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欽 曾樹剛
2015年春拍,皇室寶璽再次成為收藏焦點,香港蘇富比再添一枚“億元寶璽”,為璽印的“億元俱樂部”再添一員。盡管這次成交的“清康熙雍正 雍正帝御寶白玉九螭鈕方璽”并沒有破紀錄,但其被業(yè)內人士稱為“低迷的環(huán)境”下仍以1.0492億港幣成交的成績,也足以讓業(yè)內藏家興奮不已。
在秦漢之前,璽印并沒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分,無論是官印還是私印,都稱為璽。但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他規(guī)定只有皇帝的璽印才能稱為璽, 而臣民的印章只能稱為印。到了唐代武則天時,因為璽與死諧音,很不吉利,就改稱皇帝璽印為“寶”,使得后世璽、寶、印等同時并用。
2015年4月,一件估價僅為3000萬到4000萬港元的“清康熙雍正 雍正帝御寶白玉九螭鈕方璽”,以28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番競奪,最終以9200萬港元落槌,包含傭金為1.0492港元。
據(jù)了解,上述寶璽白玉質地,九螭鈕,所用的白玉質地極為通靈溫潤,潔白致密,較為難得,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此寶璽的質地在整個雍正寶璽中極為少見,是雍正帝僅有的5方玉質寶璽之一。
皇帝璽印在中國傳統(tǒng)意識中,是無上權力的象征,雖然這種觀念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但仍使皇帝璽印具有無窮魅力。何況就其真、精、新、稀標準來衡量的話,皇帝璽印也是當之無愧的。因此,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從2000年前后,皇帝璽印一直天價頻出。
據(jù)《中國經濟周刊》統(tǒng)計,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明清帝后寶璽近5000件,占已知全部帝后寶璽總藏量的90%以上。也就是說,可能會流入民間的帝后璽印最多在500方左右。目前在市場露臉的玉璽中,康熙與乾隆兩位皇帝玉璽占了絕大多數(shù),另外還有嘉慶與道光兩位皇帝的御用璽印偶爾出現(xiàn), 這些都是拍賣會上藏家激烈競投的對象。
哪朝帝王璽印最有價值?北京匡時拍賣業(yè)務部經理王楚男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理論上說,雍正的寶璽價值是最高的。首先,雍正在位的時間短,寶璽數(shù)量也少。第二,雍正的藝術欣賞水平非常高,他的寶璽出品刻畫非常到位,這跟他參與到整個寶璽的圖稿創(chuàng)作、設計和制作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有關?!蓖醭薪榻B,一塊玉準備雕琢時,怎么雕、用什么字體、誰來寫等方面,雍正帝都考慮得非常周到。“所以,他的寶璽要是出現(xiàn)在市場上的話,價格應該會是最高的。”
也有資料顯示,上述寶璽的原包裝匣保存完好,體現(xiàn)出雍正皇帝的性格特點和藝術品味,也為了解雍正帝寶璽的盛儲存放方式提供了難得的樣本。
無獨有偶,在南方拍賣市場迎來捷報的同時,2015年6月,北京保利也為千萬級璽印再添一枚。在其2015春季拍賣會的“龍香——清宮御賞文玩”專場中,“清康熙 田黃凍雙鳳鈕大方章”以1610萬元成交,名列該專場第二。
清代宮廷賞玩歷來深受市場熱捧,“龍香——乾隆御賞文玩”專場正是保利十周年拍賣的亮點。作為該場重器“清康熙 田黃凍雙鳳鈕大方章”體量碩大,重達257克,印文為“奉天眷于千齡”,當為康熙內廷御工周尚均所制,在預展期間,便引起坊間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這枚來源于日本藏家舊藏,最終以1610萬元成交的“田黃凍雙鳳鈕大方章”早在7年前,西泠印社2008年春季拍賣會上,便以431.2 萬元成交,短短7年時間,增值過千萬。
有行內人士分析,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兩枚璽印均能以“天價”成交,說明“好東西就是硬通貨。”王楚男也表示,近年要征集到好的璽印已經非常難,不少人買了均在惜售,“多數(shù)(藏家)都不太愿意在這種環(huán)境下拿好東西出來拍賣?!?/p>
