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一篇《拿什么來拯救被邊緣化的經(jīng)典閱讀》的文章說,人們現(xiàn)在以鼓勵“悅讀”來提倡“閱讀”,這是不恰當?shù)?。因為,閱讀經(jīng)常是一件乏味甚至艱苦的事情,“你只有捅破這個乏味、艱苦的表層,進入它的內(nèi)里,才能感覺到一個無窮的世界在等著你,這個時候,你才會漸漸地喜歡上它”。
讀經(jīng)典,由于閱讀超出了你已有的理解或?qū)徝滥芰?,你可能感覺不到閱讀的樂趣。你硬著頭皮讀下去,有時候會覺得苦不堪言。這時候,引導你閱讀的就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你應該對自己說:即便我還感覺不到樂趣,我也要像自己已經(jīng)有樂趣那樣去閱讀這本書。倘若如此,樂趣已經(jīng)在你的艱苦閱讀中發(fā)生了。
這就像道德也許并不能讓你覺得幸福,但卻能影響你的幸福觀。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里說:“道德本不教我們?nèi)绾涡腋?,而是教我們?nèi)绾螣o愧于幸福?!笨档滤f的道德是一種“義務”,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無論這個人是你自己還是其他人。
這個人類的理想道德家園,與現(xiàn)實總是有距離的。但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就像自己已經(jīng)”是這個理想家園的一分子那樣行動。這個“就像自己已經(jīng)”是你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它會引導人們把完美的準則應用到不完美的世界里去。你會說,這很難,因為它將責任置于自然之上,將道德置于幸福之上,但是,康德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完成從野獸向人的轉(zhuǎn)變。
自由意志對自覺義務有引導作用,這至少說明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如果我們不自由,那我們就無法生成義務的概念。正是在道德選擇的危機中,我們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感覺到這種自由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本質(zhì),是純粹的自我。
閱讀選擇和道德選擇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是在選擇有困難或有危機的時候,才特別感覺到自由意志的存在。所有的選擇都大致如此。
康德的同時代人萊辛在詩劇《智者納旦》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人很愛自己的三個兒子,希望他們能夠相親相愛,但是這三個兒子老是互相爭吵。老人有一件傳家寶,是一枚有魔力的戒指,誰戴上它,誰就可以討得神的歡心和恩賜。這枚戒指是某種最高權(quán)力的信物,祖祖輩輩都由父親傳給自己最喜愛的那個兒子,得到這枚戒指的人便是一家之主,所有人都必須聽他的。
兒子有三個,戒指只有一枚,怎么辦呢?于是老人去找一位開首飾店的老朋友,請他打造兩枚一模一樣的戒指,并請他保守秘密。戒指很快就打造好了,真的是一模一樣,就連老人自己也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了。臨死前,他把三個兒子分別單獨叫到跟前,把戒指給他,叮囑他要愛自己的兄弟。
老人剛進棺材,三個兒子就鬧了起來,都說自己手上有魔戒,是一家之主,但誰也沒法證明手上的戒指是真的,于是找法官來評理。法官也無法辨別,但他有一個建議:每個兄弟都戴上自己的戒指,就像那是真的,就像自己已經(jīng)是一位賢德之人,過一種“謙和、仁愛、克制”的生活,“誠心誠意地聽神來安排”。倘若能如此,那么魔戒是真是假也就不重要了。
是的,對普通人來說,能做到“就像自己已經(jīng)”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就像自己閱讀真的有樂趣,就像自己是一個好人?!跋瘛本褪橇耍跋瘛本蛪蛄?。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這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比較現(xiàn)實的好人標準。
摘自《人生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