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林 王曦
內(nèi)容摘要:本文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采用“閱讀圈”的模式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顒油ㄟ^小組合作的方式,每位同學賦予不同角色,在老師的引導下,剖析和討論文章語言和修辭亮點,發(fā)掘其思想內(nèi)涵,并嘗試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達到深度的閱讀體驗?!伴喿x圈”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對文學作品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完成對知識的構建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能力、獨立思考以及辨證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閱讀圈 文學 建構主義
1.“閱讀圈”的緣起
“文學圈”(literature circles),又稱“閱讀圈”,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它首次得到關注源于1994年Harvery Daniels發(fā)表的一篇名為《文學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的呼聲和選擇》的文章,作者認為基于“文學圈”開展的閱讀教學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并且認為,通過“文學圈”模式展開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討論,能夠將閱讀教學完美地融入課堂。后來該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其他文本的閱讀,超越了文學閱讀的范圍,亦被后來人稱“閱讀圈”。雖然國內(nèi)該模式教學尚未得到普及,但該模式在國外一些大學和中學中卻較為盛行。如美國中阿肯色大學的Jeff Whittingham教授通過學校教學平臺的討論版,組建了線上版“閱讀圈”,稱它把枯燥的課堂討論轉化成為充滿意義的、有趣味的、社交化合作學習方式。有的教師還對模型進行了創(chuàng)新,如Falter Thomas, A. (2014)教授不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把“閱讀圈”模式網(wǎng)絡化,還讓18名志愿助教參與“閱讀圈”教學的行動研究,助教成為學生的學習支架,師生之間互動良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目前“閱讀圈”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獲得越來越多閱讀老師的青睞。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根據(jù)自身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地與外部世界進行互動,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意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分析,還要考慮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chuàng)造學生協(xié)作和會話的機會,共享群體學習的智慧?!伴喿x圈”中,學習者共同閱讀同一個故事,每個學生擔任某種角色,為小組貢獻自己獨特的信息(Daniels, 2006)。如此,我們相當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可以相互協(xié)作的“情境”,學生可以與同組學員相互討論,提出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作用是激發(fā)和喚起學習者的經(jīng)驗,完成學習內(nèi)容的意義的主動構建。
3.“閱讀圈”教學模式的課堂實踐
本次嘗試選取了王爾德的文學作品《夜鶯與玫瑰》,它具有濃厚的童話色彩,且語言簡單易懂,對低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語言雖不難,但作者各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如象征、擬人、平行結構等),情感的表達形式,故事引發(fā)的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都是難點,也是精彩之處,值得細細品味。采用“閱讀圈”的模式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文學作品的魅力,在老師的引導和提示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剖析和討論文章的亮點,發(fā)掘其內(nèi)涵,并嘗試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文章產(chǎn)生思想和情感的鏈接,達到深度的閱讀體驗。
課前告知學生閱讀將要討論的故事《夜鶯與玫瑰》,同時向學生發(fā)放一張表格,表格中包含“閱讀圈”中的6個角色,即領讀者、詞匯大臣、段落大臣、總結大臣、關聯(lián)者和文化鏈接者。然后跟學生說明各個角色的職責。以下就以《夜鶯與玫瑰》為例,闡述整個活動各個角色的主要任務:
領讀者(discussion leader):這是小組中最重要的角色,他的作用是通過提問引發(fā)討論,讓小組成員充分互動。因此,該角色對學生的提問的能力和對組員的帶動能力要求稍高。問題可以是對文中人物或者故事本身的喜好、對主題的理解或者是對文章結局的猜測或者進一步延伸。如開場可提關于故事主角,故事傳遞的三觀,對故事結局的預測之類的問題,如:
Do you like the leading character? Why or why not?
Do you think the Nightingales death is worthwhile?
What would b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if you were the writer?
