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李霞鋒
黃云鵠是晚清大臣,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著名學者,經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尊崇詩圣杜甫,在任成都知府、四川代理按察使期間,曾經多次游覽成都杜甫草堂,關心支持杜甫草堂的文化建設,重建浣花祠之舉即是其對成都杜甫草堂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貢獻。其有關杜甫草堂的詩文作品及碑刻文物,不僅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成為人們了解杜甫草堂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黃云鵠在四川文化史上是一位較有影響的重要人物,但人們對黃云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其生平的介紹、詩文的研究、《粥譜》的價值及其交游等方面的探討,如徐瑩《黃云鵠詩歌研究》、李秋芳《黃云鵠〈粥譜〉及其價值》、王勝鵬《從黃云鵠〈粥譜〉看四時食粥養(yǎng)生》、高福生《江瀚其人及與黃云鵠、黃侃父子之關系》、卞孝萱《蘄春黃氏與儀征卞氏的關系——〈黃侃日記〉研究之一》、趙永康《黃云鵠先生瀘州遺墨》等,而鮮有論及他與成都杜甫草堂的關系者。筆者之一李霞鋒曾經在2013年《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初考》中對黃云鵠摹繪《黃山谷先生小象》刻石的情況進行過介紹,我們現擬就黃云鵠有關成都杜甫草堂的一些新的文獻材料再做一介紹討論。囿于見聞,疏漏之處定復不少,祈請識者指正。
黃云鵠(1819-1898),蘄州(今湖北蘄春縣)青石鄉(xiāng)人,字祥人,一字湘蕓、一作翔云,室名“實其文齋”。北宋黃庭堅后裔。現代著名國學大師黃侃(1886-1935)之父。黃云鵠出身于貧寒家庭,自幼勤奮好學。二十四歲時中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咸豐三年(1853)會試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同治二年(1863),遷兵部郎中。因梗直得罪上司,貶為馬館監(jiān)督。同治七年(1868),放任四川,任雅州知府。同治九年(1870),任成都知府。同治十年(1871)冬,升任分巡建昌兵備道,駐雅州。后又任四川鹽茶道署理按察使、川南永寧道道臺等職,官至二品大員。在四川從政二十余年,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為人正直,居官清廉,頗有政聲。他勤民事,理冤獄,因執(zhí)法嚴正,不畏強暴,人稱其為“黃青天”。后因平反冤獄,得罪了蜀地權貴,故于光緒十六年(1890)致仕歸籍。因家無余財,為維持生計,次年受張之洞邀請,掌教四川尊經書院。后再次受張之洞邀請,回湖北任兩湖、江漢、經心書院山長。光緒二十四年(1898)病逝于故里家中,卒年八十歲。
黃云鵠是晚清著名學者,擅長詩歌和散文創(chuàng)作,且成就較大。其詩“有意兼采唐宋,是近代唐宋詩派之先驅。他憂國憂民,繼承了杜甫詩史精神,反映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憂民之思。詩學漢魏又兼采唐宋遺風,長于抒情狀物、寄情寓意,形成了清秀俊麗、凄寒瘦硬的風格特征”。其文則以韻勝、以潔勝。他是一名飽學之士,一生著述豐富,“著有《實其文齋文抄》《兵部公牘》《花潭集詠》《實其文齋詩抄》《念昔齋窹言圖纂》《學易淺說》等,現存湖北省圖書館”。此外,他還著有《群經引詩大旨》《歸田詩鈔》《完貞伏虎圖集》等,并總結古代的藥粥成果,編著了中國第一部藥粥專著——《粥譜》。他博學多才,“生平善書,尤喜擘窠大字”,其書蒼遒雄勁,篆隸諸體亦佳。也工寫蘭竹,兼善花鳥畫,并在蜀、鄂兩地留下了眾多墨跡。
