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陽
很多年前,我中學的一位老師自豪地告訴我們一件事:你們知道中國人為什么特別聰明嗎?那要歸功于我們天天使用的一樣東西——筷子。至于為什么,他這樣解釋:因為經常使用筷子,我們的大腦得到了更多的鍛煉,因此,使用筷子的我們,比起使用刀叉的老外們要聰明得多。
對于我這位老師的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是深信不疑的。這是因為作為老師通常說來,懂的東西自然要比做學生的只多不少。還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十指的神經與大腦連著,當我們的手指得到更多的使用機會的時候,那么,我們的大腦自然也就會得到更多的鍛煉;而得到更多的鍛煉的大腦因此變得與十指一樣靈活,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兒嗎?不僅如此,那年代一句眾所周知的話,也讓我對中國人十分聰明自信滿滿: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而中國人的智慧是有原因的,使用筷子或許就是這原因之一。
不過,在今天,我對有關筷子的神奇的作用一類的說法,就不太那么相信了。為什么?因為在我看來,使用筷子固然可以讓大腦得到更多的鍛煉,而使用刀叉不也一樣嗎?就如同很多老外使用筷子十分笨拙那樣,其實很多中國人在使用刀叉的過程中同樣如此——刀叉的使用需要兩只手的配合與協(xié)調,其難度并不在筷子之下。與此同時,說中國人比外國人更聰明,似乎也缺少充足的理由。至少在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都是外國人發(fā)明的。因此,“筷子說”是不是缺少歷史的、也缺少現實的基礎?
所以,在我看來,假如我們能夠客觀一些、理性一些,那么,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之所以不同民族在餐具的使用上不盡相同,應該與其生活的地域、氣候、物產及文化傳統(tǒng)等存在一定的關系;而說到哪個民族更聰明,我們也很難用一定的標準去衡量、去比較,更不能簡單地從餐具的使用上得出相應的結論。
故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筷子應該曾經是很多民族歷史上曾經的重要餐具:在尚未發(fā)明冶煉,金屬生產和制造沒有形成產業(yè)之前,就地取材,使用純天然的竹木、陶土一類材料制作的餐具應該是主流。而筷子或者類似于筷子的餐具的易得性,決定了它曾經與各民族相伴而行。為什么我們即便在發(fā)明了冶煉,懂得了金屬的生產與制造之后,依然對于筷子難舍難棄?那應該與當時我們的冶金技術相對落后,金屬的相對難得,價格昂貴有關——中國古代,對于“鹽鐵”課以重稅,一定程度上其原因就在這里,當然還與竹木筷子易得輕便,與我們的飲食構成有關。因此,中國的老百姓在很長的時間里選擇筷子作為餐具,有“不得不”的原因。這些實際情況為什么我們不去考慮?怎么一到某些人的嘴里,筷子居然成了中國人更聰明的原因呢?
人都有得到別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如何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方法多多,而適度自夸便是方法之一。“吹牛不打草稿”是今天很多人的習慣,原因也在這里。而在從前,類似的做法其實也不少。也不僅有很多現在看來無疑太過夸張的說法,而且還有不少努力為其提供證明的論據——中國人習慣使用的筷子與人的智商之間的關系的“假說”,在我看來,就是證明中華民族的無比智慧的典型一例。而這樣的說法,對于那些缺乏科學常識與歷史常識的人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的。然而,這樣的說法,從本質上來說,純乎意淫并不科學、更非事實又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