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永陵樂舞

      2019-11-15 08:23:20彭志強
      海燕 2019年5期

      □彭志強

      舞霓裳

      琵琶的弦,先是輕輕地攏,慢慢地捻,讓光緩緩流動。阮咸的弦,接著應(yīng)和繁音,挑起一陣旋風(fēng),樹從此不再安靜。箜篌的弦,緊接著撥出一個個急音,猶如落玉紛飛清脆入耳。排簫的孔,漏出的顫音相互碰撞由低轉(zhuǎn)高,滿桌都是杯飛盤舞。身著羽衣的春琴,快舞霓裳,衣袂翩翩,手指如游蛇,玉腿似騰龍,整個急旋的曼妙身姿仿佛是群鯊分食須鯨,停不下來……

      這是陳凱歌電影《妖貓傳》里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之子陳云樵,在家宴上斗膽演奏安史之亂后的禁曲《霓裳羽衣曲》,而用眾多樂器奏出的激越畫面。

      不管觀者對陳凱歌情節(jié)主義的爭議有多大,但是他對失傳的《霓裳羽衣曲》的樂舞詮釋,堪稱吃透了白居易的《長恨歌》意境,并且用頗有想象力的電影手法再度擦亮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個佳句。

      和楊貴妃一樣,盛唐道調(diào)法曲《霓裳羽衣曲》,也永遠活在白居易于公元806年創(chuàng)作的這首長篇敘事詩中。不僅僅是《長恨歌》,白居易的多首名詩都記錄了傳說中的霓裳舞、羽衣曲。在《霓裳羽衣舞歌》這首詩中,白居易更是用“千歌萬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赤裸裸表露愛的心跡,而且對霓裳羽衣舞長達幾十年念念不忘。不僅僅是白居易愛,他的哥們兒元稹也對霓裳羽衣曲舞愛得一塌糊涂,并在《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中留下傳世佳句“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又名《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而元稹就字微之,此詩提到元稹給他寄來一份霓裳羽衣曲譜,屬于二人借助霓裳羽衣舞曲以詩唱和,他們金玉滿堂的友情。

      白居易死后,第二年出生的河南舞陽人王建,在后來給唐僖宗宿衛(wèi)宮中擔(dān)任神策軍統(tǒng)領(lǐng)時得緣觀摩了晚唐宮廷樂舞,也成了《霓裳羽衣曲》的超級粉絲。公元907年潛入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的王建,更是在多場蜀宮夜宴上對前蜀后主王衍耳濡目染了這種唐代軟舞。公元918年,王建駕崩,王衍在成都西門修建的永陵,詔令蜀地工匠在永陵地宮王建棺床上雕刻的兩個石刻舞伎,依稀還能找到霓裳羽衣舞的蛛絲馬跡。某種意義上說,她們停留在這一年的舞蹈姿勢,就是凝固的《霓裳羽衣曲》。因為王建愛妃花蕊夫人有首《宮詞》描寫前蜀宮廷樂隊舞伎所跳舞蹈就是《霓裳羽衣曲》,詩云:“按罷霓裳歸院里,畫樓云閣總重修。”

      永陵霓裳羽衣,王衍亡國樂舞

      唐朝詩人溫庭筠的女婿、宰相段文昌之孫、音樂理論家段安節(jié)有部牛書,叫《樂府雜錄》。此書對后世影響巨大,就因段安節(jié)詳細(xì)記錄了唐朝的音樂、舞蹈、雜戲等盛世樂舞。在對唐朝“舞工”篇序言里,段安節(jié)有這樣的描繪:

      舞者,樂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驚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tài)也;蔓延,舞綴也。古之能者,不可勝記。即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軟舞曲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枝》《團圓旋》《甘州》等(字舞,以舞人亞身于地,布成字也?;ㄎ?,著綠衣,偃身合成花字也。馬舞者,櫳馬人著采衣,執(zhí)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應(yīng)節(jié)奏也。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zhǔn)其頓挫之勢也)。

      段安節(jié)說的字舞、花舞、馬舞,看上去很陌生,其實皆是唐朝流行的舞蹈,而且通常是由皇帝親自排演或教習(xí),非常高大上,不嗨不出新。比如字舞,是由一群舞女用身軀布字,相當(dāng)于唐朝的團體操表演,武則天曾親自排演一眾舞伎排出“圣壽樂”三字,用于祭祀大典或重要宴會。字舞所顯示字?jǐn)?shù)越多,動用的舞伎就越多,多時有140人組成的宮廷舞蹈隊共舞“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16個字,給武則天唱贊歌。再如馬舞,因是群馬隨著音樂而起舞,壯觀于唐玄宗時代,李隆基曾養(yǎng)馬四五百匹,教馬跳舞,用于給自己祝壽。想想群馬奔騰起舞這種氣概,也只有音樂細(xì)胞格外多的李隆基才能創(chuàng)新而出。

      對于唐朝的舞蹈家,段安節(jié)只是重點提及了公孫大娘一人,說書法家張旭曾觀公孫大娘劍器之舞而草書大進,這種飛舞的草書還有一個美妙的贊譽:舞書。這并非段安節(jié)偏心,而是放眼整個大唐,公孫大娘的舞技的確無人能及,她甚至用《劍器》舞蹈催生三個文化領(lǐng)域的圣人:詩圣杜甫,草圣張旭,畫圣吳道子。其實,楊貴妃也不錯,而且在后世的名頭遠遠蓋過公孫大娘,就因為白居易、元稹等大唐詩人書寫她跳的霓裳舞、胡旋舞被反復(fù)傳播。尤其是《霓裳羽衣曲》,元稹甚至大贊“霓裳羽衣號天落”。

      當(dāng)然,唐玄宗的追捧引發(fā)后人持續(xù)改編成影視劇,功效更大。楊貴妃的媚骨與舞功之所以驚世駭俗,靠的是唐玄宗在長安朝野的萬千寵愛于一身。在成都蜀宮艷絕史冊的花蕊夫人,則離不開前蜀皇帝王建的百依百順鑄芳名。前蜀皇帝王建的樂舞情懷,最早可追溯到公元885年,他以將軍身份宿衛(wèi)宮中,給唐僖宗擔(dān)任禁軍衛(wèi)將軍統(tǒng)領(lǐng)神策軍,得以近距離獲賞觀摩宮廷樂隊的表演,而在內(nèi)心種下《霓裳羽衣曲》的種子。在886年唐僖宗躲避兵亂逃離長安期間,王建還因擔(dān)任清道使保護玉璽護駕有功,獲賜御衣,光耀晚唐。徹底改變王建樂舞觀念的人,則是舞童出身的唐道襲,他依賴半生的男寵。

      王唐二人相識公元887年。這一年,王建被外放為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不甘人后,順著嘉陵江襲取閬州(今四川閬中)自稱閬州防御使,他在不斷招兵買馬網(wǎng)羅人才之際,遇到了閬州人唐道襲,如同干柴遇烈火,火星撞彗星。唐道襲給王建的第一印象是眉清目秀,舞跳得好??偸前涯X袋懸在劍刃之上的戎馬生活,王建怎可缺少及時行樂的暢快?于是,唐道襲最初以舞者身份走到主子身旁,很快就成為王建一路打江山的嬖臣,為王建親隨馬軍都指揮使。王建對他舞蹈的癡迷、對他忠誠的認(rèn)可、對他生命的維護,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有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那是唐昭宗天復(fù)二年(902年)八月,王建養(yǎng)子宗滌(真名華洪)因功被冊封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生性多忌而好殺的王建擔(dān)心養(yǎng)子崛起謀反篡位,就交給唐道襲一個神秘的錦囊,讓他執(zhí)行一項私密任務(wù):殺死王宗滌。唐道襲頗有謀略,不負(fù)使命,在一場歡天喜地的夜宴之上,陰狠地解決了王宗滌??赏踝跍焓擒娭腥藲馔?,更在老百姓中間擁有無數(shù)粉絲,他的突然之死除了引發(fā)軍營士卒沒日沒夜地涕泣,還有聲勢浩大的老百姓在王建眼皮下的成都街頭罷工游行??粗频酪u熟悉的貼身之舞已從輕靈亂了陣腳,王建的眉頭也沒有皺一下,直接選擇了死保唐道襲,具體是把唐道襲送回老家,放任閬州防御使解圍。五年后,王建在成都稱帝,詩人宰相韋莊幫他制定蜀國禮制和禮樂,舉國歡舞,一場盛大的宮廷樂舞卻讓他悵然所失,從屠牛、盜驢、販私鹽出身的賊子到馬背上的將軍,再到如今位極巔峰的天子,怎么又少得了一路走來親密無間的嬖臣唐道襲?王建立即下詔:封唐道襲為內(nèi)樞密使,讓他以更顯赫的官職再次回到自己身邊。此舉,王建眾子皆驚,都怕唐道襲說話比自己更管用。有一次,王建養(yǎng)子、中書令王宗佶眼見嗣位無望,心又不甘,于是不把因舞受寵的唐道襲放在眼里,說話桀驁不馴,對唐直呼其名。王建聽了很生氣,后果也很嚴(yán)重。王建怒斥養(yǎng)子宗佶:“宗佶名呼我樞密使,是將反邪。”唐道襲原本就是個愛打小報告的小人,經(jīng)過此事后發(fā)現(xiàn)宗佶私下有招兵買馬跡象,借機激怒王建,說:“宗佶威望,內(nèi)外懾服,足以統(tǒng)御諸將,陛下宜即與之?!倍嘁傻耐踅R上又命衛(wèi)士撲殺為自己打過天下的養(yǎng)子宗佶。唐道襲從此寵眷日深,聲望如日中天。即使后來死于前蜀首任太子王元膺互疑謀反之兵變,但也用自己的死讓太子被貶為庶人,讓死磕一詞多了一重含義。王元膺從此遠離朝廷,無形之中給了王建寵妃花蕊夫人之子王衍一個重要轉(zhuǎn)機:晉升太子。

      上陣父子兵,江山移。賞舞皆兄弟,酒自醉。晚年變得好色的王建,沉浸于女色與樂舞,太子王衍就是從此被父皇耳濡目染,甚至在自己接了帝王后更加變本加厲,直至國破家亡,蜀地花鳥濺淚,樂舞一蹶不振。