黃云鵠官蜀二十余年,在成都擔任成都知府、四川代理按察使期間,多次游覽成都杜甫草堂,并作有多篇詩文。其中有《泊宜賓,望祭先文節(jié)公文》《重建唐冀國夫人任氏祠碑記》《黃山谷先生小象》《山谷公紀略》《黃云鵠、雪堂含澈唱和詩碑》碑刻實物或文獻材料留存至今?,F將以上黃云鵠與成都杜甫草堂有關的碑文按其年代先后順序予以介紹。
《泊宜賓,望祭先文節(jié)公文》為黃云鵠于光緒元年(1875)撰書。此碑碑文共計61行,滿行9字,楷書。此碑材質為紅砂石,原由兩塊相同的長方形石碑組成,石碑各長94厘米,寬31.4厘米,厚5.8厘米。碑文末尾處有陰文“臣黃云鵠”、陽文“祥人”兩枚鈐印。第一塊石碑保存完好,第二塊石碑后半部分現已裂為三大塊。按理,此碑應該與成都杜甫草堂無關,但其為何要放置于成都杜甫草堂里呢?據有關文獻記載,“光緒十年(1884),四川總督丁寶楨始推行其每年春秋兩季的拜祭杜祠之祭禮,他創(chuàng)立杜祠基金,以備祭祀專用。其時,又應成都府之請,再添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塑像以配饗杜甫,其祠內三龕,正中為杜甫,東為黃庭堅,西為陸游。此格局保存至今”。故筆者推測,因光緒十年杜甫草堂增添了黃庭堅的塑像,后來黃云鵠才將其《泊宜賓,望祭先文節(jié)公文》刻制成碑并崁置于工部祠一帶,以表達對先祖黃庭堅的緬懷仰慕之情。據查,黃云鵠《實其文齋文抄》未著錄該文,本館所藏檔案資料也沒有關于此碑的記載。此碑目前存放于杜甫草堂業(yè)務辦公區(qū)內?,F將其碑文移錄如下:
泊宜賓,望祭先文節(jié)公文
維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仲冬月望日,不肖裔孫云鵠,謹于水次,恭設香楮,望祭于先祖有宋龍圖閣學士黃文節(jié)公之神曰:
嗚呼,公瑰偉之文,孝友之行,挺特之氣節(jié),百世宗仰之。謫居遺墨,蜀人爭傳之。而況不肖固公之遺裔,過公謫居之所,宜如何祗肅展謁。顧以慈母大故,蒲伏水次,相望咫尺,不獲瞻仰。嗚呼,痛哉。公瑰偉之文,冠絕當世。不肖謬以文字從海內諸君子后,自省名實不相副,況敢希公。公孝友至性,直追古人。不肖少孤之子,與慈母相依為命四十有四年,今母逝而不肖猶存。公以言天下大事為當路逐出,身愈困,道愈亨。不肖以力持外人借用驛站及擅買戰(zhàn)馬諸事,出守雅州。逾年,量移成都,又逾年,分巡建昌。雖辛勞憂危日甚一日,以視公之顛沛流離、求一日安別駕之任而不得,幸不幸,如何耶?豈非不肖生逢圣朝,而公獨不逢辰耶?嗚呼痛哉!昔朝鮮使臣入都朝正,因公接見,謂不肖文詞行止頗類公,以筆代舌,曰:“君豈文節(jié)公苗裔耶?”不肖答言:“番陽王子孫,貌似先世,似者蓋其貌耳?!笔拐咧恍す?,為肅然起敬,投贈詩文,語必及公。不肖益知公之遺澤,遠非時代方域所能限,益兢兢懼辱公。入蜀竊祿七、八年,幸不為蜀民所鄙薄,不為山川百神所吐棄。今以罪逆余生,在途茍活,扶櫬由水道東旋,惟天地神明是賴。況我公靈爽攸在,血脈相屬,其必哀不肖之愚與不肖之母之苦心亮節(jié)而陰為呵護無疑矣。不肖不敢祈請,疏公瀆公,惟公有靈,尚希降鑒。
黃云鵠出身于書香世家。其父黃金鏜學識淵博,官至資政大夫,但在黃云鵠幼年時便已去世。此后,母親便承擔了對黃云鵠的養(yǎng)育之責。她不僅在其學業(yè)上嚴格要求,而且在其道德修養(yǎng)上也時刻教誨、終身勉勵。黃云鵠后來能夠成為居官清廉的“黃青天”,當離不開母親的諄諄教誨。黃云鵠對母親感情深厚,十分孝順,在京和在川為官期間,都將母親接到了任所,以盡力贍養(yǎng)。
