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2019年10月9日,武隆區(qū)世紀五龍城小區(qū)。
李志順蹣跚地走出書房,手里拿著一張老照片。
照片里是一名身著軍裝,神采奕奕的軍人。那正是年輕時的李志順。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征兵宣講會在山西底西村舉行。
宣講會上,李志順第一個舉手報名參軍。從此,年輕的他踏上進軍的征程。
人民解放軍為人民
時光回到1949年。
那時,21歲的李志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部警衛(wèi)團先遣營代理排長。
南京解放后,李志順和戰(zhàn)友們接到命令,隨軍挺進西南。
一路追擊,11月20日黃昏,二野司令部警衛(wèi)團先遣營攻占了武隆縣(現(xiàn)武隆區(qū))江口鎮(zhèn)的上街和羅州壩小學(xué)。
此時,察覺到解放軍的行跡,芙蓉江對岸的國民黨殘軍亂了陣腳,慌忙逃竄。
為了阻礙解放軍的追擊,逃竄時,國民黨殘軍一把火點燃了芙蓉江上的輪渡、浮橋。
看著對岸的熊熊大火,李志順和戰(zhàn)士們心急如焚,大家接到命令,蹚水過江。
初冬時節(jié),江水刺骨。戰(zhàn)士們下水不久,江水便淹沒了他們的脖頸。
游過岸后,李志順和戰(zhàn)友們顧不上追敵,一心撲起火來。
這邊剛撲滅火,那邊,國民黨另一部殘軍又在武隆縣城放了火。
當時,武隆縣城很小,全城僅570戶人家,滾滾濃煙裹挾著整個縣城。
趕到縣城,李志順帶著戰(zhàn)友們搶封檔案后,又同兄弟部隊匯合滅火。直到次日凌晨3點,滅火工作才告一段落。
不追敵,先滅火,這是為何?
“人民解放軍為人民?!倍嗄旰?,李志順依舊斬釘截鐵地說:“我們打仗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我們心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p>
而這一切,也被老百姓記在了心里。
打開重慶東大門
1949年11月21日,武隆縣城解放。
當晚,二野司令部警衛(wèi)團先遣營營長張晨生宣布:“明早,隨軍攻打白馬山。”
早在湖南瀘溪集結(jié)時,李志順便聽說了白馬山。白馬山位于武隆縣西南方,陡峭險峻、森林密布、人煙稀少,是重慶的東大門,戰(zhàn)略地位不言而喻。
彼時,蔣介石派遣羅廣文的第15兵團增援,蔣經(jīng)國親自督戰(zhàn)。國民黨將領(lǐng)宋希濂把全部本錢砸到了白馬山上,從萬家艮到豹崖,他們精心設(shè)置了多道防線。
“進攻,同志們有沒有信心?”張晨生問。
“有!”洪亮的回答響徹天際。
22日拂曉,白馬山戰(zhàn)役打響。
從萬家艮到朝天望,當時,敵軍部署了一個團的兵力。
李志順說,這段路的兩旁全是杉木,敵軍不開槍,根本看不到人。包抄、猛攻……最終,他所在的營和兄弟部隊合力將這個團打散了。
萬家艮被攻破后,部隊沿著山梁向朝天望和風(fēng)吹嶺疾進。
這一路,敵方一路布下五個團。因敵人太多,交火激烈,打得艱辛,當李志順和戰(zhàn)友們攻到朝天望時,已是中午。
隨后,李志順帶著全排戰(zhàn)士,從朝天望山梁沖到了斷頭巖上。在斷頭巖上,他命令全排猛攻野槽壩。這一仗,一直打到了天黑。
23日,李志順和戰(zhàn)友們經(jīng)過第四道防線茶園時,敵軍的許多汽車正在燃燒。茶園被攻破后,宋希濂的殘軍被分散,通訊中斷,難以指揮。
“經(jīng)過這一天激戰(zhàn),敵軍傷亡慘重,部分殘敵向貴州方向逃去?!崩钪卷樆貞浾f,“后來,我們一直追到了馬頸子、黑大橋,敵人完全成了驚弓之鳥?!?/p>
最終,白馬山被解放軍攻下,自此重慶東大門敞開,解放重慶指日可待。
這場勝利來之不易
放下手里的照片,李志順有些感傷。因為,這場勝利來之不易。
攻打白馬山時,犧牲了400多名解放軍戰(zhàn)士。其中,有一些戰(zhàn)士是累死的。
當時,李志順所率領(lǐng)的排就累死了3名戰(zhàn)士。
“我記得,一個叫張樹全,年輕活潑;另一個是老鄭,年紀稍大些。兩個人都是河北陽原人?!崩钪卷樂褐鴾I花,“敵人跑靠汽車,我們追靠雙腿,一路追擊,疲勞過度!”
老鄭,犧牲在萬家艮一戰(zhàn)中。
那時,李志順剛沖上山,有戰(zhàn)士呼喊:“排長,老鄭不行了!”
李志順回頭一看,老鄭臉色蒼白,嘴唇烏紫。
沒等到李志順發(fā)問,老鄭便失去重心,一頭栽倒在地。
老鄭犧牲了,戰(zhàn)斗在即,沒法掩埋,李志順和戰(zhàn)友們只能用軍帽蓋住他的臉,再用油布將他遮裹起來,然后,繼續(xù)向前。
不久,跟老鄭一樣,張樹全也累死在風(fēng)吹嶺上。
白馬山戰(zhàn)役犧牲戰(zhàn)士的遺骸,除被收殮入武隆烈士陵園的外,有的仍安睡在白馬山上。
一春又一春,70年過去,那漫山遍野的山花是否浸染過烈士們的鮮血?
山風(fēng)吹過,似人嗚咽。
“這場勝利來之易。”李志順說:“年輕人要好好珍惜今日之中國,今日之重慶!”
一切為了新中國
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正式開工。
成渝鐵路作為新中國修建的首條鐵路,修建時,李志順所在部隊接到通知——參建。
那時,重慶剛剛解放,百廢待興。
年輕的新中國沒有基建基礎(chǔ),全新的重慶沒有技術(shù)積累,修建成渝鐵路多靠人工。
挑石子、抬鋼材……所有的苦,李志順都吃下來了。
兩年后,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打仗吃苦、建設(shè)吃苦,一切為了新中國。
1954年,轉(zhuǎn)業(yè)離開部隊,李志順被分配到武隆工作。
從縣糧食局到縣水利局,從縣水利局到縣農(nóng)業(yè)局,修公路、建電站……干每一項工作,李志順都鉚足了勁。他說:“這是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共同的心愿。”
鉚足勁,一切為了新中國。
回望這70年,李志順說:“現(xiàn)在的青年們,要繼續(xù)向前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