      和前蜀皇帝王建有了相同的樂舞愛好,成都人迄今還能在永陵博物館觀賞到大唐風(fēng)味的石刻舞伎,我不得不對前蜀后主王衍這個敗家子平添三分敬意。說他是敗家子,十個人至少有九個人都不會反對,因為王衍就是成天被酒水摻和著脂粉泡成的爛泥。和三國時期的蜀國后主劉禪一樣,前蜀后主王衍更是扶不起來的典型阿斗。馬背上的將軍王建打出來的江山,在王衍手里,皇位移手,也就七年多一點。仿佛老子的皇帝和江山都是隨手撿來的,他說拱手讓人就拱手讓人。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初一,王建一命崩散,王衍的生母大徐妃、花蕊夫人(據(jù)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陳尚君研究論文《唐女詩人甄辨》、隨筆《花蕊夫人的迷宮》考究,花蕊夫人不僅是王衍生母,還是《宮詞》作者)和姨媽小徐妃就在第二天把他急急忙忙推上皇位,真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墒?,王衍的心思并不在于如何強國安民,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像他老爸晚年一樣及時行樂,任憑后來的太后太妃賣官鬻爵,狗不理包子一樣不理臣僚賄賂公行。他喜歡喝酒,就日夜喝,日夜縱酒頻放歌,把整個蜀宮喝醉。他喜歡美女,就天天泡,連大臣王承休的妻子嚴(yán)氏也泡,腦殼一歪身子一斜就大筆任命王承休為天雄節(jié)度使。他喜歡艷詞,就召宮伎做游戲,讓宮伎們身穿道服,頭戴蓮花冠,把臉頰抹紅,大號“醉妝”,填寫《醉妝詞》,高唱:

      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

      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杯酒。

      王衍這首詞,就是他不問朝政愛尋花柳的皇帝生活寫照??瓷先シ路疬€有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及時行樂暢快喝酒的豪氣。盡管已故武俠小說家古龍曾夸他此詞有帝王之豪氣,但是王衍的豪氣跟李白的豪氣卻是兩碼事,王衍的才氣跟白居易的才氣更是兩碼事。王衍的貪歡,不論是做皇帝還是做詞人,更多的印記是留給后人的笑話。同樣是五代十國的皇帝,南唐后主李煜卻因貪愁,至今還是朋友圈點贊無數(shù)的“千古詞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僅憑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就可以點亮五代十國,他的愁意之新不輸任何一首唐詩宋詞,甚至還引領(lǐng)了、激蕩了、泛濫了大宋那些動不動就被貶官的詩人,在離祖國心臟很遙遠的地方寫些傷感的宋詞,但又哪有皇帝不再是皇帝的故國愁更愁。即使與人相見歡,李煜也是以愁意留佳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p>

      而王衍傳世的詞,還有一首收錄于《全唐詩》的《甘州曲·畫羅裙》:

      畫羅裙,能解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

      薄媚足精神,可惜淪落在風(fēng)塵。

      說的是王衍某一天與太后、太妃游青城山,停駐青城山的上清宮,讓宮伎的衣服都畫上云霞,他填詞作曲《甘州曲·畫羅裙》,并親自唱,宮人應(yīng)聲而和。沒想到,王衍一語成讖。其實,王衍作此詞的本意,是夸這些宮伎猶如神仙,可惜淪落到了凡塵。后來前蜀滅亡,這些宮伎們也都只能淪落到煙花風(fēng)塵之中。就在王衍繼位的第七年,即同光三年(925年),前蜀因為他的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更無秣馬厲兵,遇到后唐莊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等發(fā)兵攻打前蜀,蜀地將兵望風(fēng)而逃,州縣無不迎降。眼看著萬里河山被開膛破肚,王衍傻眼了,干脆帶著棺材,綁縛自己出降后唐,自己認(rèn)慫,自滅前蜀。

      賣官,奪妻,縱酒,貪樂,自腐,自朽,即使出巡作詞也是游戲人間……史書記載的前蜀后主王衍,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敗家子形象,樂不思蜀強,貪不想民愁,活脫脫一匹害群之馬。一定是他,從母后大徐妃花蕊夫人身體里繼承了荒淫的基因,并從宮詞里踩爛了香艷的種子。但是,王衍一生還是干了一件特別漂亮的事,那就是繼位后給父皇王建修永陵,并讓前蜀工匠們在王建棺床上刻下了二十四個宮廷樂伎,用石刻浮雕保留了唐朝宮廷樂舞遺風(fēng)、遺韻。

      已故著名作家、學(xué)者沈從文曾指出,永陵石刻樂舞是研究唐代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的“第一手資料”。沈從文此說,并非空穴來風(fēng)。早在北宋,史學(xué)家、蜀州新津人張?zhí)朴⒌摹妒駰冭弧?,就有前蜀后主王衍瘋狂癡迷《霓裳羽衣曲》的史事記載,“王衍,字化源……天光五年三月上己,宴怡神亭,婦女雜坐,夜分而罷。衍自執(zhí)板(拍板),唱《霓裳羽衣》及《后庭花》《思越人曲》?!边@段文字描述的后主王衍,其實還是有些才藝,而且不局限于旁觀玩賞《霓裳羽衣曲》,還會唱曲,親自參與完成這個蜀國宮廷常演舞曲,不唱不盡興,不醉不罷休。

      事實上,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詩中記錄中唐時期的《霓裳羽衣曲》,伴奏所用的箏、簫、笛、笙、箜篌、 篥等樂器,都可在永陵石刻“二十四伎樂”系列樂器中一一尋出。“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再從白居易詩句描繪跳霓裳羽衣舞的舞者形象,不論是頭飾還是服裝、舞姿,也跟永陵兩個石刻舞伎“英雄所見略同”。王衍下令雕刻的兩個永陵舞伎,云環(huán)高髻,身著長裙,裙帶飄飛,正在宮廷樂隊的伴奏之下翩翩起舞。她們被石頭凝固的姿態(tài)是,眉目對話,心隨樂跳,一人輕抬左腳,一人微起右腳,腳踏節(jié)拍,相向而舞。她們略顯肥胖的身子,依然舞姿婀娜,給人輕柔之美。從她們的儀態(tài)、服飾、舞姿看,我以為正是風(fēng)靡唐玄宗時代的軟舞:霓裳羽衣舞。

      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表演宮廷樂舞的舞蹈家分三六九等,具體歸屬于唐宮教坊的坐部伎與立部伎。喜歡寫樂舞詩的白居易就寫有一首關(guān)于大唐坐部伎與立部伎的詩,并且明言二伎的貴賤,見于《立部伎》:“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笙歌一聲眾側(cè)耳,鼓笛萬曲無人聽。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樂懸操雅音。雅音替壞一至此,長令爾輩調(diào)宮徵。圓丘后土郊祀時,言將此樂感神祇。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工師愚賤安足云,太常三卿爾何人?!痹谔菩诘耐苿酉?,坐部伎“堂上坐奏”,級別最高,相當(dāng)于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節(jié)目《千手觀音》中的領(lǐng)舞。唐朝的坐部伎,舞者一般是3至12人。永陵這兩個石刻舞伎,屬于唐朝典型的坐部伎形制,或因地宮大小和石板長短所限,舞者僅刻2人,位于王建棺床南面。她們的浮雕宮廷舞伎形象,不僅代表著當(dāng)時的蜀地美女印記,也是王衍初登帝位孝敬新故父皇王建的厚禮。她們承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曲》遺風(fēng),也拉開了王衍玩物喪志的亡國路序幕。

      王衍對《霓裳羽衣曲》的癡戀,還可以從其母、花蕊夫人的一首《宮詞》中找到遠去的蜀國宮廷生活畫面。

      年初十五最風(fēng)流,新賜云鬟便上頭。

      按罷霓裳歸院里,畫樓云閣總重修。

      那是一個張燈結(jié)彩的元宵節(jié)。一切都是新春之新,舞女們頭上的云鬟是新飾,蜀國宮廷的亭臺樓閣煥然一新,已是太后的花蕊夫人心情格外好。她在這首《宮詞》里描繪的舞女,都是給前蜀后主王衍伴舞的宮廷舞伎,一句“年初十五最風(fēng)流”,寫盡了王衍的風(fēng)流快活。其實,王衍不僅會作曲,而且還會唱曲,常常在宮中拿起拍板就打節(jié)奏,用他加入道籍的道士身份引吭高歌,這首從唐玄宗時代流傳到蜀地的《霓裳羽衣曲》,品味李隆基作此道調(diào)法曲的心境。

      “衍自執(zhí)板(拍板),唱霓裳羽衣……”張?zhí)朴⒃凇妒駰冭弧分杏涗浐笾魍跹苡谑駥m恰神亭設(shè)宴唱《霓裳羽衣曲》的時間,是前蜀天光五年,也就是922年,永陵石刻浮雕“二十四伎樂”誕生三年半之后,王衍仍舊樂此不疲喜愛此曲此舞。身為蜀州新津的張?zhí)朴⒅鴷浭銮笆窈笾魍跹苓@些軼事,無疑給永陵石刻浮雕上的蜀地唐音多了一處權(quán)威的注腳。

      張?zhí)朴㈦m然沒有王安石在后世有名,但是沒有他的伯樂之功,哪有王安石的飛黃騰達?北宋時期的張?zhí)朴?,不僅是一個善于寫史的奇才,更是一個敢于直諫并樂于推薦能人的政治家,他歷經(jīng)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走得都挺順,先后給仁宗、英宗、神宗上奏《大水災(zāi)異書》《謹(jǐn)始書》,推薦時任江寧知府王安石入朝參政推行變法,均被采納??梢哉f沒有蜀州新津張?zhí)朴⒌牧λ],就沒有王安石后來變法的一時盛名。而在其史學(xué)專著方面,除了《仁宗政要》,生為蜀人的張?zhí)朴⑦€用35萬字記錄前后蜀事跡,所撰《蜀梼杌》成就最高,堪稱后世研究前后蜀歷史的重要參考著述。他在《蜀梼杌》中描述前蜀后主王衍時期的成都民間生活,如“村落閭巷之間,弦管歌聲,合筵社會,晝夜相接”,用成都話說:怎一個安逸了得?簡直安逸得板!四川方言中的“安逸”,成都被稱為“音樂之都”,皆可從王衍治下的成都找到一汪清冽的源泉。

      此外,《蜀梼杌》對王衍的評價“惟宮苑是務(wù),惟游宴是好,惟險巧是近,惟聲色是尚”,則是張?zhí)朴Σ活櫳琊⒋笥?、沉溺安逸享樂的前蜀后主王衍,即位不足八年就亡國的最貼切注解。

      大唐霓裳羽衣,驚艷貴妃玉環(huán)

