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第一次讀《鋤禾》,我剛剛牙牙學語。
那時,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我跟著姥姥生活。姥姥有十多畝地,總是有干不完的活。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家,干活時就帶上我。我打把傘,在地頭玩,姥姥在地里干活。玩一會兒,我就玩夠了,喊姥姥回家。直到我喊急了,她才放下手里的活。
姥姥并沒帶我回家,說莊稼這莊稼那的,好像莊稼比我都寶貝。
為給我找點事做,她教我背《鋤禾》: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姥姥說,背完五遍就回家。我背呀背……那時太笨,認識的最大的數(shù)就是三。我背得滿頭大汗,姥姥累得渾身是汗。雖然不懂詩意,但我能感到鋤禾好苦??!
第二次讀《鋤禾》,我還在上幼兒園。
幼兒園在鎮(zhèn)上,我中午不回家。幼兒園的飯菜太難吃了,我們胡亂吃幾口,就跑了。老師一個個把我們喊回來,教我們背誦《鋤禾》。雖然我不懂什么叫浪費,但隱約覺得糧食是姥姥用汗水換來的,我要是不把飯吃完,姥姥那么多的汗就白流了!
第三次讀《鋤禾》,我上一年級。
一班同學和老師,沒有我認識的。我打開課本,“他鄉(xiāng)遇故知”呀!我看到了《鋤禾》。老師問我們:“讀了詩想到什么?”我說:“想到了姥姥!姥姥干活太辛苦,汗都把衣服淋濕了,我就閉上眼把太陽趕跑?!崩蠋煴頁P了我,還說:“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如今,我已讀懂了《鋤禾》,而且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獲。姥姥在田里“鋤禾”,汗珠是寫在大地上的詩;爸爸媽媽在工地上“鋤禾”,汗水是寫在城市里的詩。
《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薄凹Z食”,拆開是“米良人良”,就是米好人也好。我們要珍惜糧食,就像珍惜一首詩。
指導老師:葛亞夫
【點評】從標題到文章結(jié)構(gòu)、語言,都可以看出小作者具有較強的寫作功底。小作者三次讀《鋤禾》,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詩的理解越來越深,小作者很好地表現(xiàn)了這樣一個過程,令人信服,也令人深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