光緒元年,黃云鵠的母親去世,他于是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乘船護送母親靈柩歸鄉(xiāng)。路經宜賓時,恰逢仲冬月望日(十五日),因念宜賓是其先祖黃庭堅的貶謫之地,于是置辦香蠟紙錢,在江邊舉行了望祭先祖黃庭堅的儀式,事后遂撰寫了此文。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紹興間,贈龍圖閣學士,加太師,謚為文節(jié)。黃庭堅于元符元年(1098)六月被貶抵戎州(今四川宜賓),寓居時間共約四年,至建中靖國元年(1101)離蜀。黃庭堅不僅為人正直,而且性情至孝,是中國歷史上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滌親溺器”的主人公。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晚都會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自己應盡之責。黃云鵠是黃庭堅的后裔,“在黃庭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及學識修養(yǎng)在黃云鵠這里都得了繼承”,“祖上的美好道德傳統(tǒng)深深影響著黃云鵠,使其成長為一位剛直正義、仁孝忠厚之人”。因此,黃云鵠途徑宜賓時,思親懷古之情油然而生,遂揮筆寫下了此篇祭文。
黃云鵠在文中首先贊譽黃庭堅的文章道德是“瑰偉之文,孝友之行,挺特之氣節(jié),百世宗仰之”?!肮鍌ブ?,孝友之行”之語,出自蘇軾對黃庭堅的推薦詞“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隨后,黃云鵠在文中表達了因扶棺不能前去尋訪黃庭堅貶謫之所的悲傷與遺憾。接著,敘述了自己在蜀為官的原因和經歷,并對黃庭堅被貶蜀地的坎坷經歷深表同情。再接著,通過記敘自己與朝鮮使者的交往,說明黃庭堅在朝鮮的巨大影響。最后,說自己由水路扶棺回鄉(xiāng)順利到達宜賓,得到了先祖黃庭堅的保佑,并希望他繼續(xù)保佑自己。
碑文中所言“力持外人借用驛站及擅買戰(zhàn)馬諸事”,指“同治初年,時任兵部郎中、充馬館監(jiān)督的黃云鵠,就洋人以《天津條約》為憑、借用驛站車輛馬匹傳遞文書一事上奏,力爭不可:‘驛站車馬,查無應付洋人之例,所稱遞送各國文報及運解各國什物車輛,仿照中國定例一律辦理之處,諸多窒礙。職既司此事,生死以之,不敢從同,以上誤朝廷,下毒百姓。事若果行,中外釁端,必從此肇?!J為‘朝廷之驛站,如人身之血脈,血脈不通則身病,血脈雜則血脈亦病。與其為難于異日,莫若熟酌于目前。且驛站情形苦累已極,如此辦理,苦累豈有窮期耶?所議決不可行’”。后來,洋人借用驛站之事終于在黃云鵠的據理力爭之下未能實行。黃云鵠的這種不懼權貴、正直勇敢的行為得到了時人的贊譽。從此,聲名鵲起,直聲頗著。同治二年,清廷規(guī)定不準外間采買京城地面馬匹?!巴嗡哪辏死锰旖蛎袢岁惼鸪盅笮兴狡背隹谫I馬,同治七年,德國人又讓陳起出口買馬?!S云鵠料想,此事必非出洋人本心,定是有奸民構扇,憑借著權勢做不法之勾當,借機低價買進而高價賣出從中獲得利益”。于是,他多次上書朝廷。但不久,他就因此事而得罪了朝中權要,遂出守雅州。
(二)《黃山谷先生小象》及《山谷公紀略》碑
黃山谷先生小象(碑陽)
先文節(jié)公以涪州別駕安置戎州,寓蜀最久,風節(jié)人所共知,生平詩法一尊杜文貞。光緒甲申,大府援陸放翁附祀之例,列公位于杜公左方,特舉亦公義也。云鵠世系為公三十九代裔孫,譜牒昭然,不敢引嫌自匿,尤不敢忘大府表彰前德之盛意,謹摹公像,立石座前,用伸忻仰,并識緣起于后。
山谷公紀略(碑陰)
公名庭堅,字魯直。其先,金華人。自南唐來,五世登上第,祖官分寧,寓居焉,遂為邑人??迹M士,庶,字亞夫。守康州,有惠政。著有《伐檀集》。以慶歷五年乙酉六月十二日,生公于邑之修水。年十九舉于鄉(xiāng),二十二登第,出為葉縣尉,凡七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凡八年。改官吉州太和縣,凡四年。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凡二年(時趙挺之通判德州,欲行市易法于鎮(zhèn),公以鎮(zhèn)瘠苦,不允行。趙恨甚。它日宜州之禍,趙慫二蔡為之也。趙后人為都諫)。除《神宗實錄》院檢討官,集賢校理,從司馬光請也,尋兼秘書省及史局,除著作佐郎,宦京又六年。