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木森
讀才舜的詩,很親切,也很興奮。
才舜曾經(jīng)是我的領(lǐng)導(dǎo),當時他在某縣級市教育局當副局長,我在中學(xué)當書記校長,也兼高三的課,全市高三教學(xué)的集體備課由他牽頭組織,我和我們學(xué)校的高三教師一同參加。他是個謙遜的人,總把我們推到前面,說他只能組織大家坐一起,業(yè)務(wù)的事全靠大家。他這種領(lǐng)導(dǎo)風格,讓大家少了許多壓力和拘束,暢所欲言,每次備課的效益也就顯現(xiàn)出來。那段時間,我們所在縣級市有幾年的高考成績在省內(nèi)是較為突出的。
后來,我調(diào)往福州,在技工院校工作,他也到福州一所技工院校當校長,我們成技工教育的同行。近幾年,我調(diào)省廳工作,倒過來他說我是他的“領(lǐng)導(dǎo)”。所以,我們的接觸一直很多。先前知道他愛詩,送他詩集,卻不知道他從年輕時就一直在寫詩,還寫了許多,幾百首呀!他似乎從沒有說過這事,只說愛好文學(xué),愛讀詩,只要我有新書出來,他就索要,總是他讀我,我竟始終沒有讀過他的詩。
這次讀他,特別喜歡他的一些詩,喜歡從他詩里讀出的他那種詩意的生活。比如,一開篇是他少年時代的詩作,他邊勞動邊歌吟,那種狀態(tài)讓人喜歡和向往。如他勞動之余所寫的這首《笛子》:
笛子
清澈妙音裊裊揚,
憂愁煩悶化清涼。
心欣指快璇音急,
牽濤引浪思潮長。
才舜自己說,此期間在家鄉(xiāng)參加海帶場種海帶、下海捉魚蝦、上山種田等勞動。他那種邊勞動邊歌吟的神態(tài),讓人想起“對山歌”那樣詩意的民間風俗,但閩界漢族似無此風俗,好在知道才舜是惠安人,那兒有惠安女呀,詩意著呢。所以,讀這詩時,就很容易聯(lián)想起才舜家鄉(xiāng)的海風海潮和惠安女的衣袖飄動,聯(lián)想起勞動的詩意和勞動之后隔水聽笛的心靈放松。
再讀一首《琴》,一樣寫于勞動之余,一樣的清音裊裊,一樣的心靈放松,心情飛揚。
琴
檀柏松青多優(yōu)雅,
妙音如鼓細如鈴。
煩情悶意霧靄散,
晴空萬里藍盈盈。
古人云,詩言志。寫詩,最易見到一個人真正的志氣志向與人格了。讀才舜的詩,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的人格,他歌頌公平正義、務(wù)實清廉、真誠友善等,用詩行來展現(xiàn)其一言一行,展現(xiàn)其情懷。詩人那一言一行都被人讀在心里,看在眼里,體現(xiàn)的正是詩人的修養(yǎng),是靈魂深處的模樣。請讀《惜別》:
惜別
恂友真誠世難有,
從此握別心惆疚。
魚兒向洋鳥投林,
前程朦朧各自求。
愿抬望眼眺天地,
人生真義在自修。
恍惚時光常回眸,
熱茶暖意香幽幽。
才舜說“人生真義在自修”,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人生旅程中邊走邊寫詩,沒有想成為詩人什么的,而只是記錄記錄他人生每一程中的感覺與思考。這樣的記錄很有意義,可使他在歌吟中放松心情,如他所言,可以使“煩情悶意霧靄散”,可以使頭頂上的天空始終“晴空萬里藍盈盈”。這就是在修煉自己,對待眼前的任何事物,無論開心的,還是煩惱的,都化作詩句詩行,能讓自己始終沐浴著理想、信念與詩意。讀完了才舜的一整本詩集,我覺得可用關(guān)于人生修養(yǎng)的“四氣說”來解讀之,來說說事兒!所謂“四氣說”是說一個人做人做事,應(yīng)當盡量做到“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面,才氣見于事,義氣施于人?!?/p>
