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斌
在祖國西南邊陲、中越國境線上,有一個不知名的小鎮(zhèn),那就是我的故鄉(xiāng)——八布,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在那兒,在我家家門的前面,有兩條河,一條大河、一條小河,大河叫八布河,小河叫哪馬河。50 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記憶,時常在我的睡夢中伴隨著這兩條河流泛起浪花……
大河從西疇縣董馬鄉(xiāng)順著地勢,穿山過嶺千回百轉(zhuǎn),來到我的家門口。再往東南流出中國,流向越南,匯入北部灣的南太平洋。
我記得很清楚,大河快到街口時,被一座石巖阻擋,山環(huán)水繞,形成篆塘,當?shù)厝朔Q之為“龍?zhí)痢薄9止琵埳竦膸r石,足有百余丈高,小時我還看到過猴子在巖石上攀爬。深不見底的碧水攪起一圈一圈的漩渦,令人感到莫名的神秘和恐怖。傳說龍?zhí)恋紫掠袀€溶洞,里面住著龍王,“龍王吃人”的故事也不知傳過了多少代人。所以,小伙伴們沒有一個敢獨自去篆塘玩耍,就連路過也不敢多看幾眼。水流旋出渦流,向右突出,又遇石巖形成了第二個篆塘。塘旁長著一片原始的密林,特別顯眼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漆樹。傳說這里是龍王女兒居住玩耍的地方,傳言從前有人看到過兩個扮若天仙的女孩在塘邊玩耍。
大河形成的第二個篆塘再向左轉(zhuǎn),終于平緩地流出,晝夜不停,去往了遠方。
在鄉(xiāng)政府偏西北8 公里外,有一片逶迤的群山,屬喀斯特地貌。右側(cè)前峰高聳入云,后面山峰則越來越小。而左側(cè)相反,前峰較小,后峰則越來越高大,與右側(cè)后峰連成一片。遠望錯落有致,宛若波濤起伏。群山上樹木蔥郁,偶爾露出的巖石,如骨壘壘。山中時常云霧飄渺,恍若紗絲。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氣勢和狀美,亦有蓬萊神仙的飄渺和神秘。
群山之中有座特立的山叫鎖口山,山腳有個大溶洞,哪馬河就從洞中溢出。小河由此來到世上,緩緩而行,仿佛輕歌曼舞,走過一段田野鋪滿兩岸的河道,留下一片片美麗的沙灘后,跌入落差較大、亂石叢生的地段,河水也隨之沸騰起來。之后流進了一個叫“汪籠”(壯語)的水塘。水塘百米見方,塘邊有塊約20見方的青石,周邊長滿了蘆葦水柳,以及食味甘美的“水絞桃”。入水和出水處排列著大小形狀各異、色彩絢爛的石群。遠遠看上去,塘水翠綠、清靜、優(yōu)雅。傳說“汪籠”是大河龍王休閑旅游的地方,也就是行宮吧。河水在塘里沉靜了一會,就趕到八布街尾與大河相會,二河并為一河,共赴遠方。鄉(xiāng)親們把兩河交匯處叫做“岔河”。
大河有時瀟灑,有時穩(wěn)重,有時又粗獷奔放,好像男人。而小河秀美、溫順,相極了一個委婉的女子。
兩條河把我的家鄉(xiāng)八布構(gòu)成了扇型模樣。每當上山打柴,登高遠眺,星星點點的農(nóng)家房屋就散落在這“扇子”里,如扇面的山水畫。俯瞰宛如翡翠的河水,環(huán)視蒼翠欲滴的群山,仰望隨意飄浮的白云,還有那裊裊升起的炊煙,總是讓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
常見大河水渾小河清、大河漲水小河滿。每遇山洪,大河水流俱增,而小河依然清綠、湛藍如玉。兩河相會,渾綠分明。岔河沿岸生長的木棉花、荔枝、小葉榕等樹木,與大河濁水、小河清水相互映襯,視覺色彩斑斕。
晝夜不舍、永不停息的這兩條河流為我的家鄉(xiāng)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滋養(yǎng)著這一方水土,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八布人。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是在河邊聽著母親講的故事漸漸長大的。我的老家就在這扇面的“扇頭”。離大河不到10 米距離,左為龍?zhí)?,右為岔河。在兒時,晚飯后或傍晚,母親時常坐在家門口,給我們兄弟姐妹講述“水龍王”的傳說……伴著河流的響聲,在月亮的華輝下,看著遠方被夜色籠罩的山脊,母親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把我?guī)胍粋€個神秘的世界。