田黃石因具有皇族專用的黃色,被滿清皇族寵愛并視為珍寶,爭相尋覓,價與金玉相埒,視同瑰寶,倍受文人雅士、官宦、皇族及帝王的喜愛,自清以來極負盛名。相傳乾隆皇帝曾以田黃石祭天,并冠以帝帽,故田黃歷來有“石中之王”的尊號。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白玉質地,2010年在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賣會“清乾隆 御制白玉交龍鈕‘自強不息寶璽”以5656萬元成交。時隔3年,中國嘉德2013年春季拍賣會“御制—宮廷重要瓷器工藝品”專場以6670萬元成交,3年增值1000萬元。
盡管王楚男始終認為“材質不影響璽印的價值”,但不可否認,對白玉、田黃石等珍貴材質的認可,一直以來也在左右著某些藏家的喜好選擇。
璽印作為皇室用品,一直有著與其他拍品不一樣的待遇,火熱受捧的市場早在上世紀末便初見端倪。
比如,1997年香港佳士得曾以不到100萬港元的成交價,拍出過一方乾隆御制田黃“契理在寸心”獅鈕璽。但是到了2004年,這方玉璽在香港蘇富比最終以790萬港元成交,7年時間價格升至8倍。
而2003年10 月,清乾隆的“御用組璽五件”就曾拍出過2918.2萬港元的高價。真正奠定璽印在拍場地位的,可算是2008 年6月,一方清康熙“康熙御筆之寶”蟠龍璽在法國圖盧茲圣·喬治拍賣會上以560萬歐元(當時近60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并一舉創(chuàng)下了此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而起價只有30萬歐元,成交價足為起拍價近20倍。
但這個紀錄保持不到2年,2010年6月26日,乾隆“青玉螭龍玉璽”在臺北拍出1.018億元“天價”,正式將御用印璽帶入了“億元時代”。這樣一個紀錄在一年后被打破,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夜場中,一件“白玉御題詩‘太上皇帝圓璽”以6800萬元起拍,最后以1.4億元的價格落槌,加上傭金為1.61億元成交,使得其桂冠一直保持至今。這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白玉御題詩“太上皇帝”圓璽,是乾隆帝85歲被尊為太上皇帝時所制,也是乾隆20多方“太上皇帝”御璽中唯一一枚圓形的。
乾隆的寶璽之所以如此受捧,這跟乾隆一生的傳奇經歷有關。自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繼位之后,先后領導了10次重大軍事行動,“作為君王想要實現(xiàn)的事情幾乎都讓乾隆實現(xiàn)了,而且他還當了太上皇,應該是歷代皇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所用璽印也是最多的一位?!?p>
售價3.98萬元玉璽藏品,號稱10年后能升值到百萬元,但實際價值不超過千元。2017年,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和福建省寶玉石協(xié)會聯(lián)合公布了一起珠寶消費典型案例,提醒消費者注意“玉璽藏品”背后的騙局。
據(jù)介紹,福州一省直單位退休老干部老林,70多歲,喜歡看收藏類的電視節(jié)目。一通陌生電話,卻讓他動了收藏的念頭。對方自稱是“上海某某收藏文化交流中心”,在為“南京青年奧運會”推介一款“盛世中華青奧徽寶”的玉璽藏品,藏品全球限量發(fā)行2014套,每套收藏價3.98萬元。讓老林動心的是,對方介紹2008年的奧運玉璽中華印,現(xiàn)在已經升值到了150萬元,當時收藏價才兩萬多。但價格較高,他沒敢輕易作出決定。沒過多久,他收到一份名為《中國收藏》的雜志,并附有一個拍賣公司的聯(lián)系電話。與對方聯(lián)系后,這家拍賣公司自稱:“和藏品銷售方是合作關系,承諾藏品升值后,會進行回收,說10年升值到100萬沒有任何問題?!本瓦@樣,老林花3.98萬元購買了這款“玉璽藏品”。后來,老林的夫人萬女士拉著他到了福建省寶玉石協(xié)會。寶協(xié)專家的鑒定結果不出萬女士所料,“這個玉確實是真玉,但算不上什么收藏品,頂多就是一件普通的工藝品,價值不超過千元?!备=▽殔f(xié)的專家介紹說。聽了專家的一席話,老林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立即回撥銷售方的聯(lián)系電話,結果已無法接通。老林感慨地說:“吃一塹長一智吧,以后不會這么草率了?!?/p>
目前市場上各類“玉璽”收藏品層出不窮,多數(shù)都是騙局。專家指出,這些“玉璽”雖然總拿清代皇家玉璽打擦邊球做宣傳,但兩者毫無半點關聯(lián)。明清時期的皇家玉璽之所以能動輒賣幾千萬元,一來因為其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具有稀缺性;二來這些玉璽的藝術水平也很高。反觀現(xiàn)在新制造的這些“玉璽”,不但用的材料很普通,還是機器雕刻的,沒有半點藝術價值,想要多少可以做多少,根本就沒有什么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