。
在村人眼里,母親的去世,和村里其他人去世是一樣的。他們見慣了太多生死,對他們來說,母親并非獨一無二的。正如一位詩人所寫:“一個人的死,也許并不比另一個人的死更寒冷,但寒冷只分配給了自己的親人,足以把許多顆心凍僵?!蹦赣H離開了,我的凌冬驟然而至。
母親的墳塋堆積在一塊麥地里,離小學的后墻很近。小時候,我和母親在這里種過麥子,直起腰來,我看見白色的風,和散落在田野間的墳包。那時我不曾想到,我摯愛的母親,一生辛勞的母親,有一天竟然會葬在這里。她的墳塋和所有的墳塋一樣,春天開滿迎春花,冬天沾滿枯草。學校里,孩子們無憂無慮,自由奔跑。他們不知道,曾經(jīng)有一個少年和母親在土地里勞作。他們不知道,那個新堆起的墳包,就是少年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