詞匯大臣(word master):找到文中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詞或詞組,以及那些被作者重復使用、有深刻意義的詞,學生需要篩選出來并闡述選擇的理由。如果某個單詞或詞組對閱讀理解造成了困擾,也可以找出來。如:
文中“She only has form.”這個form的非常規(guī)含義,根據(jù)上下文,指的是夜鶯的嗓音,書生認為夜鶯的歌聲只有音樂的外在形式,卻不能表情達意。再如:
Butthe Nightingale's voice grew fainter, and her little wings began to beat, and a film came over her eyes。(夜鶯的聲音開始變得嘶啞。她掙扎著,她的眼上起了一層薄膜)
“film of tears”中 film此處的用法較為特殊,不是指的電影或膠片,而應理解為“覆蓋物”,描寫夜鶯瀕死,眼前的一切變得模糊,像是被什么蒙上了眼睛一樣的情景。
段落大臣(passage person):篩選出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或是寫作手法精妙,或閃耀著思想的光輝,或是與讀者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或是對文章主旨進行了升華,總之這樣的片段打動了讀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
“She sang first of the birth of love in the heart of a boy and a girl…
For she sang of the birth of passion in the soul of a man and a maid…
For she sang of the Love that is perfected by Death, of the Love that dies not in the tomb.”
(她唱的是小男孩小女孩心中愛的萌芽……
她唱的是青年男女的心靈之愛……
她正唱著用死亡成就的偉大之愛,墳墓封不住的永恒之愛……)
文中用了平行結構和象征手法,分別描述了人生不同階段經(jīng)歷的“愛”:青少年時期懵懂青澀的情感、成年時期熾熱的愛情和理想化的、為愛奉獻一切的“愛”的最崇高形式。作者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眼中“真愛”的純碎與現(xiàn)實社會的殘酷形成鮮明對比,對文章主題起到了烘托作用。
總結大臣(summarizer):此人的作用是描述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和中心人物和文章大意。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寫大意總結,以鍛煉它們的歸納、概括能力。
關聯(lián)者(connector):找到故事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故事與自己產(chǎn)生共鳴的地方。如本文是關于“真愛”的話題。學生可以聯(lián)系實際,講述身邊的故事或者在小說中、電視劇中聽到的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以及自己對“真愛”的理解和態(tài)度,通過自己的分享,帶動小組其他成員參與討論。
文化鏈接者(culture connector):探討文章主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現(xiàn)形式,看是否有共通之處。如本文中“愛情”個主題,可以讓學生比較,東西方文化對“愛情”的看法是否一致?中國古今對此話題作了怎樣的探討?一般認為,東方人相對比較內(nèi)斂、含蓄,西方人單刀直入,直截了當,那么對待愛情是否也是如此??梢宰寣W生收集一些素材和例子來闡述她們的觀點。如本文中書生就打算用鮮紅的玫瑰表達對對方的傾慕,并邀請佳人共舞。東方人又會采取何種表達方式呢?同學們課下集思廣益,帶來一些古今中外表情達意的詩詞,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看似無情卻有情”,分析古人善于借代、提喻、雙關語的方式表達情愫。還可繼續(xù)追問,古人的表達方式與現(xiàn)代作家的表達方式(如跟作家徐志摩相比)有無迥異之處。由此可以延伸出豐富的話題來討論,對學生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代文學修養(yǎng)和國外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都大有裨益。
每個小組在課下完成第一次討論,然后把他們的討論結果帶到課堂。此時,教師再對原來的組進行重組,擔任相同角色的同學為一組,相互分享他們此前的討論結果。如每個領讀者可與新組的成員分享他的問題,看其他組的同學看有無不同的看法,或了解其他組提出的問題與自己組有什么不同。如此,便可取長補短。充分討論后再回到原來的組,把剛才在其他組吸取的新知識和見解與原來的組的成員分享,如此補充和豐富了他們之前的討論結果。最后,由于故事本身是童話,因此課后還可讓每位同學發(fā)揮想象力,為故事添加一個結局。如此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將學生的輸入和輸出形成閉環(huán)。
參考文獻
[1]Daniels,H.(1994). Literature circles: 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Markham, ON, Canada: Pembroke Publishers Ltd.
[2]Whittingham, J. (2013). Literature Circles: A Perfect Match for Online Instruction. Techtrends: Linking Research &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 57(4), 53-58.
[3]Falter Thomas, A. (2014).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Involving Motivating Mid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Literature Circles.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 Qualitative Research, 9(1), 44-54.
[4]鐘毅平,葉茂林主編.認知心理學高級教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Daniels, H. (2006). What's the next big thing with literature circles? Voices From the Middle, 13(4), 10-15.
課題資助:2019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項目編號:2019-JYB-JSPYGD-004);2019年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XJYB193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王天芳教學名師工作坊。
(作者介紹:周開林,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教學,中醫(yī)翻譯;王曦(通訊作者),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