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育明高級中學(xué)高二二班 閻雪凝
第一次讀《吉檀迦利》時,只覺一頭霧水。作者以大篇長什歌頌的“你”究竟是誰?世間是否果真存在如此大愛?為此我查閱了不少資料。如“泛神論與博愛精神是貫穿于泰戈?duì)柹膬纱笾黝}”(譚立《論泰戈?duì)柹⑽脑娂?吉檀迦利>的東西方文化雙重影響》)。由此可見《吉檀迦利》的歌頌對象實(shí)為神,而不是具體的人或物類。泰戈?duì)杽t是一名泛神論者,認(rèn)為神并不獨(dú)立于自然之外,而自然是神的體現(xiàn)。因此也可以說《吉檀迦利》的歌頌對象即為有神性的自然。而泰戈?duì)柊褜ι竦尿胚w移到自然萬物中去,泛愛一切人或物類,這即是貫穿《吉檀迦利》的博愛精神。
又如“這部宗教抒情哲學(xué)詩集,是泰戈?duì)栂蛏窬传I(xiàn)的‘生命之歌’,是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的東方實(shí)踐,是人類對生命、生存的大愛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保ㄍ趼舵骸墩撎└?duì)?吉檀迦利>中的大愛無垠》)“吉檀迦利”是印度語的直接音譯,意譯為“獻(xiàn)歌”,但直譯為“歌之獻(xiàn)”更為恰當(dāng)??梢岳斫鉃楂I(xiàn)給神的歌。泰戈?duì)柨释松窈弦坏木辰?,寫了自己希望通過死亡而達(dá)到人神合一的境界。但泰戈?duì)柮枥L的死亡并非一般意義上生命簡單的終結(jié),而是在飽嘗人生豐美果實(shí)后的圓滿?!拔乙谖业目腿嗣媲?,擺上我滿斟的生命之杯——我決不讓它空手回去?!边@里的“它”即為死神?!耙?yàn)槲覑劢裆?,我知道我也會一樣在愛死亡?!睙釔凵?,因此也追尋生命最后的圓滿。正因生命也是“神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熱愛生命也是對神的尊重??梢姟都村壤凤柡e極向上的現(xiàn)世意義。
其中也滲透了泰戈?duì)枌V大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脫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樣的下到泥土里去罷!”泰戈?duì)柟P下的神并不是高居于圣殿之中觸不可及的圣者,更不是富賈巨商的座上客,而是融入群眾的,是勞動人民的友人,與凡人同在。泰戈?duì)栐谶@里巧妙地借歌頌神來歌頌勞動,贊美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貧賤百姓,充滿了濃厚的人道主義氣息。這里的“愛”就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在《吉檀迦利》創(chuàng)作期間,泰戈?duì)枀⑴c了印度反殖民斗爭,因群眾斗爭的具體行為太過火(如燒英國貨)而退出運(yùn)動。但后來因發(fā)生殖民者屠殺印度平民的慘案,泰戈?duì)栐俅渭尤搿U麄€過程可謂是矛盾彷徨,人與人的相互屠殺,也引發(fā)泰戈?duì)枌θ诵缘纳钊胨伎肌R虼恕都村壤返男形闹酗@示了作者迷茫憂郁的情緒,“但在這黑暗寂寞的日子,我只期望著你”。他期盼神跡的降臨能夠洗刷人世一切罪惡。這就是從個人的小圓滿上升到普世的大圓滿,從自愛升級為泛愛的必經(jīng)之路。
在《吉檀迦利》中,人因?yàn)橛辛松竦囊劳?,擁有對神的?jiān)定信仰(即博愛之心),微若纖芥的身軀中也能迸發(fā)出無限的力量,一切外在的、制約人性的羈絆和隔閡也都隨之剝?nèi)ァ_@也使神的優(yōu)容光輝得以被世人所目睹。而連接人性和神性的紐帶——自然萬物,則是兩者相互作用的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