      王衍熱愛的霓裳羽衣舞,要說首演者和驚艷者,非楊貴妃莫屬,而且此曲此舞甚至可說是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結(jié)晶。唐朝的舞蹈繁盛也繁雜,當(dāng)今的專家主要分為軟舞和健舞兩類,均是廣泛流行于宮廷貴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間堂會中的表演性舞蹈。軟舞,顧名思義,節(jié)奏舒緩,舞姿輕盈,舉手抬腳柔婉,表現(xiàn)陰柔之美。古籍《教坊記》和《樂府雜錄》中記錄的軟舞名目,有:《綠腰》《涼州》《春鶯囀》《屈柘枝》等。健舞,則恰恰相反,節(jié)奏明快,身手矯捷,舞姿雄健,表現(xiàn)陽剛之美。古籍《教坊記》和《樂府雜錄》記錄的健舞名目,就有《柘枝》《劍器》《胡旋》《胡騰》等。楊貴妃和公孫大娘,就分別是大唐軟舞和健舞的舞蹈家代表,而且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特別寵愛的舞蹈家。公孫大娘,在我看來更是千古第一舞蹈女王。

      倒是比杜甫小整整七歲的楊貴妃,在杜甫而立又三那年,也就是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冊封為貴妃,閃耀史冊。在此之前,楊貴妃只是唐玄宗寵妃武惠妃的兒媳、壽王李瑁的壽王妃。朋友妻不可欺,兒子妻更不可欺。唐玄宗奪妻,亡國。王衍奪妻,也是亡國。

      唐玄宗奪兒子妻,臭的是自己的名,揚的楊玉環(huán)的名。不敢言的壽王李瑁籍籍無名。諷刺楊貴妃的杜甫,成了詩圣。贊美楊貴妃的李白,貴為詩仙。對楊貴妃愛恨交織生不逢時的白居易,寫出的《長恨歌》赫赫有名。對楊貴妃跳的霓裳羽衣舞特別感興趣的我,只能遺憾,無緣目睹,難以想象,會給我?guī)硎裁雌婷畹母惺堋?/p>

      我恨不得讀破萬卷書,找出顏如玉的楊貴妃,跳霓裳羽衣舞的百媚神情。

      “天闕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弊x到因“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而聞名的深宮詩詞高手、唐朝詩人張祜寫的《華清宮》四首第二首時,擅長打羯鼓的唐玄宗,跳霓裳羽衣舞的楊貴妃,仿佛都活了過來,浮現(xiàn)在眼前。為此,我還專門去過一次陜西驪山,反而找不到第一次讀此詩的感覺了??赡苁侨缃竦捏P山,再也沒有張祜用“宮門深鎖無人覺,半夜云中羯鼓聲”勾勒的畫面,尤其聽不到羯鼓聲的緣故。

      驪山一夜無眠,翻書,突然讀到劉禹錫(寫《陋室銘》那個高人)研究霓裳羽衣舞緣起的文字,才知:先有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后有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劉禹錫交代《霓裳羽衣曲》緣起這首詩的名字很長,叫《三鄉(xiāng)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云: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dāng)時光景促。

      三鄉(xiāng)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6)Who Owns Your Dinner?A Discussion of America's Patent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Sources,and Why Reform is Necessary(誰將擁有你的餐桌?論美國基因工程食品專利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

      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間空有秋風(fēng)詞。

      再查《楊太真外傳》,載:“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xiāng)驛,望女幾山所作也?!?/p>

      而劉禹錫“仙心從此在瑤池”此句,道明了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信奉道教,喜歡道教音樂的天子?!痘煸ゼo(jì)》卷八,又稱:“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帝制《霓裳羽衣曲》《紫薇八卦舞》以薦于太清宮,貴異于九廟也?!睆拇丝梢?,最初的《霓裳羽衣曲》是一首道曲,而塑有老子像的太清宮正是唐玄宗根據(jù)紫極宮改名而來,以尊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那么,白居易和元稹為何又言之鑿鑿說它是一首法曲呢?

      因為李隆基后來改編了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佛曲《婆羅門》,讓融入道曲《霓裳》和佛曲《婆羅門》的新版《霓裳羽衣曲》成為“開元太平曲”。他想通過這部中西合璧的舞曲,來表現(xiàn)他開創(chuàng)的那個盛唐,以及自己所向往的超凡出塵的仙境?!秹粝P談》卷五,就明確提到,“霓裳本謂之道調(diào)法曲”,從這個側(cè)面可知唐玄宗對于大唐樂舞的開放程度,頗有唐太宗“我視天下為一家”的包容氣概。

      而給唐玄宗進獻《婆羅門》的人,是涼州都督(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述。這個人有些小聰明,長著一顆懂主子的小心臟,明明在突厥侵犯甘涼諸州時吃了敗仗,但他因為給唐玄宗進獻了《婆羅門》討得主子歡心,不僅沒有削官去爵,竟然可以繼續(xù)擔(dān)任檢校涼州都督。相傳唐玄宗宮廷宴會最愛龜茲樂舞,而從涼州傳入長安的《婆羅門》,先是在龜茲古國音樂家手里打了西域樂舞旋律底色,李隆基改編的《霓裳羽衣曲》在箜篌、 篥等龜茲樂器的伴奏下,才有了他最想要的快節(jié)奏舞蹈高潮,即音樂人稱的“入破”。玩物喪志,唐玄宗也難逃這四字魔咒。一生為樂癡狂的唐玄宗,后來遭遇安史之亂的亡國之痛亡妻之痛,大抵跟他癡迷樂舞沉溺女色而無心朝政有關(guān)。白居易《長恨歌》有一句“從此君王不早朝”,說的就是唐玄宗被楊貴妃迷得一塌糊涂,從而歌舞升平,不再關(guān)心政事。

      得到《婆羅門》期間的唐玄宗,如獲至寶,在樂舞之路上越走越遠了。

      自古樂舞不分家,不像詩歌如今已經(jīng)分得很清楚,詩是詩,歌是歌,相互缺乏營養(yǎng)。在開元年間,樂舞伎中只有梨園的高手,而且是唐玄宗垂愛的舞伎高手才能學(xué)到《霓裳羽衣舞》,因為這種舞是皇帝親自教、練,當(dāng)指導(dǎo)老師。同前蜀皇帝王建同名同姓的大唐詩人王建,就有《霓裳詞十首》記錄唐玄宗這種愛好:“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fēng)聽水作霓裳。散聲未足重來授,直到床前見上皇。中管五弦初半曲,遙教合上隔簾聽。一聲聲向天頭落,效得仙人夜唱經(jīng)。自直梨園得出稀,更番上曲不教歸。一時跪拜霓裳徹,立地階前賜紫衣。旋翻新譜聲初足,除卻梨園未教人。宣與書家分手寫,中官走馬賜功臣。伴教霓裳有貴妃,從初直到曲成時……”王建此詩中的貴妃,和白居易《長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提到的受寵之人,正是唐玄宗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楊貴妃。

      其實,在把兒媳婦變成媳婦之前,唐玄宗也做了掩耳盜鈴的心虛事。就是從道家借道,先把自己一見鐘情的楊玉環(huán),安排出家當(dāng)?shù)朗?,讓楊玉環(huán)變臉成楊太真。不久,61歲的李隆基再也不想垂涎三百尺了,更顧不得什么禮義廉恥了。他在天寶四年(745年),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冊封27歲的女道士楊太真為貴妃。既然楊貴妃之前是女道士,進見之樂就得淡雅一點,唐玄宗選擇了自己改編的得意之作《霓裳羽衣曲》作為伴奏禮樂。愛彈琵琶,極其善舞的楊貴妃,后來在唐玄宗這個樂舞老師的手把手腳挨腳調(diào)教之下,更是舞技大增,媚力驚人,艷光四射。

      到底在楊貴妃之前還有沒有梨園舞伎跳過霓裳羽衣舞?有了楊貴妃,太擁擠的盛唐歷史已經(jīng)容不得其他舞伎了,她既是首演者,也是驚艷者。《楊太真外傳》上卷,有一段文字點名了《霓裳羽衣舞》的來源:“上又宴諸王于木蘭殿,時木蘭花發(fā),皇情不悅,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顏大悅,方知回雪流風(fēng),可以回天轉(zhuǎn)地?!?/p>

      那是楊貴妃永載史冊的動人心魄一舞。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一個木蘭花開的夏天。唐玄宗在木蘭殿宴請諸王。宮廷內(nèi)外都很悶熱。沒有下雨,氣氛很不融洽。大家都喝高了,酒水生發(fā)的汗水讓唐玄宗格外心煩,木蘭香也遮不住他未命名的傷感。楊貴妃真是酒醉心明白,而且敞亮得很,已經(jīng)和唐玄宗一個鼻孔吸氣一個鼻孔出氣的她,隨著樂伎伴奏時而低沉?xí)r而高昂的《霓裳羽衣曲》,離座,步入宴席中央,輕舞飛揚。這曼妙一舞,正是: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也是:回頭一笑百媚生,后宮粉黛無顏色。李隆基縱身一躍,鼓掌,拿起他最喜愛的羯鼓,一個勁兒不停地?fù)舸?。諸王,皆醒,眾驚。好一個:玄宗羯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從此,楊貴妃舞《霓裳羽衣》被時人譽為“可掩前古”之不可超越。從此,楊貴妃以美不可言的《霓裳羽衣舞》讓她和她的舞蹈聲譽鵲起。隨后,楊貴妃的侍女張云容,眾多宮伎紛紛效仿楊貴妃醉中獨舞的《霓裳羽衣舞》,將此舞由獨舞到二人舞衍生為群舞。

      從此,楊貴妃母儀天下的命運被徹底改寫。除了楊貴妃讓唐玄宗回頭一笑百媚生的天生麗姿,還因她擅長音樂舞蹈,尤其是一舞驚天下的《霓裳羽衣舞》,讓她成為愛舞如命、為樂癡狂的李隆基的千古知音。

      只是,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打亂了這曲樂舞的節(jié)奏。在永遠都不可能發(fā)生叛亂的遙遠的漁陽郡,安祿山和史思明駐軍的反唐騎兵敲響進攻的鼙鼓,驚醒了一直對愛將安祿山做著君明臣直美夢的唐玄宗。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逃離長安,趕赴成都奔命,一曲《霓裳羽衣舞》終被驚破。到達馬嵬坡時,金吾衛(wèi)統(tǒng)領(lǐng)陳玄禮發(fā)動兵變,怒殺擾亂朝綱的國舅楊國忠,并且脅迫唐玄宗誅殺楊貴妃,以除紅顏禍端,端正大唐軍威,從此世間再無輕歌軟舞的楊貴妃。后來在唐憲宗宮中觀賞過《霓裳羽衣曲》這曲道調(diào)法曲表演,對《霓裳羽衣舞》如癡如醉的白居易,用“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痛快唱出楊貴妃冤死馬嵬坡而逝去楊氏霓裳羽衣舞的悲痛,詩名:《長恨歌》。

