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常春
華岳鐘靈分聳秀,想當日神斤鬼斧,度地理嵚崎,開辟憑空蹊徑,供我輩絕頂快臨,敢說姜池亮壩,遂盡奇觀;須放寬眼界,試看東至巫峽,西至峨眉,南至馬湖,北至劍閣,江山帶礪列胸襟;即向四千余里內,大凡佛剎仙臺,各臻其妙,若骨冷色寒,終要讓此峰翠艷,輸他六月結冰,三庚積雪。
銀河倒影瀉光芒,到這里摘井捫參,籍天文煥彩,挺生曠世英豪,自古來從頭屈數(shù),謾云蒲鼎石坊,始泄元氣;倘追仰徽蹤,尚有漢之子云,晉之逸少,唐之工部,宋之坡公,翰墨因緣留手跡;只在十二萬年中,何以奚囊俠屩,不約而同,況簡殘碣腐,未知遺幾許寓游,豈無昌黎醉酒,太白攜詩。
據(jù)清代咸豐末年,四川華鎣山伏虎寺住持昌言大師所著《華鎣山志》載,此聯(lián)為咸豐九年(一八五九)中秋,四川岳池知事武尚仁題并書寫,全聯(lián)二百二十二字。
武尚仁(一八一三—— 一八六七),字靜山,別號蓮峰,甘肅隴西縣城種家巷人。咸豐二年(一八五二)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任武英殿協(xié)修、國史館纂修。后,外調湖南嘉禾縣知縣、四川岳池縣知縣。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升遷廣安州知州,補廣安府知府。后因父母年老多病,為盡孝道辭官歸里,卒后誥封朝議大夫。
武尚仁一生翰墨不輟,學有所成。他不僅文章超逸,詩詞賦無所不通,而且寫得一手好字,真草隸篆無所不精。著有《隴西抉微集》《搜珠集》《蓮峰課藝》《靜山遺書》等。今存岳池博物館的《題<虎溪詩稿>序》和隴西博物館的《也園<論書偶存>序》,不僅文章精粹,也是書法精品。武氏墨跡今不多見,至今保存完好的岳池縣東雁塔石崖上鐫刻的『雁塔』二字可謂稀世之寶,書法家評論:『凝重豪勁,端莊肅穆,極見功力。』 武氏教子有方,成就了兒子武鑣金榜題名,于光緒年間中進士,點刑部主事,被列入甘肅明清進士翰林之奇。
武尚仁在岳池、廣安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在岳池七年,使岳池『甲于諸邑』,受到咸豐皇帝的褒獎;廣安任內,使一府物阜民豐,社會寧定,民眾為他建有功德坊、功德碑。清《四川通志》載:武尚仁離職時,全部家資僅文房四寶、書籍和日常用品一擔,除此別無長物。武在岳池的事跡史有詳載?!对莱乜h志》記述:武
尚仁上任之初,披閱方志,見岳池在歷史上鐘靈毓秀,人才輩出,且地利人和。然而眼下的岳池雖山清水秀,但民生凋敝,匪盜橫行,訟獄彌結,人命危淺;雖有久負盛名的鳳山書院,但學風不振,久不舉士,武尚仁為此憂心如焚。他先從治安入手,清理積案,整肅吏治,靖亂安民,從而使社會秩序穩(wěn)定,民得以各就其業(yè)。為了復興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他帶頭捐俸,修葺破敗的書院,整飭學風,恭請賦閑在家的綿州孫桐生翰林出任書院山長,從此岳池重開文運,負笈求學者絡繹不絕。為了滿足越來越多子弟的求學要求,武尚仁還集資興建了鳳增、鳳廣、鳳廈三所義學。
華鎣山,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的天然界山。它突起于四川盆地底部,山高一千七百米,綿延六百里,是川東平行嶺谷主體山脈。山脈作北東向展布,有九峰山、縉云山和中梁山三支脈。山勢東緩西陡,主峰高登山為四川盆地底部最高峰。山體頂部為可溶性石灰?guī)r,經(jīng)雨水溶蝕后多成狹長形槽谷,最長達三十多公里,上有峰叢、溶洞、暗河分布。兩側為硬砂巖,形成陡峻的單面山。在山頂脊部有燧石灰?guī)r出露之地,則形成『一山三嶺二槽』的地貌形態(tài)。有黃龍寺、溪口、小桃園東林寺舊址、三百梯、觀喜坪、千佛坪、寶鼎大光明寺等。
此聯(lián)雖題于華鎣山巔寶鼎大光明寺,但內容并非全部論佛談禪。聯(lián)文大氣磅礴,酣暢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