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楊 溢
每天筆直地站在川黔線烏江鐵路大橋沿線,目送一輛輛列車安全駛過,是謝小華最高興的事情。
11日,記者一行驅(qū)車1個小時左右,從遵義市區(qū)趕往川黔線烏江鐵路大橋。記者剛下車,謝小華便急匆匆地從鐵路干線上趕了過來。要不是身著具有標識的“黃馬甲”,記者根本不知道眼前這位個子不高、瘦黑瘦黑的中年人就是此行要采訪的主人公。
推開烏江橋路檢查工區(qū)住所的鐵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右側(cè)墻上的紅色大字,“做烏江大橋上的一顆螺絲,不懈怠,不松動!”
正如這些文字所表達,21年來謝小華一直扎根在烏江橋路檢查工區(qū)上幾十年如一日,苦練業(yè)務技能,主動擔當作為,守護著列車的安全通行。
1966年,謝小華出生在四川省射洪縣,1982年舉家搬到遵義。1988年,22歲的謝小華考入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貴陽分局息烽工務段工作。1995年,謝小華調(diào)到烏江橋路檢查工區(qū)任班長。剛到工區(qū)住所時,條件非常艱苦,住的是石頭砌的房子,廁所則是用幾張席子圍成的。
11日,剛吃過午飯,謝小華便頭戴黃色保險帽、肩挎工具包、手持長柄鐮刀,趕往1965年通車的大麻水鐵路大橋檢查橋墩的安全情況。記者也一路同行。
想去給橋墩做“體檢”,得先找到路?!斑@就是通往橋墩的路。今天也恰好該割草了,我們平均一年至少得割四次?!表樦x小華所指方向,記者看到橋墩旁邊大約60公分寬的水泥路,已被過膝的野草遮蓋得嚴嚴實實。
說干就干,4個人豎著一字排開,謝小華在前方“開路”,其他人緊隨其后。謝小華一行揮動著臂膀,鐮刀在不停翻飛,瘋長的野草一片又一片齊刷刷倒在路邊上。經(jīng)過15分鐘的忙碌,100來米長的水泥路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到達橋底后,謝小華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錘子,從與河水接觸的部位開始,由上而下每處都細細敲擊,認真查看情況。
這便是謝小華每天日常工作的縮影。在41.5公里路基沿線上,哪里有危巖,哪里有防牛樁,什么時候該除草砍樹,謝小華都一清二楚。
想要真正干好這份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年來,謝小華時刻都用“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好”鞭策自己,2003年的一件事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
2003年7月5日凌晨3點左右,烏江鎮(zhèn)下起了瓢潑大雨。謝小華帶領另一名職工趕往防洪重點區(qū)段K321+030查看情況。
“那個時候沒有配備雨量器,感覺雨大了就出去巡查?!钡竭_現(xiàn)場后,謝小華發(fā)現(xiàn)由于路面滑坡,鐵路沿線已被大約200立方米的土石掩埋。而對講機里,謝小華清晰地聽到K1328次列車已經(jīng)從董家坪站開過來了。此時,離事故現(xiàn)場只有2公里左右。
情況緊急,2人決定采取兩邊攔車的策略進行應對。不過,謝小華把最危險的任務留給了自己。他一邊使勁晃動著手電筒,一邊以最快的速度往K1328駛來的方向奔跑。而另一同事則往相反方向趕。天黑雨大,視線極差,謝小華多次跌倒,仍一路狂奔……5分鐘后,謝小華終于將列車緊急攔停在故障地點前方50米處。
緊接著,謝小華組織了幾十個人,在缺乏大型設備的情況下,通過人工作業(yè),僅4個小左右就搶通了線路。
“那趟列車有14節(jié)車廂,列車上載滿了人。如果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阻攔的話,后果不堪設想?!敝x小華說。
戰(zhàn)凝凍、抗洪災、阻落石……在貴州遵義大山里,謝小華用自己的敬業(yè)精神,捍衛(wèi)了列車安全,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人的生命之歌。
在謝小華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數(shù)斜挎在身上、醒目寫著“安全生產(chǎn)”字樣的墨綠色工具包。
“這里面都是我的寶貝!”謝小華輕拍身上的包說。抵擋不住記者的多次“盤問”,謝小華緩緩放下并打開包,然后一一拿出擺在地上向記者介紹了起來,“這是防護背心、信號旗、卷尺、錘子、驅(qū)蛇藥……”
正是靠著這些“法寶”,再加上扎根基層的奉獻精神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謝小華帶領著烏江橋路檢查工區(qū)的所有職工,很好地完成了41.5公里路基、18座橋梁,27座隧道、103座涵洞等的檢查和養(yǎng)護任務。
謝小華在烏江橋路檢查工區(qū)堅守崗位,一干就是20多年,自己也從青年干到了中年。今年25歲的工區(qū)職工陳健告訴記者,在工區(qū)上班2年多,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如何檢查橋梁、如何檢查隧道、如何預防險情等等。但工長在烏江鐵路大橋20多年的堅守,才是工區(qū)里年輕人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