丁安康郡太君憂,服未除,除編修官,辭免。除宣州,又除鄂州,未到任。為蔡卞、章惇所構(以公修史直書安石鐵爪治河為兒戲,目為誣毀,罪不赦。公對辭慷慨,謂親見治河真同兒戲,始終不橈,聞者壯之),謫黔州(今遵義府),拜命即行。在黔,凡四年。遷戎州(今敘州府),凡四年。復宣義郎,監(jiān)鄂州鹽稅。在道,復奉命權舒州,遂由荊湖下,未至,復除太平州。以趙挺之譛,到任九日而罷謫宜州羈管(今廣西慶遠府)。崇寧三年四月至,有氓某氏館之,太守抵之罪。佛屠某館之,又抵之罪。逆旅主人館之,亦然。遂移居小南門戍樓,上雨滂風,絕無蓋障。太守者,時宰私人,蓋以是圄之,令公饑寒速斃也。公處之泰然,誦書作字,舉酒浩歌,無幾微戚戚意。四年二月,兄元明歸,獨宿城樓上,三月十五日,有華陽范寥信中者,走萬里,求識公于敞席堵門中,歡對累月。至九月三十日,公卒,獨范信中經理之,親見其久歷憂患,意氣自如,謂真謫仙人,視韓柳有間,為序其日記行世,時公年六十有一。南渡后,贈直龍圖閣學士,謚文節(jié)。公平生愛舒州石牛洞山谷之勝,自號山谷老人。晚謫授涪州別駕,安置黔、戎二州,不容到任,遂號涪翁,示不忘朝命也。公為唐節(jié)度使保義公九世孫,子,名相,云鵠三十八世祖也。世系昭然,不敢辟匿。時大清光緒丙戌二月,謹敘次大略如左。摹泐上石者,含澈支氏。濡淚追述者,裔孫黃云鵠也。
附記:
公與眉山蘇氏昆季以文行相友重,世稱蘇黃。其后,天社任淵(字子淵),注公《內集》,新津人。青衣史容(字公儀),注公《外集》,今青神人。其孫史季溫(字子威),注《別集》。蜀郡華陽人范寥(字信中),序公《家乘》。公平生與蜀人緣最厚,不肖云鵠前后宦游茲土垂二十年,亦似非偶然。惟不肖生逢明盛,暇豫雍容,而我公獨生不逢辰,雖不自哀,而后人哀之,終古無已也,悲夫。
將以上三張拓片與草堂碑刻實物比較,可知第一張拓片當為草堂碑刻之原拓本,其余兩張拓片則為草堂碑刻之翻刻本,且題跋內容均有所增減。還需說明一下,據孟遠烘《宜州黃庭堅像》介紹,廣西宜州山谷祠中也有一通黃庭堅畫像碑刻,其畫像與草堂碑刻及上述三張碑刻拓片均相同,只是落款“黃山谷先生小像”為右起橫寫,異于上述碑刻均為右起豎寫的款式。該碑也有翁方綱題跋,每列字數也與上述碑刻不同。
此碑長51厘米,寬33厘米,厚7厘米,青石石質。兩面刻字,分別鐫刻黃云鵠、雪堂含澈手書詩作,刻于清光緒十年(1884)夏。黃云鵠詩碑共18行,每行4-11字不等,雪堂含澈詩碑共15行,每行4-10字不等,詩中夾注為小字雙行。黃云鵠詩碑文末有白文“黃云鵠印”、朱文“祥人”兩枚鈐印;雪堂含澈詩碑文末有白文“僧含澈印”、朱文“雪堂”兩枚鈐印。二人所書字體均為行書,云鵠之書恣肆縱逸、淋漓揮灑,雪堂之書清雋古雅、筆法酣暢。據筆者查閱杜甫草堂的有關資料,目前尚未見本館所藏圖書或檔案資料對此碑進行過著錄,也不知其原來存放于杜甫草堂的何處?,F將此碑內容移錄如下。
黃云鵠詩碑:
留草堂五日矣,為僧徒作書訖,將辭赴青羊宮。適雪上人來訪,遂再宿堂中,明日偕去。留句志一時情事,即贈心泰主人。異日,當知此集,非偶然也。時光緒十年夏五中旬。
四宿杜祠旁,望古懷耿耿。故人忽我思,命駕遠相省。主客情再聯(lián),淹留忘晝永。嘉會信前緣,清光憑細領。遠樹帶煙痕,修簧篩月影。魚潛池不波,鳥哢林逾靜。即事契幽襟,端居感天幸。味此夕無眠,廬堂夏衾泠。
祥人黃云鵠。
雪堂含澈詩碑:
忠君愛國念,少陵常耿耿。千載瞻遺容,令我寸心省。憶與涪翁游,草堂日又永。淹留花徑深,詩趣亦已領。樹下人低首,天上佛垂影(黃葛樹根挺生一佛像,須眉畢肖)。暮鼓晨鐘聲,充滿耳根靜。俯仰乾坤間,三生最有幸。同為《梁父吟》,熏風自南冷。
祥翁觀察留草堂句,依均和之并書,為正山方丈補壁,雪堂含澈。
