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這個世界變化很大,塞爾維亞已不是當初的南聯盟,中國也已不是當初的中國!在這10 年中,來自中國的9 位“鋼鐵俠”,在塞爾維亞這片飽受戰(zhàn)火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感動世界的奇跡!前些天,中宣部授予了他們“時代楷?!钡姆Q號,在這份至高的國家榮譽背后,究竟是一個怎樣感人的故事?
事情要從塞爾維亞的一家百年鋼廠說起。位于塞爾維亞多瑙河畔的斯梅代雷沃鋼廠是1913 年建立的。它最鼎盛時,是整個南斯拉夫聯邦生產規(guī)模最大、技術設備最先進、產品最高端的大型國有鋼鐵公司。斯梅代雷沃市百分之四十的財政收入都是這家鋼廠貢獻的。盡管斯梅代雷沃市只是一座擁有10 萬人口的城市,卻因為這家鋼廠,成為了聞名世界的“鋼鐵之城”。
然而,這家熬過了一戰(zhàn)、二戰(zhàn),熬過了巴爾干半島數不清大小戰(zhàn)爭的鋼廠,卻在2002 年7 月,宣告了破產,這對于百分之四十的稅收都來自于這家鋼廠的斯梅代雷沃市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2003 年9 月,一條新聞讓斯梅代雷沃市和該廠的5000 多名員工陷入了一片狂歡,美國鋼聯(成立于1901 年,由卡內基鋼鐵公司和聯合鋼鐵公司等十幾家企業(yè)合并而成,總部設在匹茲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鋼鐵企業(yè))與塞爾維亞政府簽署了協議,正式收購了這家百年鋼廠。但是,美國人來后,僅經營了5年,就又經營不下去了。2008 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鋼廠再次陷入了虧損的泥潭,在勉強維持了4 年之后,2012 年,美鋼聯又將鋼廠以1 美元的價格,拋售給了塞爾維亞政府。
美國人沒有能解決塞爾維亞的“國家難題”,曾經的“巨無霸”淪落為了老大難。斯梅代雷沃鋼廠從塞爾維亞的驕傲,變成了塞爾維亞的心病。到2015 年,這家設計年產量為220 萬噸鋼的鋼廠,年產量只剩不到90 萬噸了。如何讓鋼廠走出困局?2015 年的春天,塞爾維亞45 歲的總理武契奇來到斯梅代雷沃鋼廠,他給鋼廠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世界第二大鋼鐵集團、中國河北鋼鐵集團將收購我們!”這個消息太出人意料了,已經瀕臨死亡的鋼廠,有了再一次活下去的機會。
經過將近一年的磋商、談判,2016 年4 月18 日,中國河北鋼鐵集團以4600 萬歐元的價格收購這家百年鋼廠,成立了河鋼集團塞爾維亞公司。簽約的一刻,塞方代表激動的情難自已,他高高地舉起簽過字的合同,然后又將它放到嘴邊,深情地親吻了它一下。最讓人感動的是:雙方在談判中,在一項條款上,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一致:保留全部5200 名員工的工作崗位!
為什么要收購這樣一個連續(xù)七年,每年虧損都在1.2 億歐元以上、技術水平落后的外國老廠?當時外界,包括河鋼內部的很多人,對這個項目都挺質疑的。但從長遠來看,此時的河鋼,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正在加速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和產業(yè)鏈全球化布局。2014 年,河鋼控股瑞士德高公司,使河鋼擁有了遍布全球的營銷服務平臺。一旦收購到以歐盟為主要銷售對象的斯梅代雷沃鋼廠,就意味著河鋼將在歐洲擁有了本土化的全球制造平臺,對開拓歐洲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6 年5 月的一天中午,時任河北鋼鐵集團煉鐵部部長的趙軍突然接到集團的電話:“你崗位調動的事,定了!”
“哦,是去哪里?”
“去塞爾維亞,當總經理!”
“?。 北M管趙軍對這個結果已有心理準備,但當任命真的下來時,心里的感覺還是有些沉重。當時,很多人都勸他:“你到那兒去,無異是往火坑里跳?!钡幌蛴掠诮邮芴魬?zhàn)的他,又怎么會臨陣退縮呢?跟趙軍一起往“火坑”里跳的,還有另外八個人,他們是執(zhí)行董事宋嗣海、副總經理王連璽、首席運營官魏東明、財務總監(jiān)唐娟、市場部經理高峰、人力資源部經理范世宇……
就是這9 個人組成的“鋼鐵天團”作為中方的管理團隊,來到了塞爾維亞。盡管已有了心理準備,但當他們真正走進這座百年鋼廠時,工廠的情況還是出乎了他們所有人的預料:上世紀70 年代的設備,在國內幾乎已經見不到了;工廠幾近停產,員工精神狀態(tài)低迷……然而,在冷軋車間,宋嗣??吹搅肆钏袆拥囊荒唬喝麪柧S亞的工人們正在用老舊的上世紀70 年代的軋機,生產著0.14 毫米厚度的鋼板——0.14 毫米,幾乎跟我們用的A4 打印紙一樣薄,即便是用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軋機生產這種厚度的鋼板,對于生產者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那一刻,他被塞爾維亞人高超的軋鋼技術深深地打動了。歐洲是近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有最先進的制造業(yè),最嚴謹的工藝流程,布局位于中東歐核心位置的塞爾維亞,不僅是河北鋼鐵集團全球化發(fā)展的關鍵一步,更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生根。然而,斯梅代雷沃鋼廠的5000多名員工在興奮之余,也帶有深深的憂慮,就這9 個中國人,他們能改變百年鋼廠的命運嗎?他們是真心來為我們做事的嗎?但很快,鋼廠的員工就看到了中國管理人員跟美國人不一樣的地方。來自中國的這些高層管理者,他們每天來的最早、走得最晚,他們跟大部分普通員工一樣,坐通勤大巴車上下班、步行到辦公區(qū)、打卡進廠、吃的也是員工食堂……
在初到斯梅代雷沃的時候,中方人員有很多不適應,比如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吧,就讓他們吃盡了苦頭。塞爾維亞人特別愛吃肉,幾乎天天、頓頓都有肉。趙軍他們剛來的時候,也每天跟著當地的員工一起吃肉,還不覺得什么,可天天吃、頓頓吃,就有點受不了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吃上了火,嘴里長了潰瘍,有的人一見到肉,就喪失了食欲,有的人體重下降了40 多斤。為了能吃上家常菜,他們不得不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菜。宋嗣海還特意準備了一塊面板和一根搟面杖,按照老家唐山的習慣,做起了手搟面。有時他睡不著覺,凌晨3 點就起來為大伙兒準備早餐了。
他們遇到的困難當然不僅是不習慣當地的飯食,人地兩生、語言不通,還有不一樣的人事管理制度、不一樣的經營模式、不一樣的生產技術、不一樣的法律法規(guī)、不一樣的產品市場和不一樣的財務結算……
這都是他們需要在第一時間面對的問題,而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技術的升級和設備的改造,因為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無法讓鋼廠煥發(fā)生機。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