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江
1980年,年近七十歲的季羨林完成了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全卷的翻譯,填補了這一世界著名典籍在我國翻譯界的空白。有位記者來到季羨林家中采訪。
當(dāng)看著季老一邊不?;亟^訪客,一邊看著書桌上一疊厚厚的文稿,記者好奇地問道:“季老,您兼職多,邀約多,社會活動也多,您這么忙,是如何完成這么多著作的?”
聽了記者的提問,季羨林笑了笑,說:“我習(xí)慣在書桌上擺個鬧鐘,每當(dāng)我抬頭,就看到座鐘的秒針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動,時間給我提醒兒,讓我知道時間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年輕時,我就有早起的習(xí)慣。每天4點30分左右起床,吃完飯就開始看書、寫作到7點。除此之外,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步行時,我腦海里都在思考不停?!蹦贻p的記者若有所思:“原來如此,這樣一來能寫出這么多著作也就不足為奇了?!?/p>
季羨林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一天24小時,不會偏袒某個人,誰也不會少半秒。對研究學(xué)問的人來說,時間尤其珍貴,更要爭分奪秒。但大家的處境不同,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就要挖空心思利用時間‘邊角料’?!?/p>
適合話題:效率、珍惜時間、合理安排生活的重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