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枚
青山說:對于寫作的“套路”,不少同學都有著刻板印象,甚至不以為意,然而,“套路”的另一面,其實是通往好文筆的基石。
我無數(shù)次地聽到專家、學者、家長、老師、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抱怨高考語文寫作就是“八股文”的遺毒!每每說起,他們都義憤填膺,扼腕嘆息,好像因此就失去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家苗苗。我承認,當我們的高考作文被某些補習機構(gòu)列成表格,只需要根據(jù)題目填上相應的主題句或是換幾個名詞時,作文的確失去了閱讀的價值。但拋開這種極端不負責任的應試教育,我總在想,寫作難道不應該有一些套路嗎?
寫給自己看的叫隨筆,你的心思你最懂,所以寫給自己看的文章怎么寫都行。不用有章法,更不用有套路,只要自己寫得高興就行。寫給別人看的可就不行了,人家讀者跟你也不熟,憑啥知道你的心思呢?你只能憑文字,把自己的寫作意圖明白清晰地展現(xiàn)給讀者。
當然,也有意識流和魔幻現(xiàn)實主義,那樣的文章需要好多好多讀者專家分析來分析去,然后得出一個個模棱兩可的答案僅供參考。讀這些文章需要時間,捧一杯香茶靠在沙發(fā)上,用一晚上品幾個晦澀但深沉的句子,的確很好。但別忘了我們寫作文可不能要求老師如此評判,在短短的兩三分鐘里你不僅要讓你的閱讀對象讀懂你的文章,還要讓他喜歡你的文章,為你的文章心甘情愿地打高分,你說你能寫意識流或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嗎?
課本中《故都的秋》一開篇郁達夫?qū)懙溃骸扒锾欤瑹o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是多么明確的開宗明義!
文章雜寫了很多北平的秋景,有時一段幾組,有時一段一個,但怎么看怎么都不覺得亂,因為,無論是“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還是“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無論是“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還是“秋蟬的衰弱的殘聲”,無論是“息列索落下起來的秋雨”還是絢爛卻又短暫的“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都緊緊扣合著開頭第一句給出的“清、靜、悲涼”的主題詞。
所以,景色雖雜卻樣樣都扣著主旨。寫完了景,自然要用對中國文人悲秋的議論來深化一下自己對秋的感悟,再用南國與北國秋天的對比來抒發(fā)一下自己對北國秋天的大愛。最后,作者在結(jié)尾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焙脠A合的一個回扣!
“開篇點題—段段扣題—議論抒情升華—結(jié)尾回扣?!倍嗝词煜さ膶懽髂J?,郁達夫用這個模式寫出了《故都的秋》……
咱們做閱讀理解,一篇千字文放在那里,要求你在20分鐘之內(nèi)讀懂且要做出后面的題來。你讀文章的時間最多只有5分鐘,而且要在這5分鐘里讀出作者寫作的主旨、感情、手法、結(jié)構(gòu)條理……沒有香茶,也沒有沙發(fā),在這樣的閱讀條件下,你喜歡讀什么樣的文章?肯定是文有文的中心句、段有段的中心句、開篇知道明確主旨、結(jié)尾知道點扣升華、段落行文有結(jié)構(gòu)提示的文章。這就好啦,老師讀你的文章,沒準5分鐘都用不了,將心比心,為啥你就不能寫得規(guī)范清楚點呢?
寫作本就有套路,在不過分死板的前提下,套路其實是對讀者的一種尊重。為了讓你看懂,我采用最明白的方式來行文。寫不好作文,絕不是因為套路,而是因為你在這套骨架上填的肉太難看。語言不美,立意不深當然就不好看。寫作文,首先要按套路出牌,這樣至少能讓人看懂。在這個基礎上,你去閱讀,去豐富自己的語言和思想,才是硬道理。
別再瞧不起寫作的套路了!沒有規(guī)矩,哪來的方圓?
范華摘自《中國校園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