我喝著兩條河的河水漸漸長大。在少年時代,當然沒有什么“自來水”,我家靠近龍?zhí)?,每天都要到其下游挑幾擔水才能滿足一家生活所用。每逢下雨,大河渾了,就到小河去挑。偶爾兩條河水都渾了,仍舊到小河把水挑回,沉清再用。家里“自留地”所種的各種蔬菜,也要從河里挑水澆養(yǎng)。生產(chǎn)隊稻田里的秧苗,則是大人們用自制人工腳踏水車從河中抽水澆灌……在河里玩耍中我漸漸長大。八布屬于低熱河谷地區(qū),最低海拔僅480 米,最高氣溫達43℃,這樣的天氣,只有在河水里才能解一熱之急。特別是到了夏天,一天甚至要泡兩三次澡。從記事開始,我就在水邊跟著大人玩耍、在水中學浮水(游泳)。永生難忘的是,有一次洗澡落水,險些喪命。6 歲那年,我?guī)е粷M4 歲的弟弟在岔河洗澡。當時水流較急,弟弟不知深淺,在踩不到底的地方嗆水下沉。我在慌亂中救他時不料一同落水,被流水沖出10 多米遠。幸虧路過的叔輩急速趕來,才使我兄弟倆幸免于難。
隨著年齡漸長我的水性也有了長進。每當從山上打柴回來,我們都會跑到河邊、跳進水里,一動不動,在那兒享受河水帶給自己的涼爽與歡快。
生長在河邊,免不了要下河“拿魚”。跟著大齡伙伴,學會了不少“拿魚”的方法。比如,釣、炸、鬧、撈、堵漁梁等等。
釣魚的方法又有好多種,如用金竹做成釣竿,拴上魚線,在魚線上串錫托、拴上鉤,再把蚯蚓串在魚鉤上,放進水里,即可釣魚了。還有一種,是把帶勾的魚線拴在魚桿上,人站在水里,用手前后不停地抽動,這樣就可把魚釣起來。另外就是支夜鉤,就是在合適的水邊插上釣桿,按比例拴上兩載小木條,把一截木棒的一頭劃開,將木條捂成圓圈卡進劃開的木棒里,與河面一致支牢,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魚桿捂成弓形,把魚線上的兩載木條排成十字,卡進木棒的圓圈里,在鉤上竄上魚餌放入水中。這樣,魚上鉤就形成外力,拉落十字環(huán),魚桿自然甩起來,就能釣上大魚。
炸魚,就是把一條炸藥切成兩半,在其中一半的切割面,將事先安好導火線的雷管推進去,再綁上一塊長形石頭,點燃導火線,丟進水塘里,爆炸聲一響,魚泛了白肚,即可拿魚。
鬧魚,實為毒魚,就是將一定量的農(nóng)用“六六粉”倒進河里、攪散,順著水流,所到之處,大魚小魚,全都漂了白肚子,難以幸免。
撈魚,就是用麻線織成撈兜,到山洪爆發(fā)的季節(jié),在水邊打撈各種魚兒。
在河里拿魚,最有趣的,就是跟著大人堵漁梁。何為“堵漁梁”,就是在平緩又狹窄的河段,用樹木打樁、編上竹子籬笆、用樹葉、芭蕉葉等類填塞,只讓水流出、不讓魚通過。再在漁梁底處開一小口,把用董棕樹制成的“喝筒”對準小口安穩(wěn),喝筒后面安置魚籠。河里的魚們循著“七上八下九歸塘”的生活規(guī)律,下到漁梁,找不到路數(shù),自然游到喝筒邊,即被喝筒吸進魚籠,無所逃遁。
有一年,我們在小河“汪籠”上游不遠處,堵了一道漁梁,還在岸邊搭了個小棚。有天晚上,守夜棚里,凌晨時分,察看魚籠,不料籠里裝滿了魚。抬籠上岸,解籠倒魚,大魚小魚滑落地上,滿地跳躍,好生歡喜。又有一次,我和幾個伙伴到大河下游一個較遠的地方打柴,看到附近村子瑤族同胞堵的漁梁,觀察周圍無人,徑直走到魚籠,取魚溜走,犯了一次“坐收漁利”之事。每每回想,依然心存內(nèi)疚。
家鄉(xiāng)兩條河的流量都不算很大,但魚的種類還不少。就我見過的、拿過的、吃過的種類,就有紅翅膀、翻白魚、馬魚、棍子魚、江秋魚、老虎魚、長蟲魚、憨包魚等等,這些名稱,都是當?shù)氐慕蟹ǎ瑳]有去考證過它們的學名叫什么。另外,也還有一些當?shù)匾步胁怀雒值聂~類。不管是什么魚,當時吃起來,都覺得味道鮮美無窮。
