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花
新課標要求重視對學生三位一體目標的考查,這是符合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時代要求的,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努力去奮斗的。筆者認為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學習習慣有許多,終身學習、自主思考才能和一個良好的鍛煉身體的才能是一個在將來人生當中是否受益的關鍵之處。因而筆者以為下面三方面是教育工作者應當著力重視的地方。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小學學習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這是對于語文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十分困難而且十分必要的問題。因為小學生一般不具有閱讀能力甚至是閱讀的概念都沒有,筆者在此打算分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的閱讀情況和心理成長情況,給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對于我們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閱讀文字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以具象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大概要到小學四年級才開始慢慢顯現(xiàn)出來。所以筆者建議低年級的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主要是以圖繪畫的形式出現(xiàn),輔以少量的暗示性的文字說明即可。筆者有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她的閱讀能力就很弱,筆者每次對其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都是以彩畫圖的文字版本給她解讀,而且在進行講解的時候也是手舞足蹈,盡可能生動有趣起來。而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筆者以為他們經(jīng)過小學前面兩個階段的教育教學之后開始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剡M行啟發(fā)式的教學。比如,有一次筆者的一位五年級的學生,拿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過來問我:“老師你看過這本書嗎?”筆者剛好看過,就說我看過,筆者的學生并不相信我的話,于是她就抽了其中一個小故事片段——《蘇秦身配六國相印》,讓我跟他講解,筆者自然是很熟練的說出故事情節(jié),而且還談到筆者在人生的三個不同階段閱讀這段故事的經(jīng)歷。筆者的學生自然是理解不了筆者的三段人生感觸的,但是筆者的學生卻對蘇秦這個人物的后來的事跡很是好奇,筆者自然是順水推舟的向學生推薦了一些其他有關蘇秦的故事,讓她回去查閱。
孔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思考,因為以后學生走上社會可能并不會記得具體的那些知識,但是我們的思考能力卻是可以陪伴人一生的。而思考能力的提升是文化知識與實踐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僅僅是知識或簡單的實踐就可以做到的,這一點筆者曾經(jīng)有著深刻的社會體驗,筆者本人是位酷愛閱讀的人,無論在學校還是現(xiàn)在走進了社會。在學校學習的時候自己是位讀書很認真的學生,可是高考失利,筆者在面對這次人生的挫折的時候,開始不理解,去怨恨。在大學的四年時光中,筆者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教育體制和生活在這個教育制度內的人,我用我的眼睛和大腦去觀察思考中國的城鄉(xiāng)教育現(xiàn)狀,也去了解中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狀況,筆者用了四年去實踐觀察筆者為什么會高考失敗,而在四年之后,筆者也就明確自己人生未來的道路就是要長期的扎根于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因為筆者發(fā)現(xiàn),筆者喜歡做這一行,也適合做這一行。而進入社會之后,筆者碰到了太多前輩所謂的社會經(jīng)驗,筆者在跟他們相處的時候,也有無數(shù)次地去調整自我的行為,但是那些由書籍所帶來的書生氣,所帶來的一種叫夢想的東西,它一直在指引我前行。
而對于怎樣培養(yǎng)的問題,筆者以為我們的教師在教育教學當中應該注重啟發(fā)式和引導教學,讓學生多想、多思考,然后就會習慣成自然。
想要成才,先要有一個好身體。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特別注重知識型的教育,而忽視我們的身體素質教育,出現(xiàn)許多的教育界的怪談現(xiàn)象。而在我們的新時期,教育目標要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所以我們對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當中也應該包含對孩子身心素質的培養(yǎng)。從孩子小學的時候就讓他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生活習慣,他們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體底子。根據(jù)體育之父顧拜旦的言論,加強對孩子身體的開發(fā),其實也是對其智力的一種開發(fā),在未來社會只有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能成為社會脊梁,民族的希望。
總之,關于我們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應該從小時候抓起,在小學階段我們應該努力的讓我們的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學習習慣不僅僅是指知識的,還有身體素質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