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暑假,兩個小孫子從美國來北京,一個上小學一年級,一個上小學三年級。他們在美國每周日都要上中文課,學習中文的興趣都很濃。我找來兩篇童話,讓他們讀,一篇是老舍先生1945年寫的《小白鼠》,一篇是新近一期《兒童文學》繪本中蕭袤寫的《老鼠養(yǎng)了一只貓》。
兩篇童話,寫的都是貓和老鼠。這是自古以來童話中最愛寫的題材。
《小白鼠》,講小白鼠自認為和小白兔長得一樣漂亮,甚至比小白兔還要聰明。鼠媽媽警告他說,附近有一只大黃貓,又大又兇又餓,一口能咬住兩只老鼠,讓他小心。可是,小白鼠不聽媽媽的話,覺得自己長得這么好看,大黃貓不僅不會欺負自己,還會和自己交朋友。沒想到,他和大黃貓碰到一起時,大黃貓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幾口就把他吃凈了。
《老鼠養(yǎng)了一只貓》,講一只推銷貓糧的貓向一只老鼠推銷,并建議他養(yǎng)一只貓。老鼠有些害怕,擔心貓一生氣還不把自己吃了!貓勸他說:有了貓糧吃,貓為什么還要吃老鼠呢?貓進一步建議,讓老鼠就養(yǎng)他自己這樣一只貓。老鼠養(yǎng)了這只貓,貓?zhí)焯斐载埣Z,和老鼠相安無事??墒牵瑫r間一長,貓糧吃膩了,貓望著老鼠,忍不住直吞口水。于是,有一天夜里,貓不辭而別,老鼠為此傷心大哭。
難得的是,兩個小孫子除了個別的字不認識,需要我教,基本能夠讀下來,比我想象的認字要多。有意思的是,讀完之后,關于這兩篇童話的感想,兩個孫子觀點截然不同,竟然爭論不休。
老二喜歡《小白鼠》,老大喜歡《老鼠養(yǎng)了一只貓》。老二喜歡的原因是:一是短,好讀;二是寫出了貓的可怕,對這樣的貓得小心點兒。老大喜歡的原因,說是比《小白鼠》寫得更有意思,而且有感情,你看,貓不想自己嘴饞忍不住吃了老鼠,所以走了;老鼠舍不得貓走,所以哭了。
老二反駁哥哥:哪有貓不吃老鼠的?《小白鼠》寫出了大黃貓的可怕。對老鼠來說,貓就是可怕的!文章里說了,美麗保護不了小白鼠他自己。
老大反駁弟弟:這是童話,童話里可以讓貓不吃老鼠,童話里的貓就不可怕了,相反還有了感情。
誰也說服不了誰。我抹抹稀泥,做和事佬:你們兩人,一個是現(xiàn)實派,一個是童話派!
說說笑笑過去了,爭論也帶有溫情。兩篇童話,相隔了74年,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都已經(jīng)不止屬于兩代人。對于生活和童話的理解與認知,拉開了遙遠的距離,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不過,兩個小孫子的爭論,倒讓我想到如今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常常會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便是無論對于孩子自身的成長,還是對于現(xiàn)實的生活,是真正地觸及,還是故意地迂回?
真正地觸及,現(xiàn)實生活中會有種種不如意或令孩子迷惑不解之處,甚至如我家老二所說的可怕之處,尤其是如今進入商品社會和電子時代急遽變化的現(xiàn)實生活,更是紛亂如萬花筒。這些東西是可以進入兒童文學的領地,還是應該被屏蔽?
同時,連帶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問題,是作者應該俯下身子,裝作和孩子一般高去寫兒童的生活,還是應該就站成成人一樣的高度,以成人的視角去處理兒童生活?顯然,這不僅是兩種寫作姿態(tài),更是兩種兒童文學觀,作為寫作的成果,便會呈現(xiàn)兩種兒童文學作品。也就是說,面對正在渴望閱讀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什么樣的兒童文學作品更合適?無疑,前者會顯得假,因為俯下身子,哪怕是蹲下來,也是裝出來的;后者會顯得做作,因為會有意無意地加進成人自以為是的一些東西而遠離孩子本身。
顯然,《小白鼠》寫出了生活可怕的一面,《老鼠養(yǎng)了一只貓》寫了生活溫情的一面?!缎“资蟆纷尯⒆又镭埦褪秦垼跣〉睦鲜蟛灰拇婊孟?,以為真的可以和貓交朋友?!独鲜箴B(yǎng)了一只貓》則寫了生活中虛幻或者可以稱之為夢想的良善的一面,為生活蒙上一層溫情脈脈的輕紗。貓走鼠哭,如此多情的結(jié)局,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我不知道這種安排好不好,也不知道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哪一種更好或者更適合孩子,或者可以共存而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我只知道,在我所讀的有限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如老舍先生這樣寫法的不多,倒是更多的作品愿意寫成甜蜜蜜的棒棒糖,愿意讓貓和老鼠相見時難別亦難,或者熬成一鍋糊涂沒有了豆。
如今,我們的城市里,弱不禁風的媽寶式的孩子在增多,和這樣的作品閱讀有關,還是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