      這一恨,鼙鼓響千古。

      這一舞,塵埃落不定。

      盡管楊貴妃讓唐玄宗醉生夢死的一舞從此失傳,《霓裳羽衣曲》曲譜仍被后人不斷翻出來,讓舞伎們重施故技,卻無貴妃舞姿神韻?!赌奚延鹨挛琛啡缃耠m是無跡可尋,但是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一直是千年以來歷代文人和舞蹈家展開想象力翅膀的創(chuàng)作源頭。

      從公元1998年第一次參觀永陵博物館的石刻舞伎之后,這二十年,我也廣泛涉獵了各種風(fēng)味舞蹈。遇到成都有舞蹈演出,不論是愛爾蘭的踢踏舞、俄羅斯的芭蕾舞,還是楊麗萍的孔雀舞、蔡依林的鋼管舞,我都會去觀摩,琢磨她們的捻步、墊步、跺步等各種舞步,尋找霓裳羽衣舞的其他蹤跡。但我總覺得她們(他們)的舞蹈少了些無法言說的神韻。然后又帶著打印的白居易《長恨歌》詩稿,回頭去看永陵石刻舞伎,才明白最美最奐最輪,最具有想象力的霓裳羽衣舞,一直在唐詩里幽居。它,因為失傳,而更具有美的想象力。

      如同李白得唐玄宗詔令而在《清平調(diào)》一詩中描寫楊貴妃之舞之美的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那種美,只可想象,無法再見。去爭論李白此詩是否寫的是楊貴妃,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美的唐詩,都可見字如面,一睹字的芳容。楊貴妃的美,以及她舞霓裳、歌羽衣、釋盛唐之美,我只能借助唐詩或者永陵石刻舞伎,去掩蓋自己窮盡的想象力,缺乏的美的恐慌。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后歌。

      杜甫視李白為知音,李白看杜甫如兄弟,二人在詩路上相互成就,為詩圣,為詩仙。李白《月下獨酌》和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的寫舞之詩句,原本不是二人對酒賞舞的交際詩,但是放在一起仿佛可以詮釋他們或狂放或沉郁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巧妙注解了《霓裳羽衣曲》的曲終人散之境。

      玄宗打羯鼓,貴妃彈琵琶,打的是盛世唐音,彈的是曠世胡樂。隆基作大曲,玉環(huán)舞霓裳,寫的是道調(diào)法曲,舞的是天上人間。這一曲夫唱婦隨的盛唐《霓裳羽衣曲》,雖然早已落幕,卻是古今仰止。用蜀地石刻浮雕凝固于王建棺床的永陵“二十四伎樂”,成為當(dāng)今尚可一見的《霓裳羽衣曲》。

      再回首,云已忘歸途。竟發(fā)現(xiàn),我的許多時間在這一年總是凝聚于1100年前的918年。

      因為這一年,前蜀皇帝王建在成都逝世。因為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為楊貴妃創(chuàng)作的《霓裳羽衣曲》在永陵棺床上墻。因為這一年,兩個永陵石刻舞伎不舞自亮迄今還能讓人無限向往的龜茲樂舞的堂皇底色。

      拍板

      一群遇事漫無頭緒的人,需要主事者拍板,這里的“拍板”,也稱拿主意,重在動腦子,讓人“柳暗花明又一村”。負(fù)責(zé)拍板之人,不論在幕后還是在前臺,當(dāng)是當(dāng)機立斷讓人服氣的主子,用一面明鏡照亮別人內(nèi)心暗處的高人。這樣的人,在村莊是村長,在城市是市長,在軍中是將軍,在朝堂則是皇帝。而在宮廷樂隊中,負(fù)責(zé)拍板的人就是拍板伎,又稱擊拍板樂伎。

      引申之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四處彌漫的“拍板”,實際上來自古人制造的樂器“拍板”。在成都永陵博物館的王建棺床“二十四伎樂”中,就有一個如此了得的人,是石刻于南面西首的拍板伎,宮廷樂隊要演奏什么曲子,需要她拍板領(lǐng)樂,給一眾樂伎一錘定音,也給舞者控制節(jié)拍,相當(dāng)于樂隊的總指揮。此拍板伎和在棺床南面東首領(lǐng)奏宮廷樂隊的琵琶伎地位旗鼓相當(dāng),往往是琵琶發(fā)出第一聲,她便根據(jù)琵琶聲調(diào)高低擊打一下拍板,俗稱打拍子,她手中的拍板如同現(xiàn)代交響樂團指揮手握的指揮棒。如果把兩個樂隊的對弈比作一場音樂戰(zhàn)爭,拍板伎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統(tǒng)帥。

      拍板,屬于古代打擊樂器,在唐朝也稱檀板、綽板。通常用堅木數(shù)片,以繩串聯(lián),用以擊節(jié)。唐宋時期的拍板為六片或九片,以兩手合擊發(fā)音,當(dāng)今拍板常由三片木板組成。永陵棺床上的拍板伎實際上有二人,皆執(zhí)一件由六片塊板組成的拍板。一個位于棺床南面西首,頭梳高螺髻,螺髻正面著簪飾,負(fù)責(zé)整個蜀宮樂隊的領(lǐng)樂,另一個在棺床東面(東六),輔助拍板,其執(zhí)小拍板的方位和南面拍板伎相反,主要協(xié)調(diào)正鼓伎、和鼓伎等樂伎的打擊樂跟上節(jié)奏。

      別看這兩個永陵石刻拍板伎,在燈光暗淡的王建墓穴不怎么起眼,但是她們手中的拍板卻被唐詩宋詞元曲一次次擦亮。前蜀后主王衍,還曾多次手執(zhí)拍板,親自引領(lǐng)蜀宮樂隊演奏唐玄宗李隆基發(fā)明的流行舞曲《霓裳羽衣曲》。

      綽板來源:大唐御用笑星黃幡綽

      拍板,在唐朝之所以被稱為“綽板”,是因為唐玄宗時期有個叫黃幡綽的梨園樂工善奏拍板而得名。以黃幡綽的名字來給拍板重新命名,可見當(dāng)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拍得有多響亮,由唐詩唐樂構(gòu)成的盛唐若少了這一塊綽板,就如同陽光照不到的一處宮廷暗墻,必定會讓李隆基少了一些樂子。事實上,黃幡綽不僅拍板打得好,而且還是一個郭德綱式的大唐御用笑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他內(nèi)心釀成段子脫口而出,常把李隆基哄得開懷大笑。此人入宮30多年,深得唐玄宗的賞識和信任。當(dāng)時就有人說,玄宗一日不見黃幡綽,龍顏為之不悅。

      黃幡綽愛逗李隆基,有一個故事,說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期逃奔四川,身陷滿朝慌亂之中的黃幡綽步子慢了一點,一不小心落到安祿山手里,這可樂壞了安祿山。同樣愛樂喜舞的安祿山,強迫黃幡綽和他在新成立的大燕國宮廷樂隊尋歡作樂。有一天,安祿山做夢,夢見衣袖長得垂到臺階之上,忙問黃幡綽是啥意思。黃幡綽答:“意思是當(dāng)垂衣而治之?!睂τ诎驳撋剿鶋舻钪袠喿拥沽?,黃幡綽釋夢為“革故從新”。后來輾轉(zhuǎn)回到已是太上皇的李隆基身邊,他的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被人當(dāng)作罪狀告密,都以為他玩完了。結(jié)果,黃幡綽又一次靠三寸不爛之舌救了自己的命。他給玄宗的解釋是:“臣實不知陛下大駕蒙塵赴蜀。既陷賊中,寧不茍悅其心,以脫一時之命?今日得再見天顏,以與大逆圓夢,必知其不可也?!倍嘁傻睦盥』套?nèi)心的不爽,還是好奇追問:“何以知之?”如果此刻話不投機不能止疑,那些說出去的“話”就是刀尖,舔血的則是無辜的舌頭。只見,黃幡綽靈機一動,他深知后退一步是深淵,前進一步就成段子,比搶答李佳明主持的《開心辭典》還鎮(zhèn)定:“逆賊夢衣袖長,是出手不得也。又夢槅子倒者,是胡(扶)不得也。”一個沒文化的叛臣逆賊安祿山形象脫口而出,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唐笑星黃幡綽活靈活現(xiàn)在眼前。李隆基當(dāng)場大笑不止,最終沒有追究黃幡綽的“原罪”。黃幡綽的機智和幽默,從此可見一斑。

      或許是在音樂氣氛濃厚的涼州泡大的緣故,生于涼州(今甘肅武威)的黃幡綽,要說李隆基的音樂細(xì)胞第一,沒人敢在老黃面前說老二。作為唐玄宗朝廷最得寵的宮廷樂師之一,宋代陜西同州《霓裳羽衣曲》石刻,相傳就是根據(jù)黃幡綽的手書翻刻?!赌奚延鹨虑酚商菩谧髑?jīng)楊貴妃一舞驚天下,一直是后世詩人、作曲家、舞蹈家常駐內(nèi)心的一個大夢。黃幡綽能夠手書,并通過《霓裳羽衣曲》石刻傳承于大宋,可見其不可復(fù)制的影響力,以及他跟唐玄宗的親近。即使是安史之亂后,黃幡綽晚年流落江南,死后葬在昆山的綽墩,也成為昆曲的發(fā)源地。南宋的龔明之《中吳紀(jì)聞》一書,曾說:“昆山縣西20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明朝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又說:“(昆曲)唯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痹俸髞淼娜俗匪堇デ侵苯诱f昆曲的鼻祖就是1200年前的唐人黃幡綽。甚至在清朝,還有人稱,黃幡綽是昆山人,而非涼州人。清朝的昆曲名憐劉亮彩(一作劉亮采)輯本《梨園原序倫·論四方音》,就明確地說:“黃幡綽,昆山人,始變?yōu)槔デ唬淙∑缴先ト胨穆?,正而無腔,字有肩,板有眼,陰陽清濁?!?/p>

