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影
(濟南黃河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市政道路排水的方式基本分為明式排水、暗式排水和混合式排水。明式排水包括街邊排水渠和排水溝等方式;暗式排水是利用暗管進行排水工作,利用街溝、雨水口、各種檢查井等方式來進行排水;混合式則是結合了明暗兩種方式的排水施工方式。在大城市和市中心區(qū)中經常使用暗式排水以保證美觀和衛(wèi)生,在小城鎮(zhèn)、近郊公路等部分常常考慮明式排水以節(jié)省成本。明式排水的優(yōu)點是成本低廉,但是衛(wèi)生條件差;暗式排水成本高,但是干凈衛(wèi)生。因此,在進行市政道路排水設計時要注意合理對排水方式進行取舍,以達到利用最少的成本來最大化排水效果的目的。
市場上各種管材品種、數量眾多(有鋼管、鑄鐵管、混凝土管、鋼筋混凝土管、鋼塑造復合管、塑料管、P3 管、超高分子量聚取乙烯管、3PE 防腐管道等),一些黑心商家在市政管材上往往又以次充好。因此,必須保證排水管材的質量。要運用價值工程理論,盡量選擇價廉質優(yōu)的管材。在選購管材時,采購員必須對管材進行認真檢驗,確保管材的質量與規(guī)格符合施工要求;采購員檢驗之后,要組織另一批人員對管材進行復檢,嚴防假冒偽劣產品流入現場。簽署采購合同時,必須要求供應商簽字同意負責管材的質量;采購管材后,要精心安排運輸,嚴防運輸途中出現意外損耗;管材進場時,要仔細檢查管材外觀,若發(fā)現管材出現脫皮、裂紋、破損、蜂窩,必須要求退貨。
積極落實前期準備階段工作是確保工程平穩(wěn)運行的先決條件,也是強化工程質量的根本保障,對于市政道路排水管道施工也不例外。首先,基層施工技術人員要深入研究工程設計圖紙,與工程規(guī)劃設計人員保持有效的信息溝通,切實了解施工管道的線路等內容,讓工程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其次,掌握施工現場的水文情況和地質結構特征,為施工提供保障和參考依據。并積極維護施工區(qū)域的交通運輸秩序,確保材料供應的及時性,避免延誤施工。最后,根據工程概況設計預防方案,針對施工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方案。
2.3.1 開挖管溝
在施工環(huán)節(jié)當中作為基礎工程之一的管溝開挖,必須要在有效確保設計工作和準備工作全面完善的前提下,有效結合管線的實際分布情況和地質情況,來進行相關機械設備和操作方式的選擇,如果有的地質無法采用機械設備的話則需要通過人工的方式對其進行開挖。而就人工填土層而言必須要將人工開挖和機械開挖的方式相結合,同時采用1:0.25 的放坡系數,在進行基礎施工和管道安裝的過程當中要有效保證具有足夠的操作空間。另外還要有效確保溝底開挖的寬度要比橫截面的最寬處大,在開挖工作完成之后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內進行土方的運輸工作,從而有效避免影響四周交通。
2.3.2 溝底處理
當管溝開挖工作完成之后必須要將溝底的雜物及時清理干凈,有效確保溝底的平整性。假如在具體施工的時候出現了承載力沒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來進行的情況,則可以通過重錘夯實或者填筑碎石的方式將水位降低,同時和相關設計部門和監(jiān)理部門做好協(xié)商交流的工作,在確保同相關要求相符的基礎上提高施工進度。
對于回填土這種的不良地質環(huán)境,應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采用給排水管道地基處理方法。其一,對于工程所處回填土較薄的地區(qū),施工應采用分層翻夯法,即將管道底部的回填土挖除,并用夯打機分層夯打回填土。這里夯打回填土的厚度應在20~30cm 之間,進而使其密實度滿足工程建設的施工質量控制要求。其二,對于回填土較深的地區(qū),應采用內重夯法,即利用重錘自由下落的沖擊能來進行回填土的夯實控制,以提高其作用于實踐的結構穩(wěn)定性。其三,對于回填土較深且采用強夯法造價成本大的情況下,施工建設人員可采用樁基法,即將機密樁、預制樁以及灌注樁作用于實際的施工環(huán)境。但在實踐過程中,無論采取哪種樁基,均會使回填土作用于原來的土層,故仍需夯實回填土,并對管道接口進行施工質量控制,以采用柔性或是半柔性的接口,來實現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的控制目標。首先,應將固壁支撐固件進行拆除;其次,根據市政給排水的方向,按照由高至低的順序進行回填。再洗,對其進行夯實與碾壓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回填施工時,應做好人工回填,以避免機械設備的回填對給排水系統(tǒng)造成運行不穩(wěn)定性影響。
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人們對市政道路工程建設使用的安全穩(wěn)定效果需求不斷增加。然而,受工程施工建設所處不良地質環(huán)境問題的影響,降低了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術的應用效果,無法保證工程建設使用的耐久性。為此,研究人員應在掌握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采取必要的施工控制措施。如此,市政工程的建設就能為促進城市化進程提供技術支撐,進而優(yōu)化人們生產生活的交通運輸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