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的時候
一樹繁花
到了夏天
我數(shù)了一數(shù)
才四個石榴
[呂本懷賞讀] 我相信詩人所呈現(xiàn)的是事實,他或許真的遇到甚至擁有這樣一棵石榴樹;我也堅信他所要表達的絕不止于這個簡單的事實,而是具有相當?shù)默F(xiàn)實針對性,因為在這個時代以及歷史上,如此雷聲大雨點小的現(xiàn)象實在太多。
桃花開了
那幾棵緊貼在湖邊的桃樹
開
得
最好看
[呂本懷賞讀] “那幾棵緊貼在湖邊的桃樹/開/得/最好看”,為什么?很可能并非那幾棵桃樹本身真的最好看,而是由于“天時不如地利”。有了湖這面鏡子,無論那幾棵桃樹本身,還是看桃花的人,均有可能讓人們對它們多看幾眼,甚至高看一眼!
閣樓傾斜的屋頂,常常撞頭
我捂著頭。
在寄居的小城
我也常??匆娨粋€被撞倒的人
掙扎著爬起來,仿佛
替我爬了起來
而一個泥瓦匠
找不到欠薪的工頭
他蹲在墻腳,抱頭痛哭的時候
一個莫名的失敗者
也在我身體里,捂著頭
他疼痛,脆弱
說不出墻壁在哪
[呂本懷賞讀] 讀這首詩,我想起一個詞——推己及人。詩中給讀者呈現(xiàn)的正是這份感同身受。詩人因自己租住“閣樓傾斜的屋頂,常常撞頭”,感受到那個“被撞倒的人/掙扎著爬起來”時的疼痛感,詩人也因那個找不到欠薪工頭的泥瓦匠蹲在墻腳的抱頭痛哭,感受到了一份無助與脆弱?!拔摇北蛔驳降臅r候,很可能還說得出是哪里的墻壁撞上了“我”,那個被撞倒的人,肇事車輛很可能已逃逸,而那位泥瓦匠,更“說不出墻壁在哪”,他倆的疼痛顯然比“我”的更疼痛!
詩題為“墻壁記”,作為意象的墻壁卻虛實相間,那種不存在的墻壁顯然比物質的墻壁更冰冷,也更惡毒,對人的傷害也更大;而這種在物質層面并不存在的墻壁,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阻隔以及因此而引發(fā)的痛感,顯然比真實存在的墻壁更有力度!
每到清明,我就想起父親
只有這一天
我才敢放縱地想他
仿佛,他僅屬于這一天
是的。我愛他,父親
可,我從沒說出這句話
向他,向他以外的任何人
在他還活著時
我從未跟他一起散過步
從未跟他談過一次心
一個女兒和父親之間
最正常的親昵,都沒有
是的,而我愛他,父親
而我們始終離得那么遠
唯一與他離得最近的一次——
是我從火葬場
抱著他的骨灰盒
一小步一小步
走回家
[呂本懷賞讀] 西娃寫父親的詩,我至少讀過三首,并因此了解到她的父母之間有過長期不和,而父親還在的時候,她更多地站在母親那一邊,對父親談不上有多少愛,甚至還可能有不少的恨,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性別獨立,也有可能源于父女之間溝通很少。
她對父親有些理解,或者說她之所以會原諒父親的所作所為,很可能源于父親臨終帶給她的感受。也許那一刻,她才真正站在父親的立場來思考問題,這導致后來她寫與父親有關的詩滿滿都是愛與懷念,誠如這首詩里所反復的——“是的。我愛他,父親”“是的,而我愛他,父親”,但這愛畢竟來得太晚——“可,我從沒說出這句話/向他,向他以外的任何人/在他還活著時/我從未跟他一起散過步/從未跟他談過一次心/一個女兒和父親之間/最正常的親昵,都沒有”。由這樣的詩句里,不難感受西娃作為女兒的遺憾與愧疚。
幸好,還有“唯一與他離得最近的一次——”“是我從火葬場/抱著他的骨灰盒/一小步一小步/走回家”,在那“一小步一小步”里,詩人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或許也正是因這“一小步一小步”,她與父親之間才終于和解。
整體而言,西娃在我心目中是位獨特的詩人,之所以形成這個印象,源于她在題材上的獨特,源于她在思考上的獨特,也源于她在表達上的創(chuàng)新;無論寫什么,她都能弄出一點與眾不同,同時,她切入生活有一狠勁,既敢坦露心跡,也敢撕裂傷口,從而讓其詩歌得以擺脫女性慣有的清新、嫵媚,進入到陡峭與冷峻。
從白天夜晚的敘舊,到打個招呼
到招呼也懶得打了
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戲碼
我是實在,演不下去了
我承認,巨大的失望
像冬天雪化的泥濘,復又結成冰凌
小課桌上的三八線
胳膊肘互懟又拉鉤的年代
已經(jīng)隔得太遠了
[呂本懷賞讀] 雖然同學會、同學群在當下很流行,但其熱度往往難以持久,畢竟“小課桌上的三八線/胳膊肘互懟又拉鉤的年代/已經(jīng)隔得太遠了”,想回到過去的心情可以理解,現(xiàn)實卻嚴峻,事實上也不可能再回去?;蛟S正因為如此,才會導致最終“從白天夜晚的敘舊,到打個招呼/到招呼也懶得打了”“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戲碼/我是實在,演不下去了”。
日常里有詩意,日常里更有真相。作為一個詩人,如果無視真相而一味地去制作心靈雞湯,那他就不是一個誠實的詩人,而一旦離開誠實,真便不再存在,善與美,便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首詩由日常里的小事,能呈現(xiàn)同感并引發(fā)共鳴,由此可見詩就在生活里;同時,要將生活變成詩,卻需有一雙慧眼,剔除表象里的雞毛蒜皮,深入到生活里的真相與本質!
生來
就是秋風的死敵
生來
就是牛羊踩踏的命
生來
就與一把鐮刀有割頸之交
生來
就注定要被一場場大雪所覆蓋
生來
就與那些蟻蟲抱團取暖
生來
就與一場春風密謀天下大事
生來就是匍匐和仰望
[呂本懷賞讀] “生來/就”的不斷重復,不斷強化著草木的宿命,而草木正是當下“草根”的象征,詩中的“匍匐”與“仰望”,則讓草根階層所面臨的現(xiàn)實與所懷抱的理想得以鮮明對比。值得點贊的是,縱使草木要經(jīng)歷那么多磨難,依然有所仰望!
在我看來,中國數(shù)千年來歷史的不斷輪回,在某種意義上便是草木“匍匐”與“仰望”的不斷輪回!
年輕人都跑城里了
就剩下幾個
寡居多年的老婆婆
她們夜里睡不著
就用拐杖
敲擊墻壁
梆梆梆
聽一下
這活著的聲響
[呂本懷賞讀] 鄉(xiāng)村空心,老人孤獨。剩在家里那幾個“寡居多年的老婆婆”,仿佛成了這村莊里難得的幾個活物,“她們夜里睡不著/就用拐杖/敲擊墻壁/梆梆梆/聽一下/這活著的聲響”,則似乎成了她們唯一證明自己還活著的方式。我們常說詩中要有細節(jié),其實,詩中光有細節(jié)還不夠,還得看究竟是怎樣的細節(jié),更要看細節(jié)究竟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力。
“寡居多年的老婆婆”在眼下鄉(xiāng)村屬典型的物象(形象),“就用拐杖/敲擊墻壁”則是物象(形象)典型的動作,兩者結合便具有足夠的表現(xiàn)力,既具體凸顯出了這座村莊的空寂,也充分表達了村莊里老人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