      不管黃幡綽是哪里人,他是唐玄宗時代除李龜年之外最受賞識的音樂人,毫無爭議。尤其是他對拍板在大唐的流行,讓綽板閃亮唐朝音樂史,功不可沒。

      除了黃幡綽,玄宗朝還有一個宮廷樂師賀懷智,也因拍板打得好,載入史冊。到了宋朝的筆記小說里,賀懷智也常被人惦記。北宋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樂史的小說《楊太真外傳》就記錄過賀懷智在唐玄宗宮廷擊打拍板助興宴會的故事,說:“就按于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板?!睔v史上的寧王很多,此處的寧王專指李隆基的大哥李憲,又名李成器。“上”,即唐玄宗李隆基。妃,是貴妃楊玉環(huán)。這一次宴會規(guī)格頗高,露臉的宮廷樂工皆是玄宗朝的一流高手,伴奏樂器包括玉笛、羯鼓、方響、觱篥、箜篌、拍板。其實,賀懷智和楊貴妃一樣,最擅長的樂器是琵琶。當(dāng)時,唐玄宗最寵愛的琵琶高手中的高手,也是賀懷智。但是,愛妃要彈琵琶,誰敢與其爭鋒,負(fù)責(zé)拍板的主心骨當(dāng)然是唐玄宗,賀懷智只能屈就負(fù)責(zé)樂器拍板,還拍不了宮廷宴會的板。

      賀懷智的琵琶演奏技藝遠勝楊貴妃,我在寫永陵石刻琵琶伎的文章里提及過他,以石作琵琶琴身,全唐僅有賀氏一人。元稹有一首點贊賀懷智琵琶絕技的詩,是《琵琶歌》:“琵琶宮調(diào)八十一,旋宮三調(diào)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痹谠】磥?,能和賀懷智媲美的琵琶演奏家,就只有德宗時期的段善本了。

      檀板之興:在于晚唐詩人杜牧

      拍板,古時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作為在樂隊中有控制節(jié)奏的重要作用的拍板,在《全唐詩》中收錄的拍板題材詩卻很少。晚唐詩人杜牧,因在《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一詩中,描寫過檀板,而誕生一個詠拍板名句:“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lián)十觥。”

      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

      城高跨樓滿金碧,下聽一溪寒水聲。

      梅花落徑香繚繞,雪白玉珰花下行。

      縈風(fēng)酒旆掛朱閣,半醉游人聞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

      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lián)十觥。

      老閑腰下丈二組,塵土高懸千載名。

      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

      對酒不敢起,逢君還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臉任他橫。

      一醉六十日,古來聞阮生。

      是非離別際,始見醉中情。

      今日送君話前事,高歌引劍還一傾。

      江湖酒伴如相問,終老煙波不計程。

      杜牧此詩,創(chuàng)作于開成四年(839年),當(dāng)時他正離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赴京(長安)擔(dān)任左補闕途中,巧遇從舒州回宣州的好友裴坦。對于杜牧的仕途之路,相比好友裴坦,成名很早的他卻反而更坎坷。杜牧早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就進士及第,而裴坦則是大和八年(834年)才考中進士??墒呛髞砼崽垢呔釉紫嘀唬拍林了酪簿突靷€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啥官職?《新唐書·百官志二》:“(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表章。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凡詔旨制敕、璽書冊命,皆起草進畫?!?/p>

      當(dāng)官不如人意,寫詩、作文,杜牧卻是名滿晚唐。如果現(xiàn)在評選唐朝十大詩人,杜牧也是不會落選這類排行榜的實力派。他23歲寫出《阿房宮賦》,就可靠杜牧二字行走江湖,免單于各大客棧、酒樓。25歲,長篇五言詩《感懷詩》橫空出世,無疑給杜牧的名字鍍了一層相當(dāng)厚重的金箔。“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lián)十觥……”36歲寫的這首與檀板有關(guān)的排律詩,把拍板這種盛行于大唐的擊節(jié)按拍之器描寫得虎虎生威,十觥安徽燒酒下肚,則讓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杜牧顯露出性情的豪邁與痛快。當(dāng)然,杜牧在宣州寫的《江南春》名氣更大,詩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尤其是“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唱嘆,千年以來素負(fù)盛譽。僅憑這一句,杜牧就足夠吃一輩子了。

      只是,杜牧不會拍馬屁,也恥于拍馬屁,否則他的官帽子會越拍越大。用拍板這種領(lǐng)袖氣質(zhì)的器樂去解釋杜牧,他就是一個極其尊重心跳規(guī)律的人,僅按內(nèi)心的節(jié)拍去寫詩,做實在的人,歡喜和悲傷皆是人生必須經(jīng)受的一個拍子,拍而不板,即使春秋大夢一拍即破,身體內(nèi)外的事物也會碎得真實,不虛偽,不虛空?!杜f唐書·音樂志》談到拍板,說“拍板長闊如手,厚寸余,以韋連之,擊以代抃”。杜牧在“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句用的“拍”字,復(fù)活的是拍板這種打擊樂器帶有節(jié)拍性質(zhì)的形體動作。今人聽歌賞舞,常用拍掌(古稱“抃”),以示跟隨音樂的節(jié)拍打拍子。大型交響樂團的指揮,和永陵石刻拍板伎一樣,充當(dāng)著樂團靈魂人物,用手中的指揮棒上下左右揮出的節(jié)拍,控制整個樂團某首曲子呈現(xiàn)的速度及演奏效果。只是,永陵石刻拍板伎的指揮棒是手,要靠擊打拍板而發(fā)聲,掌控節(jié)奏指揮全隊。杜牧用“秋拍碎”三字來形容拍板伎擊打拍板的音色清亮而干脆,“碎”字最是傳神,讓大好的秋天變成一面破鏡,難圓人生的殘缺與失意。

      杜牧寫的檀板,現(xiàn)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能找到回響,它是一件同色不同年代的紫檀拍板,且和永陵石刻拍板伎的拍板一樣,均是由六塊木板組成的拍板,又稱六聯(lián)拍板。此件拍板,每板長40.5厘米、上寬8厘米、下寬8.4厘米,產(chǎn)自清朝乾隆年間,主要用于宮廷丹陛大樂。據(jù)蕭正文《故宮叢談》記載:“丹陛大樂,是樂制名,在清朝凡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等人御殿接受朝賀及宮中行禮皆用之?!?/p>

      而在隋朝燕樂中就已廣泛使用的拍板,盡管也講究《禮記·樂記》所說的“有禮有節(jié)”,但因拍板愛家唐玄宗等大唐皇帝的隨性,則不局限于宮廷樂舞使用,民間流行的散樂以及禮儀和佛教音樂也常見拍板的身影。比如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初期壁畫中繪制的擊拍板樂伎像,其拍板就用于佛教音樂。成都永陵棺床石刻的拍板伎像,其手中的拍板則是用于宮廷樂舞。

      擦亮拍板:不只是朱灣《詠拍板》

      關(guān)于歌詠拍板的唐詩,唐代宗大歷年間的詩人朱灣,寫的《詠拍板》最為膾炙人口。《詠拍板》的誕生背景,在唐代宗李豫徹底平定安史之亂以后的“以養(yǎng)民為先”時期。祖父李隆基不理朝政沉醉樂舞聲色而引出的安史之亂,后來耗掉李亨、李豫兩朝李氏皇帝的大把征戰(zhàn)時光,此時的唐朝政治環(huán)境終于安定下來,已是瘡痍滿目。拍板,似乎也帶著諷刺的意味,昭示主事的君王一旦拍錯了板,后果會很嚴(yán)重。

      唐代宗李豫,有史載:“幼而好學(xué),尤?!抖Y》《易》,玄宗鐘愛之?!碧菩谟袑O百余人,李豫作為唐玄宗的嫡皇孫,從小深受李隆基的音樂熏陶,可是他成年之后基本上都在忙著打仗,不是跟隨父親唐肅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亂,就是在登基后仍然周旋于吐蕃的侵略戰(zhàn)爭。代宗在位17年,除了打仗,更多的工作是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發(fā)展生產(chǎn),以養(yǎng)民為先。他的音樂故事記載不多,但有一個善歌的才人張紅紅替我們豐富了代宗的形象。據(jù)晚唐著名音樂理論家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記載:“歌者,樂之聲也,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此書提到的歌者,古之能者,除了韓娥、李延年、莫愁,也專門提到了代宗寵幸的才人張紅紅。此人,出身貧寒,頗有美色,早年賣唱為生,后被能歌善舞的將軍韋青納為姬妾收入府中。張紅紅能反轉(zhuǎn)人生,被代宗李豫詔令入宮為才人,跟她對音樂過耳不忘的記憶力有關(guān),堪稱“大唐最強大腦”。有一天,跟將軍韋青要好的樂工欲給代宗進獻一首改編自古曲《長命西河女》的新曲,先唱給韋青試聽效果。韋青故意開了此人一個玩笑,命張紅紅藏在將軍府中屏風(fēng)后聽曲,暗用小豆記下樂工演唱新曲的節(jié)拍,等到樂工曲罷,他滿臉微笑,大言不慚地說:“你這首歌曲并非新作,我有一位女弟子,早就會唱此曲?!彪S即,韋青命張紅紅隔著屏風(fēng)演唱,曲畢,驚訝于曲詞絲毫不差地樂工連忙請求與紅紅相見,服氣地說:“此曲先有一聲不穩(wěn),今已正矣?!甭犝f這個傳奇故事,也愛樂舞節(jié)拍的代宗立即召見張紅紅入宮,封為才人,恩寵一時。因為張紅紅有記曲譜的特長,代宗時代的宮人皆贊她為“記曲娘子”。即使張紅紅死后,代宗也是愛屋及烏,追封其為昭儀。

      與張紅紅同一時期的唐代宗大歷年間進士朱灣,是一個懂節(jié)拍明事理的人,而且是一個善于詠物的浪漫詩人、著名隱士。據(jù)《唐才子傳》記載:“朱灣性格浪漫,好琴酒,縱情山水,不應(yīng)征辟。工詩,善于詠物?!弊鳛槲魇袢?,朱灣的《題段上人院壁畫古松》,頗有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之詩學(xué)遺風(fēng),尤其是“掃成三寸五寸枝,便是千年萬年物”堪稱金句,形象生動地描摹了丹青的魔力。