對于拿魚,我母親一直都很反對,因為魚兒終究不能當飯吃,于貧困的生活沒有實質(zhì)的幫助,反而耽擱時間。到了上初二這個時候,家里生活條件更加艱難,母親就常對我們說:“打魚撈蝦,餓了莊稼”,不再讓我們?nèi)ツ敏~,以免耽誤農(nóng)活與學習。
河流還讓我增長不少見識。我見過的最大蟒蛇,就在大河里。記得那年是1974年,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暑假,天連降雨,山洪爆發(fā),大河猛漲,泥沙俱下。一天,我在鄰居家廚房與小伴玩耍,忽見一條巨蟒,脖子擔在門坎,高昂著頭、張著大嘴、喘著粗氣,機警環(huán)顧著四方,其尾部還淹在水里。頓時,嚇得我們失魂落魄,驚聲尖叫。當大人們拿著竹桿趕來,巨蟒見狀急轉(zhuǎn)水里,緩緩游向?qū)Π?。我入眼望去,只見蟒蛇游處,鼓起一道水梁。多年后我在不少地方動物園看到過的蟒蛇,都沒這條粗長?,F(xiàn)有想來,也不知這條巨蟒是否安在,如今又在何方。
河之性育出人之性。在兩河沿岸居住的漢、壯、苗、瑤等民族,在河流的養(yǎng)育下,雖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但都有著純樸善良、熱情好客、開朗包容、親近自然等性格。
在我的印象里,當?shù)馗髅褡宓木幼√攸c各有千秋、各得其所。當?shù)氐臐h族主要居住在街上,生活方便一些。而壯族主要居住在水邊,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田園肥美、古樹參天,風景極佳。苗族則主要居住在離河較遠的山區(qū)半山區(qū),房屋依山就勢而建,不少村寨一戶占一個山頭,生活獨立自在?,幾濉叭肷轿植簧睿肓治植幻堋?,多數(shù)散居深山箐林溪邊,生活不便,卻又與大自然十分親密。兄弟民族村寨之間的距離,阻隔不了他們之間的交往。不同民族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做“親家”、打“老根”、認“同年”,親如一家。逢年過節(jié)時往來密切、相互道賀,共度節(jié)日。
記得我上初二那年,母親帶著我和大姐到那都村一個姓蔣的瑤族“老根”家殺年豬。山高水長、小路彎彎。翻過六座山,又涉過五次八布河,再上一個坡,大約行走3 小時,才到那都村。這個村子,只有三十多戶人家,都是瑤族。每家房屋周圍,都種有荔枝、桃子、西番蓮等果樹,遠處竹林成片,林間野花點點。寨子腳則是層層梯田,而梯田的底部,流淌著的就是八布河。村后和兩側(cè),全是原始密林,林里藤蔓植物縱橫交錯,林下長滿矮科植物。森林在陽光照耀下煥發(fā)出生機,而林中卻難以透下一縷光亮。村子右邊有條箐溝,只聽流水聲,不見小溪影。我在領(lǐng)略大好風光的同時,也心生恐懼,生怕林子里、箐溝中會竄出老虎、豹子或大莽蛇。
當晚下半夜,我被銅鑼聲驚醒,側(cè)身一看,是“老根爹”在擺放貢品的神龕前,身著不同于白天的服飾,腰扎一條白布帶,在又敲又唱又跳。我以為是在請神驅(qū)魔,嚇得在床上蜷成一團,不敢吭聲。后來得知,那是“老根爹”用瑤族的儀式敬獻祖宗,體現(xiàn)瑤族同胞對古人先賢的崇敬和追念。
而次日天剛放亮,我起來卻看見“老根爹”正在炒“殺豬菜”,味香四散,引人饞蟲大起。卻見“老根爹”抬起竹筒,嘩嘩嘩倒下兩筒竹筒水,炒菜變成了煮菜。后來大一點我才明白,那是農(nóng)村殺年豬必須做的一道菜,名叫“打泡湯”。
第三天上午吃過早飯,我們娘兒仨,一人背著一個背兜,一背裝著玉米、一背裝著稻谷、一背裝著豬肉等食品,順著原路返回家中。
蔣氏“老根爹”家那年春節(jié)前的“救濟”,讓我一生難忘?,F(xiàn)在想來,那瑤族村寨的風景,應是我見過最美麗的風景了。
我的家鄉(xiāng),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生活多姿多彩。除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外,當?shù)貕炎遴l(xiāng)親主要有三月初的“風流街”、七月初一的“花飯節(jié)”,苗族鄉(xiāng)親主要有正月初的花山節(jié),瑤族鄉(xiāng)親主要有盤王節(jié)等等?,F(xiàn)在,這些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已發(fā)展成為當?shù)馗髅褡暹M行物質(zhì)交流、共同歡慶、共增團結(jié)友誼的喜慶之日。
