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大?
早在先秦時期,被子已被普遍使用了。古時的被子有“衾”與“被”的區(qū)別,直接反映在厚與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寢衣)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夾被,寢衣是午休這類短暫休息時用的,故古人又稱寢衣為“小臥被”。
那么,古人蓋的被子與今天一樣嗎?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高有關(guān),像做衣服一樣“量體制被”,長度是一個半身高。史料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以漢尺來算,他的身高約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時代的周尺來算,身高也在1米91。據(jù)此可知,孔子蓋的被子應(yīng)比一般人的大許多。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寬?
古人一般以“幅”來衡量布帛的寬度,故“幅”也是被子的寬度單位。從史料記載來看,古人蓋的被子最小寬度為一幅。漢尺“二尺二”,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半米多一點。
一幅寬的被子應(yīng)是小孩用被,或者是非冬天情況下短暫休息時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單人被一般不會少于兩幅寬,雙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寬。也就是說,古人所蓋被寬在1米至2米之間,這與現(xiàn)代人所蓋被子的寬度差不多。
在古代,能置辦一床像樣的被子并不容易,經(jīng)濟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窮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連小被也置辦不起。但由于被子是御寒之物,所以古代樂善好施之人常會在冬日給窮人“送衣送被”以表達關(guān)愛,現(xiàn)代流行的“送溫暖”一詞就是由此演繹出來的。
古代被子里面填充何物?
像今人一樣,古人居家也會準(zhǔn)備冬夏兩套被子。夏被在現(xiàn)在又稱“空調(diào)被”,房間開空調(diào)所蓋,避免受涼。而古時候有一種夏被真似空調(diào)被,蓋在身上可降低體溫,這種“空調(diào)被”叫“神錦衾”。神錦衾所用蠶絲現(xiàn)在又叫“真絲”,是高檔被用絲,古人稱這種真絲被為“絲衾”?,F(xiàn)代的“棉被”一詞在古時寫作“綿被”。
古時一般人是用不起綿被的,窮人只能蓋“布衾”,而有錢人才用“絲衾”。
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制作的,“被”字右邊是“皮”或許與此有關(guān)聯(lián)。
除了單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就是“被胎”。在沒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絲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蘆花、楊柳絮、敝綿(真絲下腳料)、茅草都可以做絮,絮質(zhì)量很差,“敗絮其中”一說就是這個意思。顯然,布衾蓋在身上沒有絲衾舒服、溫暖,特別是蓋的年頭一多,保暖效果會更差。
此外,古人還用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現(xiàn)代人喜歡的“鴨絨被”“羊絨被”,在古人面前其實并不新鮮。
唐宋時,隨著造紙術(shù)的進步,人們又想到用紙來做被子,就是“紙被”。紙被以福建產(chǎn)質(zhì)量最好。明清以后,棉花成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還因此出現(xiàn)了“彈棉花”這一行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