      當(dāng)然,更被后來的音樂人走在音樂之路上反復(fù)惦記反復(fù)膜拜的朱灣,代表作則是他的五言名詩《詠拍板》。

      赴節(jié)心常在,從繩道可觀。

      須知片木用,莫作散材看。

      空為歌偏苦,仍愁和即難。

      既能親掌握,愿得接同歡。

      因為朱灣不僅僅是借物起興,以板喻人,寄托對愛情、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伵陌濉愤€有一大貢獻,是給研究拍板的音樂人提供了實在的干貨?!对贰ざY樂志·宴樂之器》記載:“拍板,制以木為板,以繩聯(lián)之?!痹娙酥鞛硨ε陌宓膩須v和功能介紹,顯然更詩意化?!翱諡楦杵啵猿詈图措y”這句,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擊打拍板的人,要把拍板打好非常不宜,因為所謂的“一拍即合”,不只是需要其他樂器的配合,還要和歌者相互合拍。歌苦,則曲悲,打拍板的節(jié)拍就要引領(lǐng)、跟隨,協(xié)調(diào),與之唱和知音般的絕響。

      我們常常把人群中沉默不言或者雞同鴨講的人,比喻為不合拍的人,甚至是兩個頻道兩個世界的人,就是指他(她)不合群,不合拍。一個人怎么為人處事,只要不犯法,如今不會有人去管理或指責(zé)。但是古人,卻約定俗成有禮節(jié)制?!抖Y記·樂記》,就說:“文采節(jié)奏,聲之飾也。”說的正是規(guī)范禮儀所用的音樂,一定要有節(jié)奏。這里的“節(jié)”,指音樂的節(jié)拍,也泛指有禮有節(jié)。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禮教,講究禮節(jié)?!坝卸Y有節(jié)”,這個成語就說明了音樂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張紅紅,是用小豆記下樂工演唱新曲的節(jié)拍,手指再輕敲節(jié)拍,所以她唱歌時就跟得上原曲的節(jié)拍,然后爛熟于心,成了有心人。在宮廷樂舞上,各種樂器則要更復(fù)雜的合拍,才可能交相輝映。比如永陵石刻拍板伎只是擊打節(jié)拍,負(fù)責(zé)領(lǐng)樂,擊鼓的樂伎的鼓點輕重也是節(jié)拍,舞伎跳舞也要合拍才靈動。古人打拍子,方法很多,比如“鼓腹”(拍肚皮)、“搏髀”(拍大腿)、“抃”(拍掌)、“彈指”(手指彈擊)、“擊竹”、“木手”等,都是借物發(fā)聲,生發(fā)節(jié)拍。如今聽音樂會,觀眾鼓掌、搖手等方式,也是一種有禮有節(jié)的合拍手法。

      在唐朝,黃幡綽發(fā)明的綽板,杜牧?xí)鴮懙奶窗?,朱灣歌詠的拍板,均是木制拍板。段安?jié)《樂府雜錄》載:“夷部樂”有鐵拍板,壺蘆笙。晚唐音樂理論家段安節(jié)提到的“鐵拍板”,證明唐朝宮廷的拍板制作有多種材料。只是,拍板所用的木材方便鉆孔穿繩,鐵拍板固然發(fā)聲較大卻會讓工匠鉆孔時多費周折。

      拍板,從盛唐的興盛往后發(fā)展,其材料的使用更加廣泛了,有意思的是拍板的板數(shù)竟然在逐漸減少,詠拍板的詩詞卻日益增多。在唐宋之間割據(jù)兩川重鎮(zhèn)的前蜀皇帝王建,其最寵愛的妃子花蕊夫人用“離宮別院繞宮城,金板輕敲合鳳笙”記錄過蜀國宮廷拍板樂伎的輕快演奏情景,這首《宮詞》里的“金板”即是金器制作的拍板。到了宋朝,拍板不僅用于宮廷雅樂、宋宮教坊等多種樂隊合奏,還流傳在民間的說唱藝術(shù)中。不過在宋朝民間,拍板多稱為“鼓板”。宋朝詩人鄭清之就寫了一首詠拍板的好詩,《和白雪老禪二偈》:“閱盡恒河水上波,聲塵何似泡漚多。還師拍板鉗錘后,更唱誰家別調(diào)歌。”到了元代興起的元曲,隨著吹拉彈唱的樂風(fēng)盛行,拍板不僅以宮廷樂器載入正史,民間的舞臺、街巷也常常可聽可聞,被作為雜劇的重要伴奏樂器高頻率使用。元代川籍詩人牟巘曾寫過一首歌詠拍板的暢快絕句,來自《四安道中所見》其八:

      依約茅茨傍翠微,炊煙孤起半開扉。

      早禾趁日連耞鬧,老莢爭風(fēng)拍板飛。

      牟巘一句“老莢爭風(fēng)拍板飛”,可見元代這個拍板伎把拍板玩得很嗨。

      要我評價詠拍板的最具感染力的詩詞,必是寫出“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dāng)”的元代著名學(xué)者、詩人王惲。這個家伙不僅詩詞、書法、散曲均寫得好,還是暢達于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穆耳的著名諫臣和政治強人,并得到授權(quán)與大書法家趙孟頫一同纂修《元世祖實錄》。

      有一次,聽元代女藝人高秀英說書唱曲,聽到她生出“百年總是逢場戲”的感慨時,師從元好問,詩作雄渾、填詞凝麗而典中的王惲也是感慨萬千。想到高秀英說唱之不易,隨即產(chǎn)生杜甫式的憂國憂民之感,王惲借其句一揮而就愁腸萬古的《鷓鴣天·贈馭說高秀英》。

      短短羅袿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dāng)場。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談霏玉有香。

      由漢魏,到隋唐,誰教若輩管興亡。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dāng)。

      “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dāng)”一出,詠拍板詩,誰與爭鋒?大宋詩人趙令峙曾說,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一個是百年,一個是一生,放眼歷史深處,誰的人生不是一場戲?

      蜀地拍板:融入李伯清的評書藝術(shù)

      “你豁我,我豁你,都是一碼事?!彼拇ㄉ⒋蛟u書藝術(shù)家李伯清這句名言,在西部地區(qū)流傳甚廣,意思是:你騙我,我騙你,都是一回事。在他的說書生涯,經(jīng)常有這類笑看人生的經(jīng)典語句,逗得蜀地聽眾開懷一笑。

      其實,李伯清在成都茶館或者電視節(jié)目上說到興起,常常出現(xiàn)節(jié)奏鮮明而又充滿音樂韻律感的排比句,他手中的扇子就相當(dāng)于拍板,不時輕敲重?fù)粢幌伦琅_,引領(lǐng)聽眾跟著他的連珠炮笑料炸開骨質(zhì)里的歡喜。呼朋喚友吃茶,偷閑,擺龍門陣(聊天),聽李伯清笑侃人生,把平凡的日子過成段子,一度成為成都人熱衷泡茶館的最佳生活美學(xué)。

      李伯清這種與聽眾互動的成都風(fēng)味說唱藝術(shù),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從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的兩件東漢時期的擊鼓說唱俑,一件作為國寶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就藏于成都市新都區(qū)博物館。這兩件擊鼓說唱俑人物造型,都是面目夸張,憨態(tài)可掬。其實,他們皆是東漢時期的成都民間說唱藝人,不過出身比較卑微,多為達官貴人圈養(yǎng)的侏儒,利用他們滑稽詼諧的表演給自己取樂。據(jù)考,這類東漢說唱藝人,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擊打扁鼓,用帶有拍板節(jié)奏的鼓杖敲敲打打,自控一場演出節(jié)奏,與主人、賓客在笑點里互動。因此可以將他們手持的鼓杖視為東漢的“拍板”。

      在如今的蜀地民間,拍板還有兩個流向。一個是與山東快板形制大致類似的四川金錢板。這種板中嵌有小銅錢的金錢板相傳形成于清朝初年,因為演出道具多是由三塊楠竹板構(gòu)成,又稱“三才板”?!叭虐濉边€有一個美好的寓意,是說三塊楠竹板分別象征著《易經(jīng)》所言的“天道、地道、人道”。我見過四川金錢板傳人、笑星林曉東的表演,他在曲藝界的藝名是“矮冬瓜”,敢于拿自己并不高大的身材自嘲,釋放歡笑聲給追捧他的粉絲。林曉東打金錢板,一般是手持三塊楠竹板,先是呼來耍去模仿大自然的各類令人稱奇的聲音,然后是邊敲邊打,邊唱邊說,演繹一段比較完整的順口溜唱腔或者川劇里的唱段,依舊屬于說唱藝術(shù)。這種靠竹板互擊而發(fā)聲的金錢板,實際上跟成都永陵石刻拍板伎擊打發(fā)聲方法相同,可看作是蜀國宮廷所用拍板的后裔,它不僅是說唱伴奏的道具,更是可以單獨表演的樂器。拍板的另一個去向,則是當(dāng)今交響樂團的指揮家手里的指揮棒。世界指揮大師級的小澤征爾雖無緣親見其指引大型交響樂團的指揮棒,但是成都著名指揮家李西林的多場指揮演出,我曾有幸目睹。李西林擔(dān)任過四川音樂學(xué)院副院長和該院作曲指揮系主任,至今仍然活躍于各大新年晚會舞臺。這類不會發(fā)聲的指揮棒,看上去跟古代宮廷拍板沒有關(guān)系,實則功能完全一致,即皆是在整個樂隊中起著引導(dǎo)節(jié)奏、控制節(jié)拍的指揮作用。而充當(dāng)拍板功能的這類指揮棒,有時也直接用手指引非正式的樂隊演出,或者甚至就是直接用手控制一場諧劇的演出。比如四川諧劇表演藝術(shù)家沈伐,他傳承的諧劇是介于曲藝與戲劇之間的藝術(shù),常常是一個人出場演出,有時還與自己或不存在的對象“對話”,往往是手在人前揮動,用于掌控諧劇演出節(jié)奏。

      古老的拍板被這些改頭換面的衍生品流傳至今,即使從消亡的朝廷一并匿跡,似乎也顯得并不落寞了。

      因為石刻而駐留在前蜀皇帝王建永陵棺床上的兩個拍板伎,以及她們領(lǐng)樂的“二十四伎樂”,更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戲。若要聞其聲,由永陵拍板伎在四川傳承衍變而來的金錢板,盡管拍板的數(shù)量從六塊精簡為三塊或者兩塊,不變的卻是左右手互動的擊節(jié)按拍,發(fā)出的清脆音色。

      敲銅鈸

      兩片銅鈸互擊,落下去的風(fēng)聲驅(qū)散不了空氣里的沉悶。隨即是喇叭吹出嘹亮的悲鳴,在堂屋內(nèi)穿行……一旦白花唱了滿屋的主角,必是喪事正在大辦。只見一個又一個遠親近鄰步履沉重,近距離浮現(xiàn)出愁眉與苦臉,然后是一整天的淚水潑屋,小孩子們都不敢亂跑,更不敢放聲大笑,只得乖乖地磕頭、敬香、燒紙錢,聽大人們嘮叨被送別的親人生前如何如何好。這是我童年最不想聽到的聲響,也是我對銅鈸的最早印記。因為銅鈸一響,就是喪事駕臨,會殘酷地送走一個親人或者熟悉的近鄰。

