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萍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能夠有效地推進他們的語文學習?;诖吮尘埃瑢υ谵q論中品析文本語言、在辯論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辯論中體驗文本情感、在辯論中提升語言能力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辯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鍵就是要對學生語言表達和人文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而由于個體的差異,當學習相同的語文內容時,每個學生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為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時,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在閱讀文章后的理解,以深化學生參與文本對話。而要想讓學生有效地進行閱讀理解表達,就可以利用課堂辯論的方式來實現(xiàn),從而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優(yōu)化。對于課文的特點和所包含的深刻含義,教師應充分挖掘,以指導對教學思辨點的設計,在上課期間,充分了解學生的疑問點和認知沖突,然后抓住契機引到教學思辨點上開展辯論,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在辯論活動中推動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一、在辯論中品析文本語言
編者在語文課本里編排的每篇文章,作者都使用了生動、形象、優(yōu)美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在課前應深入理解課文內涵,找出可供學生辯論的“點”,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辯論活動,在感悟課文語句的同時,積累好詞佳句,并內化于心。
例如,對于課文《荷花》的教學,某教師按如下的方式來進行。
師:同學們,作者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繪了白荷花的形 態(tài),你覺得讓你感觸頗深的是哪句話呢?
生1: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生2:我也覺得是這句話,作者把白荷花生長的過程寫? ? 活了。
生3:作者用“冒”字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
生4:應該也可以找其他的詞來替代“冒”字。
生3:我覺得不能,只有“冒”才能表現(xiàn)出生長的動態(tài)感,用其他字來描寫缺乏韻味。
(學生開始互相爭論)
師:那么請大家想一想到底能不能用另外的詞語來替代 “冒”呢?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論吧。
生(正方):我認為是可以替換的,比如換成“鉆”字。
生(反方):不能換,換了就不能準確地表現(xiàn)荷花充滿生機的感覺了。
生(正方):“鉆”也能凸顯出荷花的生命力旺盛呀。
生(反方):我還是覺得不能用其他詞來代替“冒”,作者所用的“冒”字既是對荷花靜態(tài)的描寫,同時又賦予了它動態(tài)的感覺。
……
可見,以“冒”字作為辯論點引導學生就能否用其他詞代替的問題進行辯論,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深入文本進行對話,從而仔細感悟文章的用語,體會作者所用語言的精妙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二、在辯論中感受人物形象
積極開展小型課堂辯論活動,能刺激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對學生研讀、質疑和辯難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意義。通過辯論活動,能夠營造一種討論的氣氛,這對開展語文教學來說是很有意義的。由于小學生基礎知識涉及范圍較窄,所以應盡量選擇思維層次較淺但具有可探究性的論題,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議題的辯論。
語文課文中涉及很多各不相同的人物,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通過體會文意感受人物內心和精神,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指導自己如何做人和做事。倘若教師能結合學生認知的不同對議題進行選擇,就能有效帶動學生的個人情感直擊課文中心,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愛如茉莉》這一篇課文講述了媽媽在生病時爸爸對她的悉心呵護,從小事中烘托出爸爸與媽媽之間感情之深。于是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jù)生活實際講一講自己父母的感情。學生們在交流之中,產(chǎn)生了情感的觸動,而也有一位學生提到自己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對課文里的感情沒有真實的感受。于是,我根據(jù)這一課堂生成開展了一次小型的辯論,學生通過辯論體會到盡管表面是爭吵,但也蘊含著如清香的茉莉一般深厚的感情。這是不可預料的自然的課堂生成,盡管出現(xiàn)了一個小插曲,但學生卻從中學會了通過挖掘人物內心去感受深層次的感情,從而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實現(xiàn)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除了文章所敘之事,某些課文的表達順序或寫作手法,甚至是一個字或一個詞,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其內涵。只要教師能根據(jù)課文關鍵點設計可“論”之處,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到“辯”中,就能讓學生在輕松、民主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有效的學習。
三、在辯論中體驗文本情感
對于相同問題的理解,每個人因自身立場或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都會形成各不相同的觀點。而這就會造成相互地爭論,倘若不能對此進行有效處理,很可能會導致一些矛盾發(fā)生。這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在語文課堂上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情況發(fā)生,同班同學相互爭論,誰都不愿退讓。教師在遇到這種情形時,就要引導學生理性辯論,保證課堂教學和諧發(fā)展。為了讓學生能表達個人的觀點意見,促成有效的課堂生成,就可以利用辯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表達與傾聽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應尊重他人意見,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例如,課文《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中,人物葉欣說了一句話:“這里危險,讓我來吧?!惫P者就此提問:“你們覺得葉欣是個怎樣的人?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學生們基本上都對她持稱贊的態(tài)度,說要向她學習。而有個學生卻不同意:“她這樣做很傻,我們不應該跟她學。”這句話掀起了班里同學的議論,紛紛開始指責他。筆者就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對“葉欣是否真傻”進行辯論。學生們?yōu)榱俗C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努力地從生活中尋找實例來證明自己,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逐漸推動了真理的出現(xiàn)。
辯論結束后,學生們對勇敢、無私、有大愛精神的葉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即便是最初認為她的行為很傻的學生也感動不已。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很多無私奉獻的英雄,這讓自私自利的人沒辦法抬起頭。通過這場辯論,學生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正義和真理的力量,也明白了在與他人觀點不合時,應用事實和證據(jù)證明自己,同時要尊重他人的意見。
四、在辯論中提升語言能力
開展辯論活動,應該讓學生敏于聽、善于言。所謂“敏于聽”,說的是對手在表達意見時,應認真聆聽,抓住其正確和不足之處;“善于言”則是要圍繞對手意見的不足之處,展開自己的論述。這都需要語言能力作為支撐。課堂上,不管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思考和理解課文后所形成的感受,都需要借助語言來進行表達。老師應鼓勵學生自由、積極地表達個人觀點,讓學生樂于表達,并引導學生通過意見“沖突”來訓練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例《牛郎織女》講述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很多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只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上。但也有老師不同,當開展了復述活動后,繼續(xù)帶領學生圍繞“王母娘娘是個怎樣的人”進行辯論,對此學生持有不同的觀點。有學生認為王母不尊重織女的感情,只顧循規(guī)蹈矩,不顧他人感受,也有學生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母所做是為了維持法紀。
生(反方):王母太不顧織女的感情了,是個惡毒的人。
生(正方):王母在法律面前堅持原則,盡管織女是自己的親外甥女,但也不能因此擾亂法紀。
生(反方):在王母眼里,榮華富貴才讓人幸福,完全不能理解織女和牛郎生活的自在,而是堅決抓織女回來,讓她拋夫棄子,對自己的外甥女完全沒有有一絲的疼愛。牛郎織女每天男耕女織的生活被王母拆散,這讓織女多么的心痛!倘若她對織女還有一點感情,就不會這么狠心地把織女抓回天宮。
……
可見學生對這個議題有著不同的見解,他們各抒己見,一次次地進行著思維的碰撞,使課堂討論的氣氛逐漸激烈。如此開展辯論活動,既是對學生智慧的開發(fā),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挑戰(zhàn)性,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fā)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之,教師應善于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文中找準可辯之點,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實現(xiàn)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