詩碑小序中所言“心泰”,為清光緒時期的草堂寺方丈。其生平見清人陳矩《重修草堂寺藏經樓記》:“心泰本族子,自幼祝發(fā),皈心凈土,釋典博通?!蹦杲呤畾q時,曾經籌集資金,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主持完成了草堂寺藏經樓的重修工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數年前為搜尋上述二人資料,曾求助于新都楊升庵博物館副館長劉雅平女士,她在百忙之中為筆者搜集整理了大量圖片及資料,筆者在此表示十分感謝。據劉館長統(tǒng)計,該館現保存有黃云鵠撰書的《潛西精舍落成辭碑》等碑刻13通,書寫的書法作品3件,編撰的詩文集8部;雪堂和尚撰書的碑刻3通,書寫的書法作品17件,編撰的詩文集16部。因此,新都楊升庵博物館應該稱得上是全國有關黃云鵠、雪堂含澈的文獻資料最集中、最豐富的地方。
志載,成都浣花溪,有石刻浣花夫人像。又宋任正一游浣花溪記云:每歲孟夏十九日,都人出錦官門,入梵安寺,羅拜冀國夫人祠下。夫人任氏,溪側人,初微后貴,歿后土人建祠祀之。稗官家載其逸事甚顆,語多不經,要以正史為斷。考舊唐書,成都節(jié)度使崔旰入朝,楊子琳乘虛突入成都,旰妾任氏魁偉果干,出家財募兵,自帥擊之,子琳敗走。朝廷加旰尚書,賜名字,任氏封夫人。又唐書云:大歷中,崔寧自蜀入都,留弟寬守。楊子琳自瀘州襲之,寬戰(zhàn)力屈。寧妻任氏出家財募士,自將以進,子琳懼引去,蜀賴以全。二史之言如此。禮:能為民捍大災御大患者,歿則祀之。方崔旰遠覲,子琳襲攻,寬戰(zhàn)力屈,若非任氏募士自將擊之,賊安能退,城安能全,朝廷之符印,闔城百姓之身家安能保,崔寧覲還,無地可歸,眷屬名節(jié),性命掃地,更不待言矣。維時,唐室正苦藩鎮(zhèn)多故,令叛賊據城,朝廷又增西顧憂,分兵轉餉所費不貲,賊能速滅與否,城能即復與否,旁郡邑能不蔓及與否,尚未可知。而任氏以一女子,臨危不懾,一戰(zhàn)卻賊,所全實大。蜀民世世祀之,宜矣。其他所稱夢珠誕降,浣衣蓮出,及舍宅為寺諸軼事,皆可置勿論。即力保危城一節(jié),允堪廟食茲土,為后來民牧之妻若妾能相夫子以護國保民者勸。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九月朔二日,楚北黃云鵠記。
唐冀國夫人力保危城,帥師戰(zhàn)勝,不獨一時士女感再生之德,直為千古巾幗增光,姬姜吐氣。志載錦官門城外梵安寺側有祠,今久廢,每讀史緬其遺烈,輒神往不置。光緒戊寅(1878)冬,云鵠奉命還蜀,閑居八年,游衍浣花溪百花潭之間,不知凡幾百次,屢思為夫人建祠不果,丙戌夏,大府奏攝臬篆,秋祭杜公至草堂,商之同人及方丈心泰,擬于寺之西,杜公祠之東,擇隙地建夫人祠一楹。家澤臣觀察時方守益州,欣然與云鵠分任創(chuàng)建之費。九月朔,遂觀厥成。是舉也,未知于古人報功、章別、昭激勸、修廢墜、闡幽潛之道有合否,姑書以諗后賢。月三日黃云鵠再書。
綜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晚清學者黃云鵠的以上三通碑刻實物和一篇碑記文獻,是有關成都杜甫草堂歷史文化的珍貴史料,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藝術、文物、歷史等價值,而且在黃云鵠生平及其文學與書法成就,以及成都杜甫草堂文物建筑史和文化建設史等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 ⑤⑧徐瑩:《黃云鵠詩歌研究》,中南民族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第1頁、第7頁、第15頁。
②余彥文:《鄂東著作人物薈萃》,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頁。
③周詢:《蜀海叢談》卷三《黃祥人觀察》,巴蜀書社1986年版,第199頁。
④周維揚、丁浩:《杜甫草堂史話》,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頁。
⑥(元)脫脫等:《宋史》卷四四四《黃庭堅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110-13111頁。
⑦吳昱:《新約新制下的郵件遞送及制度回應》,《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