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衛(wèi)紅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遇見。無論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人生都是不斷遇見的旅行,猶如我從教的27年,就是與各色風景相遇的過程。期間,無論景色如何,我都樂賞前行。
在一次次選擇中堅守教育的初心
1992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我被市里一所中學錄用。帶著這個好消息,我回母校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探望老師,卻得知學校急缺語文教師,于是,我毅然放棄了到其他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回到母校的懷抱。
剛工作的那幾年,我得到了學校眾多前輩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他們慈母良父般的關照和為人師者的情懷深深地感染了我,這份情感逐漸蔓延,慢慢化作深入骨髓的熱愛與責任,讓我在面對困難時敢于迎難而上,身處喧囂時耐得住寂寞。
也許當初的選擇帶有一絲感恩式的沖動和年輕的任性,但27年來的堅守則是出于一份對教育的責任和深切的情懷。在名校云集的城區(qū),我所在的學校只能算一所普通校。多年來,我已記不清接到過多少名校拋來的“橄欖枝”,面對“誘惑”,坦率地說,我也有過動搖,也有過糾結,但最終我還是聽從了內心的召喚——名校并不缺少我這樣一個老師,而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這里的年輕教師也需要我!
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我的內心更加堅定。面對“誘惑”,保有初心,淡然處之;身處“低谷”,滿懷希望,無畏前行。在成長的道路上,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在一次次嘗試中追求“理想的課堂”
理想的教學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和期許。在我看來,語文教學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更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語文教育不能止于眼前,要將目光投射到學生長遠的未來。
我從學情出發(fā),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學生表達能力不佳,我就設計了“行文天下”“樂曬書房”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上課的前5分鐘介紹名著,交流閱讀體驗,分享假期旅行或參觀博物館的心得;學生閱讀積累不夠,寫作能力弱,我就根據學生興趣和思維層級推薦文學作品,指導學生閱讀,鼓勵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寫詩、編劇,并定期交流分享……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將名著研學與專題學習結合起來,開展整本書閱讀,并嘗試開展混合式學習的實踐,構建線上線下交互學習的立體閱讀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展“行走閱讀課程”研究,開發(fā)了“仲夏品讀大觀園”“霜秋踏訪黃葉村”特色精品課程……
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有方法、會指導、能堅持、善等待,學生就一定會有發(fā)展,一定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有一個男生,曾經是學校的“學霸”,畢業(yè)后進入某高校的重點學科金融特優(yōu)班,有一次,他發(fā)給我自己創(chuàng)作的兩篇文學作品,請我?guī)退嵝┬薷慕ㄗh,我非常欣慰,連夜進行了修改。不久,文章就在他們院系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出來,廣受好評。
在“傳承”中守護教育的希望
曾經作為新人的我,在工作之初得到了眾多前輩的指導和幫助;而今已成為老教師的我,也義不容辭地扛起了“傳承”的責任。
作為學校教研組長,我盡心竭力地幫助組內的青年教師,指導他們參加教學基本功大賽,幫助他們開展專題教學;為了給他們搭建展示的空間,我還注冊了個人微信公眾號“流韻芳菲”,推送組內教師的教學思考和成長感悟。為了不增加年輕教師的負擔,基本上每篇文章都是我自己撰寫、配圖、排版。
不僅如此,我還走出學校,走出區(qū)域,走出北京。作為東城區(qū)景東學區(qū)兼職教研員,我積極組織學區(qū)教研活動,帶動學區(qū)內6所學校語文教學研究水平的共同提高。作為一名首都教育工作者,我積極響應號召,到偏遠地區(qū)送教支教,將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法帶到這些學校,為當?shù)亟處熀蛯W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選擇做一名教師,我是快樂的;身在普通校,但能做一名不斷思考發(fā)現(xiàn)、學習成長的教師,我是幸福又幸運的。感謝一路上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如香醇甘露,滋養(yǎng)助力,讓我的教育之行更加堅實,讓我的教育之心愈發(fā)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