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陳洋小學 彭曉霞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為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而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至于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或者理解,則往往是被忽視的。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要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探究。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形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能夠巧妙地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教師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才能夠更好地、自主地進行探究活動,也才能真正有所體會與感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均衡發(fā)展??梢圆扇∝S富多彩的朗讀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讀的過程當中仔細地對文本進行感悟與品味。
作為語文教師,最為基本的就是自己要能夠說一口標準而流利的普通話,并且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教師的朗讀要具備示范性,在朗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立場與情感。教師只有淋漓盡致地將文本所包含的豐富情感表達出來,用自己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秋天究竟有哪些聲音?秋天的植物會發(fā)出怎樣的聲音?秋天的動物會發(fā)出怎樣的聲音?秋天還有我們聽不到的聲音,那又是怎樣的?”秋天悄無聲息地來了,也許我們用眼睛很容易看到秋天的變化,但是時常忽略用耳朵去聆聽。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秋天的聲音無處不在,需要我們用心去聆聽。教師在范讀時,要注重控制好自己的語音、語調、語速,時而激情澎湃,時而低沉內斂,要給予學生抑揚頓挫之感,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感受到秋天聲音之美。
教師示范性朗讀給學生指明了朗讀的方向,并讓學生能夠在聽的過程當中進行模仿。但是,學生從聽教師讀中獲得的感受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自由朗讀,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從而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
無論學生朗讀的效果是怎樣的,教師都要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表揚,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朗讀的活動當中。也許,有的學生一開始比較膽怯,教師要鼓勵他們,只要學生愿意張嘴了,他們就已經邁開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對于朗讀有待提高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反復的訓練當中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的自控力相對來說比較弱。如果教師想讓他們在一節(jié)課當中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編故事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愛聽故事本來就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學會自主進行創(chuàng)編,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當中,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比如,教師在教學古詩《所見》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的深入理解,教師可以創(chuàng)編這樣的故事:“一天清晨,牧童像往常一樣,騎在牛背上面悠閑地唱著歌。當他走進一片小樹林的時候,那歡快的歌聲響徹了樹林。突然,他看到了樹上有一只正在歡唱的知了。于是,他立刻停止唱歌,輕輕地從牛背上滑了下來,又躡手躡腳地向知了所在的那棵樹下走去。只聽啪的一聲,他把那只正在歡唱的知了逮住了??粗掷锏闹?,他開心地唱起了歌。”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地根據(jù)詩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故事情景劇。因為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當中,不僅對古詩的內容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還能真實地感受到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層涵義,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表演欲望,讓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真正地提升自身語文綜合能力。
音樂作品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的刺激,同時還能夠帶來心情上的愉悅。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善于將語文與音樂相融合。特別是古典詩詞改編的樂曲,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的獨特魅力。
比如,學生耳熟能詳,也是比較經典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岳飛的《滿江紅》等。教師在指導學生學唱這些歌曲的時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古典詩詞本身的記憶與理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當中,不斷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從而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總而言之,教師要能夠結合教材的內容,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認知能力與水平,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當中感受到語文給自己帶來的樂趣,真正地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