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飛,陳國秋,張海金
(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遼寧朝陽 122000)
常規(guī)谷子的播種技術研究歷史時間較長,但雜交谷子播種技術研究和試驗較少[1]。2010年全國雜交谷子推廣面積達13.33萬hm2,通常增產量在30%~50%。目前,“張雜谷”在京津及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的15個省市、自治區(qū)都有種植,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26.67萬hm2,平均增產 3000 kg/hm2,為我國增產糧食8億kg。從目前生產狀況看,雜交谷子最高產量達12645 kg/hm2。雜交谷子品種優(yōu)于常規(guī)谷子,因此在我國北方等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被廣泛選用,關于雜交谷子播種技術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雜交谷子的特點,為區(qū)別于常規(guī)種植,其種植密度和水分利用率等都要進行充分的試驗探究。
1.1.1 試驗地點選擇。試驗于2018年在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試驗基地小波羅赤村附近進行,該地位于遼寧西部,屬于典型半干旱地區(qū),海拔為887.8 m,年平均降水量為420 mm,無霜期125 d左右,晝夜溫差較大,大于10℃的活動積溫2600℃。
1.1.2 試驗材料。供試品種為張雜谷5號。
以單位面積下不同穴數為基礎,設16萬穴/hm2(穴距12 cm)、8萬穴 /hm2(穴距24 cm)、4萬穴 /hm2(穴距36 cm)共3個水平。留苗數設1~4苗,每穴4個水平進行。種植面積16 m2,行距60 cm。在播種前使用尿素和磷酸二銨一次性施肥。
觀察記錄谷子出苗率、成穗數,部分取樣測總穗數,觀察莖稈質量及收獲測產量,并運用水分測試儀測定土壤水分,計算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2]。
前茬一致,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及時進行除草、治蟲、追肥等田間管理,單項作業(yè)當天完成,其他管理按試驗設計完成。
通過設計表中處理數據,探討雜交谷子的光合以及植株形態(tài)和產出性狀的不同特性,以此來發(fā)現(xiàn)不同種植密度對雜交谷子出苗和產量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分析地膜穴播方式對出苗和穩(wěn)產的影響。
2.1.1 種植密度與生物性狀的關系。在雜交谷子發(fā)苗過程中,葉面積以及光合勢都是先升后降的。
2.1.2 種植密度與水分利用的關系。種植密度越大,耗水量總體增加,水分利用率先升后降。
2.1.3 種植密度與植株形態(tài)的關系。密度越大,株高從123.65 cm提高到145.69 cm,重心由62.9 cm增高到70.59 cm,莖部增長變薄,降低了強度和抗倒指數。
2.1.4 種植密度與谷子營養(yǎng)的關系。密度越大其葉片中的氮磷鉀含量越少,最大累積量在抽穗期。合理的密度有助于雜交谷子的營養(yǎng)積累,對氮磷鉀的轉移和分配都有一定的影響。氮磷鉀的比例會影響雜交谷子莖稈的性狀,對其抗倒伏指數等有影響[3]。
將相同單位面積下留苗量固定,進行不同穴數、單穴留苗數對產量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每穴1苗、2苗、3苗處理產量之間差異不明顯,但3者均與每穴4苗處理產量間存在很大差異,每穴4苗相對于每穴1苗減產10%。表明地膜穴播條件下,張雜谷5號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能彌補穴距離過大帶來的減產。張雜谷5號穴播時,每穴留苗數不能超過3苗。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播種穴數或留苗數均能提高產量,但密度組合在16萬穴以下產量間差異不顯著,說明此時增加密度已不能提高產量,在低密度組合下,雜交谷子能通過自身調節(jié)提高分蘗、單穗籽粒質量、千粒質量,從而穩(wěn)定產量。從表2可以看出,水分利用率隨種植密度增大而降低,高密度下雜交谷子生物產量增加、經濟系數降低,導致籽粒產量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不斷增加耗水量。雜交谷子在單位面積留穴數多時,水分利用率較低,可能是生物產量高、經濟系數低造成的。
雜交谷子采用配套機具播種,進行間苗與不間苗處理。結果表明,產量并無明顯差異且均達到穩(wěn)產水平,說明雜交谷子在穩(wěn)產密度組合下結合配套播種機具生產,可以達到既不間苗又穩(wěn)產的雙重要求。采用配套機械穴播,雜交谷子空穴率較高,這與機器穴播后孔穴錯位、田間整地質量不高、播后遇雨板結等因素有關,空穴率是造成出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為保證單位面積的穴留苗數,在機械穴播時,應在最佳穴播數基礎上提高30%進行播種[4]。
表1 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水分利用率的影響
雜交谷子的產量隨著播種穴數或留苗數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最高產量密度組合為8萬穴/hm2,每穴4苗,為密度中間值。在低密度下,雜交谷子可以通過自身調節(jié)來彌補產量,達到穩(wěn)產的效果。密度和耗水量在一定范圍內可以提高產量,超出臨界范圍則產量不再提高,經濟系數下降,導致水分利用率降低[5]。留苗數的增加和穴數的增加,會讓水分利用率降低,雜交谷子不適合密集種植,在稀植條件下能夠體現(xiàn)雜交谷子本身的調節(jié)能力。經對播前和收獲后土壤貯水量計算分析,在不同的水分梯度下,谷子水分臨界期(孕穗期—開花期)補水與未補水之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谷子雜交種較常規(guī)種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值可提高30.99%~41.00%,說明谷子雜交種具有十分明顯的高效用水的遺傳特性。在需水高峰期根系有較強的吸水能力,是抗旱性強的體現(xiàn),亦為高效用水奠定了生理基礎[6]。由于該試驗僅針對4萬~16萬穴/hm2,每穴苗數在1~4苗,其余未涉及的范圍沒有數據證明,后續(xù)應增加更廣泛數據試驗,以研究不同留苗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