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發(fā)生質的改變,對生活品質有著更加高層次的標準,特別是有關食品安全方面,對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的需求逐漸提高,基于此,無公害產品應運而生,并得到人們的認可以及青睞。水稻是我國十分關鍵的糧食作物,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對綠色無公害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做出分析與研究,提高水稻整體產量與質量,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與意義。
1、基地選擇
綠色無公害水稻,其栽培對土地有著較為嚴格的標準。選地過程中,不宜靠近存在工廠以及礦上等區(qū)域,需具備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情況,且土壤中具備足夠的有機質,大氣環(huán)境與水源應保證無公害,且水源上下游無污染源頭,水源保證充足,排灌保證便捷。栽培前,需對土地做出整地,采取必要的深耕,確保土壤之中殘留的有害物質能夠全部清除。為使土壤得到有效改良且肥力得到有效提高,需運用秸稈還田技術,同時科學控制整體用量。大田完成翻耕需采取曬垡,使得土壤能夠得到改良,確保土壤溫度能夠提高,使種子發(fā)芽速度加快,使根系組織獲得快速生長發(fā)育。整地完成需做到地塊平整,不能出現(xiàn)較大高低差。
2、選優(yōu)品種
如果想使得綠色無公害水稻保證優(yōu)質高產,務必對選種予以高度重視。基于此,農業(yè)技術人員務必嚴格以栽培區(qū)域情況為準,選取生育期滿足標準、高產高效品種??梢愿弋a與抗性等指標為基礎,同時確保種子顆粒保持良好的飽滿度以及均勻度,顏色不存在異常,不存在明顯雜質,并且不存在重傳病害。
3、培育壯秧
育足秧苗屬于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應選取合理栽培區(qū)域,土壤應足夠肥沃,陽光照射充足,排灌保證便捷,不存在病害。與此同時,應對播種期予以重視,采取科學控制,同時對播總量采取合理控制。一般而言,常規(guī)稻進行栽培時,每畝播種量應介于40-60kg之間,雜交稻進行栽培時,每畝播種量應介于20-25kg之間。同時需做施足足基肥,處于兩葉一心階段合理使用斷奶肥,四葉階段觀察葉面產生的顏色變化同時使用接力肥,開展采取移栽之前5d使用送嫁肥。此外,對病蟲害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使得秧苗不受葉病影響,確保健壯同時具有足夠白根,利于快速返青與分蘗,實現(xiàn)良好生長發(fā)育。
4、移栽
由于位于旱地培育的秧苗,其根系組織相對較為發(fā)達,所以合理的旱栽能夠確保秧苗良好生長,且秧苗體型需始終,秧齡控制約為30d,且保持5-6葉齡較為適宜。同時,移栽需關注適時適度早栽,并對種植密度做出科學控制,通過合理密植確保足夠的光照與通分,使秧苗能夠得到快速良好的發(fā)展,并達到高效目的。栽種過程中,秧苗行距通??刂圃?0cm,每叢栽種2棵幼苗。同時,移栽應確保質量,淺插成為提前分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作用主要為淺層土壤受到陽光照射,土壤溫度相對較高,含氧量相對較多,如此能夠確保根系組織與地位蘗保持良好的生長趨勢,并快速分蘗成穗。具體栽培種植階段,存在較多移栽方法,多以機械化為主,以條栽為主,條栽有利于提高機械作業(yè)效率,同樣能夠確保產量,其應用相對較為廣泛。
5、科學施肥
水稻栽培過程中,施肥屬于必不可少的關鍵節(jié)點。施肥過程中,需做到施足基肥,同時確保無機肥以及有機肥使用量和配比合理。與此同時,有機肥占比需保證多于70%,以2∶1∶2的基準,對氮、磷、鉀采取科學配置。大田種植過程中,穗肥以及基蘗肥使用量方面,比例應以3∶7為基準,基肥之中有機肥含量需保證多于70%。開始施肥前,需做出科學檢測,以免重金屬含量出現(xiàn)超標情況,同時應保證腐熟較為充分方可進行施肥。完成全部施肥后,需進行及時必要的翻耕,使肥料能滲入土壤。此外,應對施肥結構加以重視,保證合理性,對施肥總量與時間點以及配比加以嚴格控制。
6、合理灌溉
綠色無公害栽培過程中,灌溉同樣至關重要。苗數(shù)多于80%條件時,需采取必要的排水曬田,通過運用輕曬以及常露的形式,以此使得根系組織實現(xiàn)穩(wěn)定良好發(fā)育成長,以免出現(xiàn)無效分蘗情況。幼穗分化后,則需對灌溉工作予以重視,確保灌溉水深符合具體情況標準,運用間歇以及干濕交替的形式,以免斷水問題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
7、病蟲害防治
綠色無公害栽培過程中,病蟲害問題頻繁出現(xiàn),務必對其加以重視。以預防為主,以綜合防治為標準。栽培過程中,對生物防治方法的運用較為普遍,以標準為前提采用藥物完成防治時,還需對農藥使用問題予以關注,確保農藥具備殘留相對較低、低毒高效等特點,使用過程中不會對環(huán)境形成污染等,以免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病蟲害綜合防治,可采取以下形式:第一,農業(yè)防治。防治過程中需租到深耕細作,對雜草等采取有效清除,使害蟲越冬基數(shù)到明顯降低,防止蟲害問題的頻繁出現(xiàn);第二,物理防治。通過對物理設備的合理運用,對害蟲采取誘殺,以此獲得良好防治效果;第三,化學防治。需以綠色無公害的嚴格標準為基礎,對化學藥物做到盡量不適用與少使用。若不得不對化學藥物采取使用時,應對總量與頻次等采取嚴格控制,且確保農藥具備殘留相對較低、低毒高效等特點。除此之外,用藥過程中應做到合理與準確,禁止盲目噴施,噴施之前還需對病蟲害問題采取分析判斷。
(作者單位:15010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