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李 菁,郭成圓,李苗清,張逸博,薛 楊
(西安文理學院 生物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人工景觀水體是城市景觀生態(tài)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水環(huán)境可為我們提供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還可增加局部區(qū)域的水汽循環(huán),起到調節(jié)城市小氣候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激增,大量外源氮素進入景觀水體中造成了嚴重的水體富營養(yǎng)化,控制和治理水體污染已經(jīng)迫在眉睫。由于人工景觀水體水域面積一般較小,具有較強的區(qū)域封閉性,水體本身自凈能力薄弱,極易形成富營養(yǎng)化,水體透明度變差、顏色變暗并產(chǎn)生異味,嚴重影響了水體的景觀效果,甚至喪失了景觀水體的功能。目前國內對人工景觀水體的治理主要采用引水換水、循環(huán)過濾、生態(tài)凈水等方法。其中植物凈水是模擬自然水體自凈功能的一種處理方法,該方法所需的技術支持少、易維持,且水生植物發(fā)達的根系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改變了基質的通透性,增加了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和沉淀[1~2]。植物修復技術因具有這些明顯優(yōu)勢而成為污染水體修復的研究熱點[3~4]。
水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具有過量吸收氮、磷營養(yǎng)元素的能力。研究表明,水生植物體內的氮磷含量都達到甚至超過其生長所需的最低值,氮、磷在水生植物體內的存儲比在藻類體內更加穩(wěn)定,收割水生植物時,被其吸收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也隨之離開了水體,進而達到凈化水體的效果,保持水體的生態(tài)平衡和觀賞價值[5]。然而當前人工景觀水體中應用的凈水植物種類較少,且許多植物的凈水效果尚無科學評價。不同水生植物對不同污染物的作用效果不同[6],因此對不同程度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修復能力也存在差異。筆者實驗將栽種植物后水質指標及植物生理指標的周期性監(jiān)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篩選出適合本地區(qū)人工景觀水體栽培的凈化效果好、觀賞價值高的凈水植物,為人工景觀水體的治理提供參考依據(jù)。
供試植物為白掌(天南星科)SpathiphyllumkochiiEngl.& K.Krause、吊蘭(天門冬科)Chlorophytumcomosum(Thunb.) Baker、銅錢草(傘形科)Hydrocotylechinensis(Dunn) Craib和鴨掌木(五加科)Scheffleraoctophylla(Lour.) Harms四種植物,均采購于西安市朱雀花卉市場。
供試水體:校園人工湖水。每個水樣均用五點法采集,采集體積不少于73L。經(jīng)過對供試水樣多項指。
標的測定,確定其屬于劣Ⅳ類水。
采用62 cm×42 cm×36 cm塑料水箱、PVC管及固植籃構建“植物—水體”凈化系統(tǒng)。實驗水位控制在30±2 cm范圍內,以滿足本實驗用水量和植物生長的需要。
圖1 水體—植物水培系統(tǒng)
圖2 供試植物
采用Excel2010 和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用修復極差法(Duncan)進行平均數(shù)差異顯著性檢驗,取 P =0. 05。水樣污染物去除率 = (水樣污染物初始值-水樣污染物終值)/水樣污染物初始值×100%。
(1)水中總氮總磷的變化。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程度與氮磷含量關系密切[7]。當水體中總磷濃度超過0.1 mg·L-1(磷是限制因素)或總氮超過0.3 mg·L-1(氮是限制因素)時,則認為水體處于富營養(yǎng)狀態(tài)。水生植物能夠吸收大量營養(yǎng)元素,去除水體中多余的氮和磷,因此可用于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修復[8~10]。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圖3),四種植物對水中總氮的去除效果在0~10 d不顯著,10~40 d下降趨勢最明顯,40~70 d下降趨勢明顯緩慢。最終,TN去除率表現(xiàn)為鴨掌木(79.34%)>白掌(76.61%)>吊蘭(74.00%)>銅錢草(71.65%),但四種植物對水中TN的去除效果差異不顯著。
