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余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的八歲男孩小馮提出的一個問題,難倒了不少家長和老師。
這個問題是: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中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按照“蹚”字多意指“從淺水里走過去”,后羿是怎么蹚的?
這當然是個再明顯不過的邏輯錯誤。不過,最讓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倒不是這個錯誤的出現(xiàn),而是一群人圍繞著該話題爭論不休。有人說,《羿射九日》本就是神話故事,所以出現(xiàn)一些夸張的修辭手法不足為奇。也有專家認為,應該感受神話中的先民智慧,而不是糾結(jié)于其中的邏輯錯誤。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具備十足的說服力。很簡單,連一個八歲孩子都能看出來的錯誤,又有什么好掩飾的呢?既然連出版社也表示:“全國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該問題,會請專家判斷,明年9月,教材可能會有更合理、更嚴謹?shù)男抻?。”那么我們只需要期待更正即可?/p>
但該事件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當然,我們有理由欣賞和鼓勵那位孩子的質(zhì)疑精神。發(fā)現(xiàn)錯誤就及時提出,不管他說得有沒有道理,至少我們都能感受到,新的一代已經(jīng)不滿足于單向的灌輸式教育了。
語文教學、語文學科的尷尬恰恰就在這里。一方面,語文課文要向?qū)W生傳遞某種“正確”的答案。另一方面,諸多語文課文經(jīng)不起推敲,又是不爭的事實。單說課文中的邏輯錯誤、知識錯誤,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栋吡顼w渡》引發(fā)的爭議、《愛迪生救媽媽》的匪夷所思,都曾引起廣泛爭議。
或許更應該追問的是,語文學科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工具性(教會學生識音認字),還是文學性(教會學生鑒賞文學)?現(xiàn)實情況是,目前的語文教學兩頭都占,卻都是淺嘗輒止。比方說,所謂的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技巧,能在現(xiàn)實中派上多大用場?再比如說,現(xiàn)在有多少畢業(yè)生擁有流暢的自我表達能力?
最讓人不愿意看到的是,經(jīng)過多年學習之后,學生既沒有扎實掌握語法知識,又缺乏分析文學作品或者使用文學知識的能力。
回到八歲孩子提出的問題,《羿射九日》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何在?是理解神話的主旨精神,還是學會分析敘事和文本的結(jié)構(gòu)?倒不如說,在眼下的語文教學中,為了達到前一個目標,可以拋棄后一個目標。很多課文把所謂的思想性、觀念性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課文的文學價值。所以,課文中出現(xiàn)的錯誤,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小編有話說
語文教材該怎么選、該怎么編,這顯然是個太過宏大的問題,誰也無法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語文是什么、語文應該教什么”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廣大語文教師和教材編寫者就始終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tài)。而那位提出質(zhì)疑的孩子,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適用話題
質(zhì)疑精神;語文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