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孫遠剛
〔關鍵詞〕親子溝通;家庭心理教育;表達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9-0064-02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從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觀點來看,父母為孩子的誕生、成長乃至后期發(fā)展都付出了很多,包括但不僅限于時間資源、情感資源、財力、物力等等。筆者見過工作日大清早在小學門口排隊送孩子上學的家長,也見過高三家長群內天天打卡問候老師、關注孩子學習的家長,也有雙方婚姻名存實亡但為了孩子拒絕離婚而選擇隱忍生活,甚至見過有頭發(fā)花白的父母為已成中年人的孩子所犯錯誤而痛哭流涕、包攬全責。
一些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太多犧牲,這些犧牲是否值得呢?孩子有共鳴嗎?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在聊起父母和家庭時,感覺自己是不被愛或者是不值得被愛的。筆者作為一名心理教師,在一所職業(yè)高中上心理健康教育課,有一個教學課題是“感恩父母”。當時班級里共有35名學生,年齡在16到18歲之間。以往的教學課題都可以在班級中順暢地進行下去,筆者本以為這節(jié)課會順利地成為孩子與父母關系加深的紐帶。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班內多數(shù)學生催促我跳過這個課題,不想勾起“傷心事”,因為他們感覺父母并非多愛自己,而且他們認為,撫養(yǎng)孩子長大成人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之后是要對父母盡贍養(yǎng)義務的,不需要特別對家長做鄭重其事的感謝。這令筆者十分困惑。課后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父母與孩子之間很多問題是由于溝通錯位引起的。比如,同樣是不準許孩子晚歸,從家長角度看,是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但如果家長與孩子溝通不暢,從孩子角度理解,卻是家長掌控欲太強,不信任自己。
那么,父母該如何向孩子正確表達這份沉甸甸的愛意呢?如何有效溝通呢?心理學認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有四條重要原則。
一、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將心比心”是社會交往中的常用技巧,在單位,作為職員,我們會理解,領導讓員工加班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fā)展;作為顧客,我們會理解,商場物品貴首先是因為物價上漲;作為路人,我們會理解,陌生人在你面前打翻咖啡,可能是一時的疏忽大意。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作為家庭中的掌權者,面對孩子的問題,很多家長就把這條原則拋之腦后了。前段時間網(wǎng)絡上有個非?;鸨脑掝},有位家長因為輔導自己六歲的孩子寫作業(yè)屢次講不通而勃然大怒,突發(fā)高血壓被送往醫(yī)院急救。此文一出,很多有過相似經(jīng)歷的家長很有感觸,紛紛在網(wǎng)上評論區(qū)展示輔導自家“熊孩子”做作業(yè)的困境。其實,如果我們也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這件事,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面對大千世界和各類復雜的規(guī)則和知識,孩子更像是一張未沾染五彩油墨的白紙,他們在家長和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了解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十分簡單的十以內加減法運算,對于孩子,出生以來第一次接觸抽象的數(shù)字,由于大腦思維發(fā)育尚未完成,他們稚嫩的頭腦中根本沒有邏輯運算的概念。因此,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細心地輔導他們,一步步教給孩子數(shù)字的概念,像教導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耐心地引導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會給他們很大的激勵,增強他們探索世界的決心和學習的信心。
二、耐心傾聽并啟發(fā)思考
我們要對孩子多做啟發(fā)式提問。啟發(fā)式提問是指讓孩子探究發(fā)生了什么,這件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他們對此事有什么感受,以及他們能夠從這種經(jīng)歷里學到什么。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需要做出重大決定時,我們就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對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啟發(fā)式的提問,孩子能明白你對他的生活是感興趣的,會有一種適度的被關注感,不會太緊迫也不會太松弛。而且,孩子可以通過回答問題來捋順事件的發(fā)展走向。舉個例子,當和好朋友鬧別扭時,有的孩子很有可能一氣之下提出絕交,“以后我再也不和小龍一起玩了?!边@個時候,面對孩子的委屈、憤怒情緒,家長首先要耐心地傾聽,了解事情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緒,然后再運用啟發(fā)式提問:“你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有具體的原因嗎?你對于他的做法有什么感受呢?我們如果這樣做,會有什么樣的后果?你從這件事情學會了什么?”通過認真思考,孩子自己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和觀點。家長多做啟發(fā)式提問,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將這種相處模式應用到與同學、老師或者其他人的交往中,這對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十分有益的。
三、用鼓勵代替指責
很多家長,尤其是父親,為了在家庭中樹立自己的權威,維持自己作為尊長的形象,習慣于默默地關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缺少交流?;蛘哂捎诠ぷ髅β档仍颍瑢⒆尤鄙訇P愛。有的家長甚至會用打罵作為教育方式,對孩子予以威懾。雖然這些行為的出發(fā)點可能是為了嚴格要求孩子,但是,當父母一直批評、指責、說教、貶低孩子并不斷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失望時,孩子是不能從這些負面行為中感受到愛的。所以,建議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可以多流露一些真情,少一些說教和指責,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用鼓勵代替指責這一原則,在孩子剛開始探索世界的時候至關重要。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的鼓勵和溫柔的解釋,比一頓劈頭蓋臉的指責更有意義。
例如,一位媽媽下班后去廚房準備晚餐,8歲的孩子跟隨媽媽進入廚房玩耍,不小心打破一只碗。這個時候父母常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我工作了一天,回來還要給你做飯,本來就很累,你快出去,以后不準過來搗亂,再過來我就揍你!”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是:“孩子,感謝你過來幫忙,但是你還小,很多事還不能勝任,等周末的時候媽媽教你做飯,你學會之后再來幫忙可以嗎?”這是兩種不同的問題處理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情緒氛圍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兩種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長大后行事風格必然也是不一樣的。
四、給改變一個緩沖時間
人無完人,在成人世界如此,在兒童世界也是如此,沒有“完美的孩子”。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家長急切地想幫助孩子改變,有這個想法是正常的,但是,心理學認為,癥狀有時是一層保護性的盔甲,家長著急扭轉孩子的行為,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另一種傷害。簡單來說,因為一些壞習慣的存在,孩子可以享受部分特殊待遇。如剛上初中的孩子在家吵鬧,是因為覺得學習壓力很大,不想上學,當他表達出厭學的想法甚至癥狀(如一上學就頭暈惡心,但到醫(yī)院體檢正常)的時候,他可以得到父母或者全家人的積極關注,以及老師和同學們的噓寒問暖等。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急切地呵斥孩子,強迫他去學習,結果很可能是孩子陽奉陰違,甚至做出撒謊、逃課等行為,會變成更加棘手的厭學問題。
家長要認識到,問題的形成是不斷積累而成的,問題的解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要給孩子一個緩沖時間,了解問題表象之下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只有找到深層次的原因,才可以科學地解決問題,避免給孩子造成傷害。在青少年心理咨詢中,有很多案例表明,孩子的厭學行為背后可能存在多種原因,可能是同學關系出現(xiàn)問題,可能父母吵架鬧離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想引起家長注意,也可能是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下滑失去信心,等等。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們不要急切地逼孩子做出改變,應靜下心來,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耐心傾聽孩子,幫助孩子每天成長一點點,積少成多,使改變自然發(fā)生。
家長只有向孩子正確表達愛,并給予孩子方法上的指導,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愛,才能一步步地認識世界、明辨是非,才能每天進步一點點,不斷成長。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大連,116029)
編輯/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