銅錢草和鴨掌木處理的水體中TP的含量0~10 d有所上升,隨后持續(xù)下降。鴨掌木處理水中TP下降較緩,其他三種植物處理水中TP在0~50 d下降較快,之后趨于平緩或略有回升。(圖4)最終,TP去除率表現(xiàn)為白掌(87.29%)>吊蘭(84.23%)>銅錢草(81.66%)>鴨掌木(64.81%),從對水中TP的去除效果來看,白掌、吊蘭和銅錢草這三中植物之間差異不顯著,而白掌和鴨掌木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3)水質指標濁度、色度的變化。四種植物對水體濁度的去除大致分為三個階段,0~30 d下降較快,30~50 d處于平緩趨勢,50~70 d下降趨緩或有所回升。(圖6)四種植物對水質濁度的去除效果表現(xiàn)為:鴨掌木(90.75%)>吊蘭(88.44%)>銅錢草(83.39%)>白掌(79.86%);四種植物對水質色度的去除效果表現(xiàn)為:鴨掌木(94.09%)>銅錢草(93.06%)>吊蘭(92.14%)>白掌(89.94%)。(圖7)從總體來看,四種植物對水質濁度、色度的去除效果均無顯著差異。
圖3 四種植物對水中總氮去除效果
圖4 四種植物對水中總磷去除效果
圖5 四種植物對水中氨氮去除效果
生物監(jiān)測旨在根據(jù)生物所處環(huán)境污染時發(fā)生的變化來確定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程度,生物監(jiān)測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水環(huán)境污染檢測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2]。在利用水生植物治理人工景觀水體時,要特別注意植物的生長情況,以保證植物對水體凈化作用的持續(xù)性。
圖6 四種植物對水中濁度去除效果
圖7 四種植物對水中色度去除效果
2.2.1 葉綠素相對含量和葉片含氮量的變化 吊蘭的葉綠素含量(圖8)在0~50 d期間連續(xù)上升,50~70 d處于下降趨勢,白掌、銅錢草和鴨掌木的葉綠素含量在0~60 d連續(xù)上升,60~70 d處于下降趨勢。四種植物葉綠素增長率表現(xiàn):鴨掌木(71.94%)>銅錢草(57.58%)>白掌(35.87%)>吊蘭(24.79%),其中,鴨掌木與銅錢草的葉綠素增長率無顯著差異,而鴨掌木與白掌、吊蘭兩種植物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四種植物的葉片含氮量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圖9),葉片含氮量增長率總體表現(xiàn)為:銅錢草(83.59%)>鴨掌木(81.25%)>吊蘭(65.44%)>白掌(56.06%),四種植物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8 四種植物葉綠素相對含量變化趨勢
圖9 四種植物葉片含氮量變化趨勢
2.2.2 植物生物量的變化 濕地植物對氮、磷的吸收量與其自身生物量有關,生物量可作為選擇人工濕地植物的指標[13~14],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植物生物量的增長也可從側面反映出植物對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四種植物生物量總體表現(xiàn)為持續(xù)上升趨勢(圖10),生物量增長率表現(xiàn)為:鴨掌木(105.93%)>白掌(80.95%)>銅錢草(59.98%)>吊蘭(54.51%),其中鴨掌木與白掌生物量增長率無顯著差異,而鴨掌木與銅錢草、吊蘭之間有顯著差異。
圖10 四種植物生物量變化趨勢
表1 四種植物對5個水質因子的去除率
表2 供試植物生理指標增長率
通過對四種供試植物去除水體富營養(yǎng)化能力的綜合比較,四種供試植物的凈化水體能力依次為:吊蘭>銅錢草>白掌>鴨掌木。從四種植物的生長狀況來看,在實驗周期內,均能夠較好的適應水生環(huán)境,其中鴨掌木和白掌的長勢更好??傮w來看,筆者研究中的四種供試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均具有較好的凈化能力和適應能力,均可作為本地區(qū)景觀水體污染修復的備選凈水植物。
綜上所述,利用水生植物對不同季節(jié)不同污染程度水體的凈化修復的研究已有很大的成果,已經(jīng)被證實是一項非常有應用前景的水污染處理技術,并且在污水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很多植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特別是選擇當?shù)乜刮哿?、凈化效果好、?jīng)濟效益高且便于收割的植物應是優(yōu)先考慮的一項研究內容。
總之,運用水生植物修復污染水體為我國日益惡化的水環(huán)境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具有良好的研究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