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怡
我的故鄉(xiāng)地處濟南市平陰縣,三面環(huán)山,靜雅清幽,村中有一條小河曲曲彎彎而過,承載著故鄉(xiāng)的民俗風情。
一到春天,小河就熱鬧起來,兩岸斜坡上小草露出了頭,黃花、紅花、白花爭奇斗艷,一眼望去,河岸就像五彩繽紛的錦緞,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彩霞落到地面了呢!花間還夾雜著青青的草,有的能叫上名,有的叫不出名。小河中間的蘆葦往上抽出了“劍”,青嫩嫩的。早上,露珠在葦葉上來回滾動,映著天上的朝霞,珍珠一樣,惹人喜愛。不知哪兒來的葦喳喳鳥,不大,卻叫得歡實,不停嘴。還有一種拇指般大小的翠綠色的鳥,爭相在葦叢上壘窩。它的窩是把馬尾線頭、羽毛、細草莖纏在一塊做成的,半球形,可精巧呢!過不多久,窩里便伸出了嫩黃的小嘴兒。
有一次,爺爺看到一只小鳥落到地下的草叢里,大鳥直叫,叫聲尖厲凄慘。爺爺小心翼翼地撿起小鳥并把它放到窩里,大鳥便不叫了。之后,每逢我同爺爺從這里路過,大鳥便在爺爺肩頭盤旋歡叫,像是在感謝他呢!爺爺對我說要愛護動物,它們是人類的朋友!我聽后點點頭。
小河里的蘆葦蕩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我偷偷看過貓頭鷹在蘆葦上壘窩孵鳥。爺爺說,要保護夜貓子,它叫得不好聽,卻逮老鼠,是好鳥!葦子剛冒尖時,抽出的葦芯可當哨子吹,葦葉也可卷成哨子,把柳條折下,擰下柳皮也可當哨吹,葦哨柳哨葦葉哨齊鳴,奏響了動聽的鄉(xiāng)土交響樂!
小河東西兩頭,有用網(wǎng)逮魚的哩!一條魚被扔到岸上,活蹦亂跳的,小貓小狗想用爪摁住這條魚并吃掉它,沒想到魚被三狗子用腳踢走了,惹得小貓小狗嗚哇亂叫。我上北岸轉悠,看到小烏龜慢慢爬到河邊,一個不穩(wěn)滾到水里不見了。我還看到一只獾從洞口伸出頭,左看右看,一下子躥出老高,溜到柳林里去了。我驚叫起來。爺爺說,別怕,它不傷人!我看到長蟲(蛇)在戲蛤蟆,蛤蟆離長蟲近兩米遠,長蟲一伸舌頭,蛤蟆往它口中跑,長蟲張開嘴一下子就把蛤蟆半吞下去。爺爺用石塊一砸,長蟲丟下蛤蟆,倏爾跑了,蛤蟆癱了,很長時間才動。爺爺說,長蟲與蛤蟆都是有益于人類的,長蟲吃耗子,蛤蟆吃蚊蠅等害蟲。
夏天,我和爺爺一起到小河邊逮蝌蚪,小東西黑黝黝的,尾巴一搖一擺,可好看啦!那天中午我到河岸邊掏螃蟹,不料手指頭被螃蟹鉗子夾住了,疼得哭起來,爺爺按住螃蟹的上蓋用手一彈,它松開了,我的手被夾出了紅印子。
快到中秋節(jié)了,我們全家乘車回故鄉(xiāng)給爺爺奶奶送節(jié)禮,老人喜得合不攏嘴。夜里,草叢里蛐蛐一直在叫,不知名的鳥也偶爾鳴叫一聲,怪嚇人!螢火蟲俗名白白蘿蘿,有首兒歌這樣說,白白蘿蘿,南邊是你哥哥,穿著紅鞋打著裹腳!我逮了許多放瓶里,忽明忽暗的,可好看啦!玩夠就全放了,這蟲兒不慌,慢慢地飛走了!
由此我想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住青山綠水,讓故鄉(xiāng)永遠美麗,讓祖國永遠像個大花園,要從我做起!
(指導老師 崔存霞)
簡 評
這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寫得活潑有趣,妙趣橫生。文章一個突出的亮點是善于運用具有地方色彩的俚語,極具生活氣息。如葦喳喳鳥,長蟲戲蛤蟆,夜貓子,白白蘿蘿的兒歌等。另外,文章多處使用判斷式的感嘆句,如“可精巧呢”“是好鳥”“可好看啦”“怪嚇人”,感嘆詞的運用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表達,讀起來新鮮生動,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尾段口號式的議論轉折過急,略顯突兀。
(付 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