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涵 浙江省臺州中學高三(10)班
母親,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歌詠對象。從《詩經(jīng)》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到《小兒語》中的“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再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在詩歌中,有太多的母親形象。反復(fù)細讀《艾青詩選》,最觸動我心的,就是詩人筆下的“母親”形象。艾青詩歌中的母親,不僅有他的大堰河母親,有包含了平凡、樸素、受盡磨難的人類母親,更有包含了深深根植于中國人心靈的土地母親與祖國母親。
在人的一生中,女性會有很多角色,其中最偉大的角色是——母親。從母親喂給我們第一口母乳時起,母親便帶給我們銘記一生的安全感與滿足感。如果說有一個人會始終愛你,會為你付出一切卻不計回報,這個人一定是母親!
艾青感知的母親的愛卻頗具“戲劇性”。因為一位算命先生近乎荒謬的話“他的命克父母”,艾青就被送到一位貧苦農(nóng)民家里撫養(yǎng)。直至5歲時要開始讀書才被領(lǐng)回作為地主的親生父母的家中,但仍然受到冷遇。遠離親生父母本是一個悲劇,這樣的經(jīng)歷讓艾青不由自主地渴望真切溫暖的親情,而恰巧,淳樸貧窮的農(nóng)婦大堰河給了艾青最真摯最溫暖的愛,充實了他年幼的靈魂。在艾青心里,大堰河不僅哺育了他的生命,更以正直、善良、樸素的品格影響了他的一生,讓他有了真善美的生命底色。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直抒胸臆“呈給愛我如愛她自己的兒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長大了的/你的兒子,/我敬你/愛你”,表達了自己對大堰河的愛、贊美與敬重,同時通過描寫大堰河苦難的日常生活,讓人感受到蘊含在細節(jié)里的深情。時至今日,時代殊異,但每每讀到這首“大堰河”,我們都會被觸動、感動、打動。
我們生活在黃土地,我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華夏文明是黃色文明,這都鑄就了我們與土地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懷。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人的軀干是土地給予的,女媧被稱為土地之母。土地孕育了生命所需要的五谷雜糧,土地象征著故鄉(xiāng),土地也象征著母親,羈旅他鄉(xiāng)的游子將思念寄托在從家鄉(xiāng)帶去的一抔黃土上。正是這難以割舍的對土地母親的愛,鑄就了艾青創(chuàng)作的精神脊梁。
艾青對土地母親的愛不僅停留于“這田地是如此肥沃——/它散發(fā)著刺鼻的香氣,/它的黑色是無光而柔和的。/我們從小就以赤裸的腳/蹂踩著它細軟的泥土;/我們長大了,才知道/就是它,/以黑色的乳液/哺育了我們的生命……”中對土地的肥沃、勃勃生機的歌頌,更體現(xiàn)在對她的不幸與她所遭受到的苦難的擔憂,正如“像被火燒過的/焦黑的麥穗/與枯黃的麥稈/與龜裂了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所表達的,他目睹土地母親為天災(zāi)、暴徒、列強所迫害,他渴望喚醒人們對土地的眷戀之情,并對土地母親的未來充滿擔憂。這份憂郁正是源于艾青對土地母親愛得深沉。
愛國是中華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宣言,是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不悔忠貞,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愴向往,亦是中央航空學校里“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的兵艦、陣地同歸于盡”的壯語。出生于清朝末期的艾青,見證了祖國母親由完整走向破碎,被列強肆意凌辱的歷史也見證了麻木的世人被喚醒,億萬兒女為祖國母親奮斗的希望,這些,讓艾青不再沉默,用自己的一腔赤誠歌詠光明、追逐光明!
“叫一個生活在這年代的忠實的靈魂不憂郁,這有如叫一個輾轉(zhuǎn)在泥色的夢里的農(nóng)夫不憂郁,是一樣的屬于天真的一種奢望。艾青的憂郁源于一個孩子對祖國母親身陷囹圄的悲哀與痛苦?!爸袊穆?是如此的崎嶇/是如此的泥濘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徹骨的寒冷中蘊含著艾青對祖國的悲哀的現(xiàn)在與迷茫的未來的思考?!爸袊?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這是艾青迫切想為祖國獻身的心聲,這是一個赤子為祖國母親的現(xiàn)在與未來絞盡腦汁,是詩人對祖國母親最真摯最崇高的敬意。
在艾青的詩歌中,母親是如大堰河一樣的中國女性,是廣袤無垠的土地母親,是雖歷經(jīng)滄桑仍生機勃勃的祖國母親。艾青以歌吟“母親”的獨特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對人類母親崇高的愛意,對土地母親不離不棄的守望,對祖國母親忠貞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