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勇 李瑩 蔣澤霄
【摘 要】目的:探究血清蛋白酶原以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的相關(guān)性。方法: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間,選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胃癌患者進行研究,從中隨機抽選出病例數(shù)40例,另選擇同期接收的健康體檢人群作為對照組(40例),對兩組受檢者進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變化以及胃泌素-17(G-17)。結(jié)果:與對照組而相比較,觀察組胃癌患者的PGⅠ水平下降、PGⅡ水平升高,PGR水平降低,差異性對比:P<0.05。觀察組胃癌患者的G-17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性明顯:P<0.05。胃癌患者術(shù)后PGⅠ、PGⅡ與術(shù)前對比:P<0.05,PGR水平與術(shù)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水平可以作為胃癌早期診斷指標,能夠提高胃癌診斷準確率。
【關(guān)鍵詞】血清胃蛋白酶;胃泌素-17;胃癌;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1
胃癌(gastric carcinoma)作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致死率,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健康[1]。該疾病在我國發(fā)病呈現(xiàn)出地域性差異,而且隨著我國國民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年輕人群工作壓力增加以及幽門桿菌感染率升高等因素,胃癌發(fā)生率明顯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2]。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惡性腫瘤,常見與中老年人群中,可發(fā)生與胃部的任何位置,而且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與其他胃部慢性疾病呈相似性,因此漏診率、誤診率較高。目前大部分癌癥均無有效治愈手段,對于早期胃癌患者主要是通過手術(shù)治療,而晚期患者主要是通過放療、化療等方式控制病情發(fā)展。當前胃癌早期診斷率仍然較低,選擇合適的診斷方式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率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胃癌患者與正常人群的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以了解該指標對胃癌診斷的作用價值。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2間,選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胃癌患者40例、同期接受體檢的健康人群40例,前者視為觀察組、后者視為對照組。所有胃癌患者均經(jīng)過胃鏡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
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45~75歲,平均(62.7±4.3)歲;
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46~73歲,平均(63.1±4.5)歲。
兩組受檢者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抽取2組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5ml,離心靜置分離血清放置在-20℃冰箱中待檢。按照試劑說明書具體步驟,采用ELISA法測定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計算PGR。
1.3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受檢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以及胃泌素-17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差異性采用t檢驗。將所得結(jié)果均帶入SPPS23.0版中,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對比兩組受檢者各項指標 與健康體檢者相比較,胃癌患者的PGⅠ、PGR水平降低、PGⅡ、G-17水平升高,差異性對比:P<0.05(詳細見表1)。
2.2對比40例胃癌患者手術(shù)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 與術(shù)前相比較,術(shù)后40例胃癌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降低,差異性對比;P<0.05,術(shù)后PGR水平高于術(shù)前,差異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3 討論
PGⅠ、PGⅡ作為胃蛋白酶原屬于胃蛋白酶前體,由生化性質(zhì)與免疫原性分為兩個亞群。PGⅠ由免疫原性相同的1-5組分組成,PGⅡ由組分為6、7組成。其中血清胃蛋白酶原主要反映出不同部位胃黏膜形態(tài)、功能,當患者發(fā)生胃黏膜病變累及至胃蛋白酶原細胞時,其水平也會隨之改變[3]。其中,PGⅠ主要反映了胃泌酸腺細胞功能,而PGⅡ反映了胃底黏膜病變情況。
胃泌素作為胃腸激素之一,由胃竇部和十二指腸近端黏膜中G細胞分泌而成,其主要作用是刺激胃黏膜細胞增殖,促進壁細胞分泌鹽酸,并促進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同時還能夠刺激機體分娩胰液、膽汁、腸液,維持人體胃部生理功能。相關(guān)研究表明,當機體胃部發(fā)生病變時,血清PG水平以及G-17水平均會出現(xiàn)明顯變化。
而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胃癌患者的PGⅡ明顯高于健康人群的對照組,PGⅠ、PGR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結(jié)果顯示:P值<0.05。提觀察組患者G-17高于對照組,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蛋白酶原與胃泌素-17在胃癌患者中存在明顯的表達。而40例胃癌患者術(shù)后PGⅠ、PGⅡ低于術(shù)前:P<0.05,PGR水平與術(shù)前并無差異性:P值>0.05。說明當胃癌細胞切除后,胃黏膜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血清PG和G-17能夠作為胃癌診斷指標,對提高早期胃癌診斷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政,汪洋,付承林.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檢測在胃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8,28(3):306-308.
盛紅,李潔,黃立江,趙海敏,洪波,林建軍.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聯(lián)合胃泌素-17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8,28(8):970-972.
王久君,崔立.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門螺桿菌檢測在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8,56(2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