先說“銳氣”。才舜的詩是他生活的寫照與總結(jié),處處透著他的做人做事的痕跡和他的個性品格,我們完全可以從中讀出他人生進取的那種精氣神。他在人生路上“也是很拼的”,他從回鄉(xiāng)知青到部隊戰(zhàn)士到大學(xué)生到教師到教育管理干部,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并留下了那么多“有拼勁”的詩行,比如,“地火奔突、奔突!/風雨運行、運行!/高空萬里掛雯霞,/光輝沐身心”(《沉思隨筆》);再比如,“江邊垂釣士,日兮木呆。懸空追駿馬,自信兮可迨”(《志向賦》),等等。才舜的這一類詩頗多,可謂“銳氣藏于胸”,那里面透著的是富有銳氣的詩情詩意。
再次說“和氣”。我在前文說過,才舜是個謙遜的人,他臉上總是露著笑容,說話語速較慢,的確總是“和氣浮于面”。他做事如此,寫詩也如此。他愛寫親情友情,情誼滿滿,和氣蕩漾,暖意融融。“母親的嘮叨是床被子/擋住了嚴寒帶來了溫馨/母親的嘮叨是扇翅膀/護住了稚幼驅(qū)趕了鷹隼//母親的嘮叨是首小詩/吟詠著生活傾訴著艱辛/母親的嘮叨是片綠葉/啟示了希望迎來春天”(《母親的嘮叨》)。再說“才氣”。才舜在教育管理上,很有思考,很有才氣,曾經(jīng)把一所職業(yè)中專學(xué)校搞得紅紅火火,到福州管理技工學(xué)校,也是讓那學(xué)校風生水起,蓬勃而有生氣。在寫詩上,才舜有一定的感覺和才氣,特別是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是頗見智慧與才氣的。你看他《贈“高”者》如此寫來,感性與智性結(jié)合,讀來頗有趣味,也頗有深度,有一定的才氣?!包S鶯自得叫枝頭,百鳥難能比我高。凡間自古缺明己,半空勁燕笑折腰?!?/p>
最后說說“義氣”。才舜的詩有許多是對遭到不公正待遇朋友鳴不平的,這便是“義氣施于人”。平常相聚閑聊時,才舜總是很少說自己的事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等,而說到朋友的不平事時,他的話就多了起來,甚至激憤起來,使他的“和氣”也暫時不再“浮于面”了。他的詩更是如此,比如,這詩集中的《仰天感嘆》《琴聲》《小草的花》《心靈的守望》等等,都屬這一類的“義氣詩”。請讀《琴聲》,他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朋友如此說:
琴聲
琴聲優(yōu)美,琴聲細柔,
琴聲平和,琴聲歡暢,
琴聲帶來了人間理智,
琴聲揭開了智慧門窗。
輕輕地,輕輕地,
擦去傷痕血污,
悄悄地,悄悄地,
裹敷著心靈創(chuàng)傷……
這短文寫到這里,忽然無緣由地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兩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這是杜甫在兒子杜宗武過生日時送兒子禮物《宗武生日》中最叫座的兩行詩,這生日禮物跨越千年來到我們面前,仍讓我們動容,讓我們拍手叫好。這詩句原意是說:詩是我家祖輩相傳的事業(yè),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不僅是一般人所傳的世間親情而已,還有詩歌事業(yè)呀!杜甫確有資格這么說,自祖父杜審言到他本人,已經(jīng)三代人以詩名世,他以寫詩為己任,把寫好詩當成自己終身的追求,當成自己肩上的責任,也當作家傳的“任務(wù)與責任”。但是,我此時此刻想起杜詩圣的這兩句詩,并不是緣于他這詩句的原意而起,而是從反面想起了另一層意思。我覺得,詩歌在許多的時候,并不是詩人“吾家事”,不是詩人“自家事”。才舜原本并非詩人,他在人生歷程中,仍然邊走邊唱,邊勞動邊歌吟,吟出了一些好詩好句,詩也就成了“他家事”,成了他的事啦!這就像唱歌一樣,唱歌并不是歌唱家自家的事,民間“原生態(tài)”唱法與唱功就是那個地方民眾“大伙兒”的事,人人在唱,邊勞作邊唱歌,邊生活邊唱歌,才有了“原生態(tài)”唱法與唱功。詩歌最好也這樣,人人在吟詩,人人在寫詩,邊勞作邊歌吟,邊生活邊歌吟,吟出屬于自己的詩情詩意,這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