歌舞是當?shù)馗髅褡鍔蕵?、交流和青年戀愛的主要方式。就拿壯族來說吧,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看壯族唱山歌。每逢趕街天,街市未散,就有很多壯族青年男女,如約來到小河邊、柳樹下、花叢旁,各排隊列,對唱山歌。唱歌人真誠、投入,歌聲清脆、悠揚。唱著唱著,就由集體對唱轉(zhuǎn)為男女個人對唱。每到此時,男女雙方的歌聲顯得更加深切,柔情似水、委婉動聽。傍晚時分,雙方含情脈脈,互換手帕、鞋墊等信物,以表愛戀之情。隨后相約下街再來相見,依依惜別。
我上初三那年,有個姓王的壯族同學邀我到他家做客。他家那個村叫扣忙(壯語),全村都是壯族。吃過晚飯,大慨晚上八、九點鐘,村里有六、七個壯族小姑娘,衣著整齊、打扮漂亮,來到同學家,要我與她們對歌。我是漢族,不會對歌,她們不信。唱了半晚上,我無奈干脆爬到同學家樓上,她們就上樓,站在梯口唱起來,我索然用被子蒙頭,表示躲避。次日早飯時,同學告訴我,這是她們對客人的禮節(jié),我深感愧對了她們的一片好心,想想要是自己會唱山歌,那該多好。
苗族同胞很愛美,人美、服飾也很美。苗族鄉(xiāng)親當時家家戶戶都有麻塘地,生產(chǎn)自給自足的麻布。姑娘們穿的裙子叫“百褶裙”,實際上每條裙子上的褶有500 多個,而且層數(shù)很多,有的多達四十層。加上姑娘們親手剌繡的花腰帶、花胸兜,再加上桶形帕的頭飾、小腿上裹纏刺繡鑲邊的護腿,看上去,身材窈窕秀美。每逢趕街天,苗族小姑娘都會衣著自己親手繡制的服飾,帶上鏡子,來到河邊,梳裝打扮,再用小鏡子前后對照自己的頭飾和身材,感到滿意了,才去趕街。碰到如此美麗的苗族小姑娘、身著如此美麗的服飾,就連我這個當時情竇未開的未成年人,也會好奇地多看幾眼。
還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苗族同胞都有養(yǎng)鳥、愛鳥的習慣,愛鳥勝于愛自己。每逢趕街天,苗族男同胞都會不約而同,提著心愛的畫眉在街尾岔河邊集中,掛在高低不同的樹枝上,看看誰的畫眉叫得好聽,比比誰的鳥籠做得漂亮。有時一個街子天,會有上百個鳥籠集中掛在街尾的樹枝上,畫眉有時齊嗚,有時此嗚彼停、你停我嗚,嗚聲有高有低、有長有短、有大有小,組成一支美妙動聽的百鳥合唱曲。
保護好畫眉有時比保護自己更重要。記得有一個街天,我就看到一個苗族同胞不小心從馬上甩下來,自己砸在地上、膝蓋流血,而手中的鳥籠則舉得高過頭頂,籠中畫眉安然無恙。
我少兒時的成長,與這兩條河流緊密相連。我的生命,與河相伴,演繹著屬于自己的故事。1979年,也就是我16 歲高中畢業(yè)到縣城參加工作那一年,報到前的頭一天,我懷著依戀的心情,一人來到大河邊,一頭栽進大河里,在內(nèi)心默默地問詢河流,我未來的命運將會如何!也算向大河做出的告別。
在之后的歲月里,不管是在州上還是到了省城工作,我都感到,家鄉(xiāng)的兩條河流離我并不遙遠,因為,我們能夠經(jīng)常在夢里相見。時至今日,在我心靈深處,依然深藏著對家鄉(xiāng)兩條河流的萬分虔誠、千般眷戀。
然而,多年后再回家鄉(xiāng),看到河床變高、河道變窄、河水變小、水質(zhì)變差,山林不見山頂光禿,實是心如刀攪。我仿佛聽到大河在呻吟、小河在哭泣,感到兩條河流面臨消失。直至這些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態(tài)的保護修復,八布周邊的生態(tài)面貌又逐漸好了起來,呈現(xiàn)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再回八布,看到美麗的山光水色,仿佛又回到少年時代。我真想手捧河水,悄聲告訴大河小河,我們的美好明天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