      直到在成都求學(xué)定居,目睹成都永陵博物館石刻“二十四伎樂”中的銅鈸伎,即擊銅鈸樂伎,我才改變對銅鈸的印象,方知銅鈸還有助興宮廷樂舞之妙,靜撫內(nèi)心之美。就在今年初秋,我還專程去青海塔爾寺拜見了一位藏傳佛教高僧,并在塔爾寺的大經(jīng)堂和藥師殿聞見過佛教法事的早課與晚課,均有銅鈸敲擊之聲,回蕩耳海,洗滌心塵。

      從童年的不安,到如今的寧靜,銅鈸之聲不知不覺間已在內(nèi)心閃亮了三十多年。

      銅鈸,作為法器傳入中國

      每次去看永陵博物館石刻“二十四伎樂”,浮雕之上的銅鈸伎雙手擊打銅鈸的模樣,總會喚起我童年記憶里浮動的親人喪事畫面。只是這個銅鈸伎手中的兩片銅鈸被石頭封存,已無聲可尋。漫步在永陵地宮,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寢,因此而顯得格外陰冷。

      銅鈸,這種盛唐絕響,從何處來?由何人所造?按照唐朝史學(xué)家杜佑的《通典》記載:“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shù)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坅數(shù)尺,或謂齊穆王素所造?!蹦纤问穼W(xué)家馬端臨則肯定銅鈸為南齊時期所造,其《文獻通考》就說:“銅鈸亦謂之銅盤,本南齊穆王素所造,其圓數(shù)寸,中間隆起如浮漚,出西戎、南蠻、扶南、高昌、疏勒之國。大者圓數(shù)尺,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唐之燕樂、清曲,有銅鈸相和和之樂,今浮屠氏清曲用之,蓋出于夷音。然有正與和,其大小清濁之辨歟。”杜佑、馬端臨這兩處史載撕開了銅鈸隱秘的本來面目:并非我國原產(chǎn)樂器,常用于唐朝宮廷《十部樂》中的《燕樂》。

      比杜佑、馬端臨更早提到銅鈸的人,是東晉高僧法顯。在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jīng)求法的高僧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西域至天竺(古印度),游歷多個國家,于公元412年回國翻譯了大量梵文經(jīng)典,便提到銅鈸是外來樂器,而東晉就已有“敲銅鈸”的禮樂,只是這種禮樂用于佛教,應(yīng)稱為法器,或禮佛供養(yǎng)具。法顯萬里求經(jīng),目的是尋求印度佛教戒律,以濟中國佛教之窮。法顯回國所著的《歷游天竺記傳》(又稱《法顯傳》),講到銅鈸源自西亞,最早見于埃及、敘利亞,后在波斯、羅馬等國流傳,而在東方,則先見于印度,再出現(xiàn)在中亞。后人將法顯的《歷游天竺記傳》稱為我國關(guān)于銅鈸的最早記載。但是,后來的《北帝書·神武記》又載,銅鈸大約于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此書說的“神武”,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齊神武帝高歡,他原本是東魏權(quán)臣,在其次子高洋于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建立北齊帝國后被先后追尊為獻武皇帝、神武皇帝,史稱北齊神武帝。馬端臨《文獻通考》提到的“南齊”,始于公元479年,掌握禁衛(wèi)軍的將軍蕭道成迫使宋順帝劉準(zhǔn)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齊”,因國都在江南,史學(xué)家區(qū)別于北朝時期高洋建立的北齊,而史稱“南齊”。南齊在南朝五個朝代中的國運最短,僅僅23年,就被南齊雍州刺史簫衍起兵奪位,建立南梁帝國。而與高歡同為東魏時期的撫軍司馬楊炫之,于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所著的《洛陽伽藍記》卻說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之亂后,佛教就在北方日熾,遍地開鑿石窟、建立寺廟,僅北魏都城洛陽,城內(nèi)外就建有寺廟一千余所,且有法螺、銅鈸等法器流行。僅僅依據(jù)楊炫之所言,銅鈸作為佛教法器進入中國的時間,比法顯所說早100年左右,比《北帝書·神武記》所載至少早40年左右。這仿佛在告誡史書不能打瞌睡,尤其是多部史書一旦都在打瞌睡,銅鈸在中國出生的日期就會凌亂,結(jié)果,往往不是人與人說相見恨晚,而是銅鈸對人說相見恨晚。

      因為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銅鈸早在東漢就傳入中國。北宋佛教史學(xué)家、通慧大師贊寧在《高僧傳》中就說,銅鈸、貝等器,及《摩訶兜勒》等許多著名樂曲,是通過絲綢之路,自東漢佛教傳入?!霸蚪?jīng)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法蘭,始真聲而宣剖;南惟康僧會,揚曲韻以諷誦”,贊寧稱贊天竺國竺法蘭大師和康居國康僧會大師大力推動了佛樂在中國的發(fā)展,二人被后世尊稱為南北梵唄祖師,并指出了中國梵唄之南北差異。竺法蘭是誰?東漢時期從古印度來中國傳教說佛的學(xué)者、高僧。據(jù)南朝梁僧慧皎撰的另一部佛教史書《高僧傳》(又名《梁高僧傳》)記載,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年(公元67年),竺法蘭與大月氏僧人迦葉摩騰(又譯攝摩騰)一起來到中國,在洛陽傳授佛法,翻譯佛經(jīng),被尊為中國佛教的鼻祖。竺法蘭翻譯流傳在中國的佛經(jīng)包括《十地段結(jié)經(jīng)》《佛本生經(jīng)》《法海藏經(jīng)》等數(shù)部,還與迦葉摩騰共同翻譯了《四十二章經(jīng)》。而康僧會,則是三國時期的西域康居國人,曾于公元247年來到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建立寺廟,供奉佛像,弘揚佛法,得到東吳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孫權(quán)的信敬。贊寧、慧皎都是出家人,不會打誑語,可信度極高。從他們的佛門記述文字可知,銅鈸作為法器傳入中國,迄今已有2000多年。

      和貝(又名梵唄)一樣,銅鈸是佛教伎樂中的重要供養(yǎng)器具,而且這兩件法器常常相互應(yīng)和禮佛。北宋音樂理論家、禮部侍郎陳旸編纂的音樂百科全書《樂書》,在卷一三六《樂圖論》就載:“貝之為物,其大可容數(shù)升,蠡之大者也。南蠻之國,取而吹之,所以節(jié)樂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赤土國吹螺,以迎隋使是也。梁武帝之樂,有童子伎,倚歌梵唄,豈不幾夏變于夷乎?故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未聞變于夷者也?!?/p>

      戊戌初秋,我在青海塔爾寺的大經(jīng)堂和藥師殿聞見的佛教法事,也是銅鈸與法螺(梵唄)兩種樂器之聲相伴禮佛。不過,現(xiàn)今很多寺廟所有的法器銅鈸,多是今世匠人所造,少見古代器物。

      不過,作為法器的銅鈸,至今尚有實物可尋。在西藏日喀則市的薩迦縣,有一座傳承藏傳佛教的賽久巴寺,便藏有兩對明朝時期的國寶級銅鈸,均有文字記載:一對永樂年造,一對宣德年造。難得的是這兩對紫金色的銅鈸盡管距今已有600年左右歷史,如今仍然明亮如新。據(jù)傳,這兩對來自京城工匠打造的明代銅鈸,是永樂皇帝朱棣和宣德皇帝朱瞻基分別于1414年、1426年先后御賜給藏族高僧釋迦也失的法器。釋迦也失帶回西藏建造賽久巴寺,從而保留至今,衍變成國寶級文物。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曾用專題節(jié)目《雪域傳奇——明代銅鈸傳佳話》披露過這段明代銅鈸的傳奇。

      銅鈸以法器的名義發(fā)明于世,何時誕生,無從考據(jù)?!叭羰谷俗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yǎng),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贬屽饶材岱鹜砟暝谕跎岢庆`鷲山說教的《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倒是記載了此經(jīng)使用了銅鈸等多種佛教法器。此經(jīng)方便品第二,也有“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的記載?!斗ㄈA經(jīng)》曾在尼泊爾、印度等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地和說法地長期使用,迄今在西藏、新疆等中國多地寺廟仍有梵文版本流傳。

      如今追索銅鈸在中國的緣起與蹤跡,至少有一點能夠肯定,它最早是以法器之用傳入中國,先在寺廟禮佛,然后再傳入宮廷、民間。顯然,法顯帶回中國的銅鈸并非最早用于中國佛教的法器。至于杜佑和馬端臨稱銅鈸為南朝第二個朝代即南齊的穆士素所造,最多能證明穆士素所造的是本土銅鈸,并非進口銅鈸。

      在后世的傳承中,銅鈸除了作為樂器廣泛使用,還有一個帶有暴力色彩的去向:武器。據(jù)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第三十九回,“彭連虎的判官筆與靈智上人的銅鈸左右側(cè)擊,硬生生要將丘處機擠入谷底”。這段文字描寫的銅鈸正是武器,而非樂器。當(dāng)然,金庸先生刻畫的靈智上人屬于身披大紅袈裟的僧人,此件銅鈸又有雙重色彩,用于法事時是法器,用于比武時是武器。

      銅鈸,唐宮樂器八音之金

      那么,銅鈸又是何時作為樂器登上宮廷的大雅之堂?清末文學(xué)家徐珂有一家之言,他在其《清稗類鈔》一書中說:“鈸,本名銅鈸……始于隋九部樂,唐乃用之燕樂。唐末,樂器散亡?!倍鴵?jù)中華書局出版的《隋書》記載:“《天竺》者,起自張重華(十六國時期前涼王,公元346年—354年在位)據(jù)有涼州,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即其樂焉。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等。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鈸、貝等,樂工十二人?!薄端鍟纷髡呤翘铺诶钍烂駮r期的宰相魏征,可信度當(dāng)比徐珂更高,所記之事應(yīng)更精準(zhǔn)。按此,銅鈸作為樂器用以伴奏宮廷歌舞的歷史,最早是在公元350年前后的前涼政權(quán)。只是,那時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發(fā),銅鈸作為樂器的身影常是晃晃悠悠,并不穩(wěn)定。

