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新 程小玲
從人類歷史上看,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的文化都曾把彗星視為災難和罪惡的象征,所以,人們對彗星都懷著既恐懼又敬畏的心情,有時甚至把它視為“地球末日”的預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這種恐懼便漸漸地消失了,并且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彗星是有規(guī)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間。
1301年,哈雷彗星回歸地球,佛羅倫薩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喬托為哈雷彗星的奇觀情景所震撼,于是將剛剛繪制完成的《三博士崇拜》作品中的“伯利恒之星”換成“哈雷彗星”。
在《三博士崇拜》的作品中,畫面左側是托著禮物的三位東方博士,三博士左邊是牧羊人。作品描述了在耶穌出生前后,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顆明亮的星星,也就是“伯利恒之星”。三位博士借助這顆亮星導航,尋找到了伯利恒的馬廄。由于路途遙遠,三位博士比牧羊人晚到了十來天。雖然耶穌圣嬰已經(jīng)出生十來天了,但瑪麗天使和約瑟夫還沒有找到客店,仍然住在馬廄里,所以三位博士只能在馬廄里參拜耶穌。
今天,人們常在圣誕樹頂端掛一顆大星星,就是為了紀念引導東方三博士的“伯利恒之星”。為了懷念畫家喬托,1985年7月,歐空局發(fā)射了一顆“哈雷彗星探測器”,將這顆探測器命名為“喬托號”。
位于亞洲的帖木兒帝國撒馬爾罕的統(tǒng)治者兀魯伯,既是哲學家也是天文學家。在1428年-1429年期間,他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天文臺。后來,兀魯伯還出版了992顆星星的目錄。1449年,兀魯伯被陰謀殺害后,天文臺被破壞,其珍貴儀器喪失殆盡。
今天,兀魯伯天文臺還留下一臺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儀。六分儀安裝在距離地面11米深的地坑里,地坑連接著大約2米寬的傾斜坑道,傾斜坑道一直伸出到地面上的兀魯伯天文臺博物館。
美洲有三大文明,其中包括:印加文明、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其中,印加文明是最成熟的。秘魯?shù)鸟R丘比丘也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曾經(jīng)是印加文明的中心。那里的花崗巖石建筑獨具特色、令人驚奇,特別是巖石與巖石之間的完美結合,給人以外星人曾經(jīng)光臨過的感覺。
大約在1450年前后,印加人在這個地方建造了一座用于天文校準的建筑。在這里,他們利用天文觀測的結果,來確定什么時候種植農(nóng)作物。當時,他們規(guī)定每年昴宿星團首次出現(xiàn)的黎明時分,就是一年的開始。
加里斯都三世是第一位西班牙籍教皇,于1455年-1458年在位,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博爾吉亞家族的開創(chuàng)者。當1456年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個拖著長尾巴的哈雷彗星時,加里斯都三世感到十分恐懼,認為哈雷彗星是惡魔的化身。為了驅除哈雷彗星,他下令教會每天由兩次祈禱增加到三次,同時還要求所有教堂每天要增加敲鐘一次,即每天敲鐘三次,這個習慣一直沿續(xù)至今。
1492年11月7日,法國的阿爾薩斯上空(當時屬于德國領土)發(fā)生爆炸,同時一個男孩看到一塊巨大的石頭掉進了昂西塞姆小鎮(zhèn)的麥田里。隨后,村民們把這塊巨大的石頭拖到了巴黎教堂。為了避免再次“飛走”,他們竟然用一條大鐵鏈子把它鎖在教堂的石柱子上。
后來,一位算卦人路過此地,給這巨石題了一首詩:“說起這石頭,無人不熟知;個個懂一點,說也說不全”。
這塊巨石是一塊重達127千克的隕石,是全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的隕石碎片中最大的一塊。對于這次天上掉石頭的事件,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還宣布這是當時軍事活動勝利的預兆。
萬戶曾是木匠,具有工匠素養(yǎng)。從軍期間,他改進了戰(zhàn)刀和車船,同時還屢立戰(zhàn)功,后來調到兵器局工作。1500年,作為明朝一個官員的萬戶,在椅子上綁上47個自制的大“二踢腳”作為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2只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實現(xiàn)飛天的夢想。但是剛滑出去沒多遠,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如果火箭正常,他或許可以借助風箏的升力,緩緩地安全落地。
后來,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1504年1月,哥倫布探險被困在牙買加,當?shù)赝林褡逋V瓜蚴芾У臍W洲人提供物資。但幸運的是哥倫布身邊有一些天文表,可以預測1504年2月29日晚的全日食發(fā)生時間和持續(xù)時間。于是,哥倫布利用自己的知識,警告當?shù)夭柯涞氖最I們:“除非你們立即提供急需的食物,否則憤怒的上帝將把月亮染成紅色”。果然,那天晚上日食果然發(fā)生了,當?shù)赝林藢Υ朔浅?只牛砬蟾鐐惒枷蛏系矍笄?,哥倫布同意在上帝面前為他們“祈禱”。驚慌失措的當?shù)赝林撕芸炀陀秘S富的食物來彌補,直到哥倫布探險隊回到自己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