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傾城
對男孩來說,為父親挑選禮物是很難的,因為真不知道送什么好。
選“母親節(jié)”的禮物很容易:小時候用心做手工,畫一張卡片;大一點兒買一束鮮花;到經(jīng)濟獨立了,就香水、口紅、絲巾全上。對于女人來說,“老三樣”永不過時。
父親呢,送領(lǐng)帶、皮帶不尷尬嗎?明知道父親根本不穿西服,腰圍大得只能穿休閑褲。
在“父親節(jié)”前夕,我收到了這樣一封信:“如今長大了,我還是跟母親有話講,也能感受到母親對我的欣賞與肯定。我內(nèi)心渴望跟父親親近,卻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記憶中從來沒送過父親禮物,當(dāng)然也很少得到父親的贊許。兒子與父親之間應(yīng)該更容易溝通,為什么到我這里就那么難?”
寫信的人大概是個學(xué)生,而我,啞然失笑。
是誰說“兒子與父親之間應(yīng)該更容易溝通”?已經(jīng)過了60歲的李宗盛為他過世的父親寫歌,劈頭第一句就是:“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是啊,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刻意拘謹?shù)呐杂^者。”
“旁觀者”一詞,精準定位了大部分父親在家中的樣子。還有更狠的,叫“局外人”。
如果你環(huán)顧左右,也許會發(fā)現(xiàn),你的父輩、祖父輩,有很多男性都是如此—明明生活在家里,卻永遠像置身事外。
周末,他們喜歡睡長長的懶覺,起床后有時候玩游戲,有時候和朋友出去打牌、釣魚,卻不愿意帶孩子去博物館、兒童公園。工作上的煩惱,寧愿喝酒排遣;心底的郁悶,對誰也不說。
這是他們的錯嗎?不一定。儒家文化有一整套細密的規(guī)則,教女人“三從四德”,教兒童“父母呼,應(yīng)勿緩”。而對成年男人呢?“忠孝傳家”而已,全是下對上、舍棄小我成全大我的。至于如何當(dāng)丈夫、當(dāng)父親,如何給妻子一個安心的家,讓兒女有所依靠,翻遍儒家經(jīng)典,只有“子不教,父之過”六個字。
越是豁免男性的家庭責(zé)任,也就越剝奪他們的位置。好多男人,在家里也雙手插兜走來走去,家似乎就是女人和小孩的天下,他們就像女人不服管的大兒子、小孩來往不多的陌生大哥,坐立不安,無所適從。
所以,如果你的父親很少給你贊許,也許是他沒太關(guān)注你的成長,無從贊起;你從未送過他禮物,說明你也一樣不了解他。
等到父親老去,老到成為家里的弱者;等到兒子成長,長到延續(xù)當(dāng)年父親的宿命,而到了那個時候,父子之間也未必能有溝通與和解?!皟蓚€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幸運的成為知己,不幸的只能是甲乙?!币淮淮?,中國的父子只能這樣若即若離嗎?
每一次相擁,總得有人先跨出一步。也許這個人,可以是你。
直接去問問父親:“‘父親節(jié)’到了,你想要什么禮物?”他也許會嚇一跳,說:“什么也不要?!眲e著急,你可以問問他:“有沒有什么禮物,是你想送給爺爺?shù)?在你小時候,你曾經(jīng)想要得到什么禮物?”
他會有更大的驚駭吧,但一定心有震動。也許,你可以召喚出他內(nèi)心的那個小孩—和你一樣大,希望被父親看到的那個。說不定,他會從自己的遺憾中看到自己的缺失—當(dāng)年他求而不得的,就是今天他未放手給予的。
我有一位小朋友,每年父母過生日都大費周章送禮物,從手機、剃須刀到乳膠床墊,得到的反饋從來都是“我們用不著”或者“別浪費錢”。
直到有一次,堂叔來家里,與父親談到了《魂斗羅》—一個很老的游戲。他看著這兩位年過半百的中年人聊得神采飛揚,鬼神使差,他默默掏出手機下了單。游戲機第二天就送到了,他不知道那天晚上父親玩到了幾點,反正他醒來睡去,聽到的都是那奇怪的游戲音樂。
又過了一陣,母親要他吃電視上的專家推薦的健康食品,向來不摻和的父親突然說:“你甭光聽專家的,你也問問兒子喜不喜歡呀?!?/p>
他愕然,這是第一次,父親明確表達了:我想知道你喜不喜歡。
他已經(jīng)工作很多年,你還是學(xué)生;他能買游戲機,你可能買不起。但是,父母子女之間最重要的是:愿意問,愿意聽,愿意—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