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二叔
古人比較歡迎針砭時弊、懲治貪贓枉法題材的戲劇。如以“懲貪”為主題的參軍戲尤其令人喜聞樂見。十六國時,后趙皇帝石勒手下有一名叫周延的參軍,在館陶縣令任上貪污了幾百匹黃絹被查,為懲戒警示,石勒讓俳優(yōu)在宴會上以此事為題材,經(jīng)常表演,以譏諷嘲弄這名參軍,“參軍戲”由此傳開。
據(jù)唐段安節(jié)考證,參軍戲早在東漢時已出現(xiàn),貪贓者也非“參軍”,而是“縣令”。據(jù)《樂府雜錄》“俳優(yōu)”條,館陶令石躭貪贓,漢和帝惜才,未治其罪,但“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yōu)伶戲弄辱之,經(jīng)年乃放”。
參軍戲的流行,除了題材“接地氣”外,與情節(jié)明了、演法簡單也有關(guān)系:表演時只需兩名演員,一個戴著幞頭,穿著綠衣服,叫作“參軍”;另一個演員頭扎髽角,身著敝衣,俗稱“蒼鶻”。在表演中,參軍與蒼鶻插科打諢,一逗一捧,十分有趣。
一直到了雜劇興起的元朝,參軍戲才讓位于其他劇種。雖然元以后參軍戲不再流行,但以戒貪為題材的“反腐戲”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