      在隋唐兩朝,銅鈸才是興盛的宮廷樂器?!耙磺е~鈸,一千之具蕭,晝夜不絕于宮內(nèi)?!彼逦牡蹢顖阅觊g產(chǎn)生的《佛本行集經(jīng)》,以此描述過銅鈸流行于隋朝宮中的盛況。在隋朝《九部樂》中,銅鈸便已用于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古稱康居國)五部樂演奏。在敦煌石窟的隋唐壁畫里,至今還可找到隋朝銅鈸的蹤跡。到了初唐,崇信佛教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派玄奘西行天竺取經(jīng),也把從外國傳入中國的唐代銅鈸廣泛運用于宮廷樂舞。之后的唐朝歷代皇宮樂舞,演奏各種風(fēng)格的樂曲時都會使用“八音”金類樂器:銅鈸。唐朝《十部樂》中,據(jù)說有七部樂皆用銅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

      在晚唐將軍、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地宮,棺床石刻浮雕上的“二十四伎樂”,屬于唐朝宮廷樂隊編制。從棺床西座第九的銅鈸伎人像依稀可見,此件石刻銅鈸形如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貌似系以布縷,她的雙手正用兩片銅鈸互擊而鳴奏樂音,雖然無聲,卻是唐音。這類銅鈸,正是唐玄宗李隆基所說的“八音”之金類樂器。

      事實上,早在王建入蜀建國之前,銅鈸這種樂器就已在蜀地流傳開來。那時的銅鈸,也稱銅盤,簡稱“鈸”,俗稱“镲”,通常用響銅所造。詩圣杜甫曾在四川三臺縣(古稱梓州)寫有一首《相從行贈嚴(yán)二別駕》(又名《相逢歌贈嚴(yán)二別駕》),“銅盤燒蠟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辈贿^,杜甫所說的銅盤不是樂器銅鈸,而是一種唐時燭臺。北宋詩人宋祁,所寫《暮春》一詩提到的“銅盤”則是樂器銅鈸:

      伏檻臨堂更曲池,鮮風(fēng)淡蕩燕參差。

      蕙殘已覺銅盤冷,梅落猶煩玉笛吹。

      拂世只愁衣帶緩,當(dāng)筵但訴玉杯遲。

      羲和辛苦真何益,不放金烏宿故枝。

      宋祁祖籍是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市),就是李白當(dāng)年娶妻生子的地方,他官至工部尚書,拜翰林學(xué)士,是大宋司空宋庠之弟,其高祖宋紳是晚唐唐昭宗時期的御史中丞。宋祁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千古名句,世稱“紅杏尚書”?!赌捍骸芬辉?,宋祁提到了多種樂器,除了銅鈸(銅盤),還有玉笛和參差。參差,即排簫,杜甫詩句“吹簫間笙簧”提到的蜀地吹簫樂器。宋祁在史學(xué)研究方面的貢獻特別巨大,他和歐陽修等宋人合撰的《新唐書》是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被稱為“二十四史”之一。

      我很意外的是,作為大唐宮廷樂舞的必備樂器,收錄于《全唐詩》的整個唐詩,竟然沒有一首專詠銅鈸的唐詩。就連擅長寫唐朝音樂詩的白居易和張祜,也沒有給唐朝銅鈸寫一首詩。

      盡管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晉史學(xué)家劉昫等撰寫的《舊唐書》,曾記載白居易在世時驃國(今緬甸)向唐德宗李適進獻的驃國樂,就有銅鈸、玉螺、箜篌等多種樂器,以及《佛印》《贊娑羅花》《龍首獨琴》《禪定》等多種樂曲,白居易甚至還寫過一首《驃國樂》詩記錄驃國獻樂盛況,但是他在詩中只重點提及玉螺與銅鼓,并未寫銅鈸,“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薄缎绿茣诽岬津妵舜芜M獻的“驃國樂”曾路過成都,韋皋復(fù)譜次其聲,又圖其舞容、樂器,統(tǒng)計出樂器有22種,包括金、貝、絲、竹、匏、革、牙、角等“八音”,其中鈴鈸四件,制如龜茲部,用圓二寸,貫以韋,擊磕應(yīng)節(jié),鈴鈸皆飾絳紛,以花疊縷為蕊。此記的鈴鈸的“鈸”,就是歸屬于八音“金”的銅鈸。白居易聞見的《驃國樂》屬于印度佛曲系統(tǒng),“多演釋氏詞”,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說法的內(nèi)容。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戰(zhàn)城南》這兩首借漢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詩中,雖然詩句里也沒有提到銅鈸,但兩詩均是取用于漢代鼓吹樂中鐃歌十八曲的曲。鐃歌是古代一種軍樂,行軍時用短簫和鐃鈸伴唱,故又稱短簫鐃歌。這里的“鐃鈸”,為鐃與鈸之統(tǒng)稱,在古代,鐃與鈸外形類似,小的稱“鐃”,大者稱“鈸”,即銅鈸。在《敕修清規(guī)·法器章類》中,則說到銅鈸在法事中使用的時機:“鐃鈸,凡維那揖住持、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轉(zhuǎn)輪時,行者鳴之。遇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大眾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宋朝詩僧釋印肅,是承禪宗臨濟之法緒,為臨濟法系第13代祖師,他就以“鐃鈸”為關(guān)鍵詞寫過一首《偈頌》,很有意思:“妄把玄詮為事會,五千救網(wǎng)變成塵??唇?jīng)須用錢財雇,佛事全憑鐃鈸音?!?/p>

      后人在評價宋詞時,多是說唐朝詩人把唐詩寫到了巔峰,宋人無處可擊便只能攻詞?;蛟S是唐詩難見銅鈸,這給宋朝詩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空地。宋朝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周弼,就用一首《龍井道中雜紀(jì)》描述過一位高僧曾在大宋宮廷擊打銅鈸的場景:

      老僧病久聲嘶喝,屢說紫衣勝短褐。

      莫嫌兩手漸拘攣,曾把御前供奉鈸。

      周弼,周文璞之子,詩書畫皆工,尤擅畫墨竹,曾任江夏令,解官后漫游東南各地,是南宋后期一個非常獨特的江湖詩人。可惜,由于他的畫名太盛,詩歌作品多掩埋在歷史塵埃里,少有人問津。此詩,把一個擅打銅鈸的老僧久病之態(tài)寫得栩栩如生。

      南宋詩人洪咨夔,比周弼官運好,曾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加端明殿學(xué)士,為官耿直,只是素來以才藝自負(fù),屢次上書直陳弊政。宋理宗曾御筆稱他:“鯁亮忠愨,有助新政?!焙樽少缭幸皇住短煜蟆罚粝裸~鈸詩句“銅盤亭亭慘且淡,鐵鈸拍拍合復(fù)離”,此處的銅盤即銅鈸,給人慘兮兮的感覺。其實,身為杭州人的洪咨夔現(xiàn)存的詩里多是表現(xiàn)民間疾苦,比如“今歲啼饑眼欲枯”“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尤其是諷刺貧富對立的《次韻閔饑》其一,最為淋漓痛快:“貴人生長不知田,絲竹聲中醉飽眠。渠信春山青草盡,排門三日未炊煙?!?/p>

      國學(xué)名著《元曲三百首》中還有一曲寫銅鈸的經(jīng)典名篇,是元代無名氏的《折桂令》,這首元曲頗有諷刺意味:“嘆世間多少癡人,多是忙人,少是閑人。酒色迷人,財氣昏人,纏定活人。鈸兒鼓兒終日送人,車兒馬兒常時迎人。精細(xì)的瞞人。本分的饒人。不識時人,枉只為人。”

      當(dāng)今唐代銅鈸的遺存,實物出土較少,多是石刻浮雕。除了成都永陵石刻銅鈸伎形象,位于陜西寶雞市北坡公園頂?shù)那赝趿辏ㄍ硖莆宕畤鴷r期的秦王李茂貞,非李世民)的兩座帝后地下宮殿,也有保存完整的銅鈸伎等磚雕樂伎。秦王陵銅鈸伎和永陵銅鈸伎,屬于同一時期,皆是盤膝而坐擊打銅鈸的姿勢。

      另一些出土壁畫,則證明唐代銅鈸有大小兩種形制,及陳旸《樂書》所記載的正銅鈸、和銅鈸。在西安地區(qū)出土的唐墓壁畫中,唐代銅鈸數(shù)量巨大,金鄉(xiāng)縣主(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墓,出土了一件騎馬擊鈸女俑,此女俑頭戴黑色幞頭,身穿圓領(lǐng)窄袖缺跨袍,腳穿高靿尖頭靴,雙手持銅鈸做敲擊狀,銅鈸的大小與手掌相當(dāng),應(yīng)屬小銅鈸。初唐的李壽墓石槨線刻圖中的銅鈸是一大一小,盛唐時期的唐睿宗的長子、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為讓皇帝的李憲,其出土墓室東壁尚有一幅樂舞圖,后排就是擊銅鈸伎、吹橫笛伎,此處的銅鈸較大。

      傳說故宮博物院及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唐代銅鈸,也有大小兩種規(guī)格,只是深藏文物庫房,不見展出,我去過幾次故宮均無緣看到。此外,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宋代乳釘紋銅鈸,陜西寶雞毛家莊曾出土宋代銅鈸,國家博物館藏有明朝永樂年間的銅鈸,皆可追尋銅鈸流傳中原的銅的印跡。

      然而,這些散落各地的銅鈸多是孤品。要通過一個相對完整的唐朝風(fēng)味的宮廷樂隊來探秘一件銅鈸的前世今生,惟有成都永陵地宮的“二十四伎樂”。其中,銅鈸伎在前蜀皇帝王建棺床西座第九,擊打的正是盛世唐音,她1100年來一直有另外23位蜀宮樂伎姐妹相伴左右,互相成就美名。她們到底是在模擬前蜀宮廷樂伎伴奏什么樂曲?我能想象的是:《長相思》。

      就是李白吶喊的那一曲《長相思》: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建瓯市| 武隆县| 红原县| 马鞍山市| 沈阳市| 泽库县| 梅州市| 凯里市| 章丘市| 黎平县| 平阴县| 遂昌县| 民丰县| 盐津县| 驻马店市| 和平县| 呈贡县| 大丰市| 开封县| 都兰县| 自治县| 囊谦县| 新郑市| 会昌县| 兴隆县| 东乌珠穆沁旗| 体育| 镇远县| 白玉县| 出国| 屏东市| 江永县| 遵义市| 仲巴县| 阳谷县| 水富县| 桃园县| 临桂县| 南皮县| 兰西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