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黃小蓮 孫利琴
【摘要】隨著手機網(wǎng)絡的膨脹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兒童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不斷被遮蔽。針對親自然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場地局限、片面使用自然物以及忽視兒童內(nèi)在自然性等問題,倡導在自然中真奔跑、真觀察、真體驗、真感受,從親力、親智、親情、親美的目標,對走進自然的兒童學習生態(tài)進行澄明。
【關鍵詞】親自然教育;解蔽;澄明;學習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9)11-0048-04
【作者簡介】周麗(1995-),女,江蘇南通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黃小蓮(1970-),女,浙江浦江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前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孫利琴(1975-),女,杭州人,杭州市蕭山區(qū)所前鎮(zhèn)中心幼兒園園長。
自然是上天賦予兒童最好的禮物。自古以來,兒童就與自然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這在“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等古詩詞中均有映現(xiàn)。于大自然中學習、游戲和探索,讓孩子在親近自然的同時獲得最直接的感性體驗,既是一種與自然建立和諧關系的學習生態(tài),也是他們最好的成長方式。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的教育逐步摒棄了天然的自然環(huán)境、鄉(xiāng)土資源,轉以城市生活為向導,純真童年逐漸“消逝”。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提出“自然缺失癥”這一概念,揭示了兒童與自然的聯(lián)系出現(xiàn)令人驚愕的斷裂[1]。如今,人們成為穴居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動物,極具誘惑的網(wǎng)絡世界引領他們逐步沉淪,孩子們?nèi)缤~F在這里掙扎、搏斗,想要憑一己之力沖破牢籠,卻發(fā)現(xiàn)牢籠之外還是重重枷鎖。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投射在兒童身上會導致一些直接的后果,例如發(fā)生感官鈍化、弱視、肥胖率增加、抑郁、注意力紊亂等病態(tài)的現(xiàn)象。誠然,現(xiàn)今的兒童與自然之間早有罅隙,而親自然教育的提出可謂是探進裂縫中的一縷陽光。對親自然的理解眾說紛紜,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親自然”?
一、解蔽親自然教育
《荀子·解蔽》中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們往往會犯以偏概全的毛病,被局部現(xiàn)象所蒙蔽,不能從多角度出發(fā),全面地看待事物,并習焉不察。于親自然教育而言,人們也不能免俗地陷入“一隅之蔽”的困境?;诖?,親自然教育的實施要從解蔽“親自然”開始。
“自然”一詞在中國最先由老子在其《道德經(jīng)》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痹谶@里,“自然”作為“道”的依據(jù),其根本含義做“本性”解釋。而通常意義上,人們理解的自然即大自然,肉眼可見的周圍一切自然因素的綜合。當然,這種自然是受人類文化重構改造的結果。有研究者提出,“自然”本身的內(nèi)涵顯現(xiàn)為兩層意思:其一,自然有其實物性的一面,即“自然”作為具體的“自然物”直觀地呈現(xiàn);其二,“自然”必然要從“自然物”中抽離出來,“自然”是所有自然物的本質屬性,是其本性,亦是其“原本如此”的樣子,自在給定性和天然如是性是它的突出特征[2]。所以說,除去入世的實用價值,從深層次而言,自然與人性緊密相關。
基于此,我們的“親自然”也就涵蓋了兩方面的含義:其一,親自然就是親近物質的、實體的自然,加強我們與自然的聯(lián)系,緊密人與自然的關系,友好互動,建立親密熱愛的情感;其二,親自然囊括了回歸本性的意義,通過與自然的相處,激發(fā)出人的自然性和內(nèi)在本質。如果將親自然教育僅僅理解為是與自然資源的感知接觸或者是將活動空間自然化等物性的教育活動是簡單狹隘的。
二、對親自然教育現(xiàn)狀的思考
親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diào)的是一種原始性、開放性、真實性,最好是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體驗式的教育。然而,結合筆者在幼兒園中的所見所聞,親自然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育環(huán)境與情境囿于幼兒園內(nèi)部場地,走向真實自然的較少
基于場地條件、地域資源的限制,農(nóng)村幼兒園尚能利用地理條件開展親自然活動,城市幼兒園則困難重重。一些幼兒園被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樓遮蔽,傳統(tǒng)的三?。ㄈ展庠?、空氣浴、水?。┧坪跻渤蔀樯莩奁?。有些被高樓遮住光線的幼兒園日照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無法充分享受日光?。豢諝庠∫苍絹碓秸湎?,面對日益增多的霧霾天,幼兒只能蝸居于室內(nèi)開展規(guī)定一小時的體育活動。幼兒園費心費力打造綠色自然角、戶外游戲場地,甚至是建造了農(nóng)莊來創(chuàng)設一個能令幼兒浸潤其中的自然環(huán)境。
實施親自然教育,幼兒園的整體設計在空間塑造上要注重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強調(diào)“自然光”和“植物”的引入,給孩子們營造一種身處大自然的感覺。結合建筑學相關研究,幼兒園應打破建筑與自然間的高墻,建筑應不高于自然,要以自然為中心。在建筑形態(tài)及空間組合方式上,可以從大自然的有機生長狀態(tài),如“麥穗”“柳條”“高山流水”中尋找靈感,將其抽象提煉成“符號化”的形態(tài)運用到設計細節(jié)之中,使幼兒園建筑呈現(xiàn)有機的生長態(tài)勢。在空間的流線設計上,室內(nèi)外空間可以互相穿插融合,模糊室內(nèi)與室外、建筑與環(huán)境之間的界限[3]。盡管如此,真實、自然的情境帶給兒童的震撼遠遠不是幼兒園人工建構的環(huán)境所能比擬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帶領兒童走進田野、山林、溪水、河畔才更能令其領略自然的原始魅力。
幼兒園的親自然教育,一方面被親自然環(huán)境的缺失所困,另一方面受制于真實自然中存在不能控制的安全隱患。安全問題像是懸在教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束縛了教師,他們不敢輕易帶幼兒走進自然。即便在農(nóng)村,親自然教育也不是直接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開展探究,而是象征性地在幼兒園內(nèi)打造一個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難以在原汁原味的真自然中實施真正的親自然教育。
(二)將親自然教育簡單理解為自然物的利用,忽視了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形成
國際上根據(jù)EAN量表(Emotional Affinity toward Nature Scale)界定“親自然情感”,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一種情感體驗,包括人在自然中感覺安全舒適,對自然的熱愛與依戀,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體驗等[4]。然而,在目前幼兒園的親自然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者往往只是把幼兒放歸于各種各樣的自然物之中,或者對幼兒自身所呈現(xiàn)的自然性無暇顧及,只強調(diào)幼兒與自然物的接觸,對自然物進行認知、操作。這種親自然教育執(zhí)著于“物”而忘掉了“本體”,只注重自然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自然的審美、存在等本質屬性,忽略了對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養(yǎng)。
筆者曾觀摩過一次利用甘蔗測量的科學活動,此活動原本想表達親自然教學之意,但在實踐過程中偏離了親自然軌道。教師讓幼兒兩兩合作,用長長的甘蔗去測量教室的長度。甘蔗長短不一、彎曲不一,幼兒依靠自己摸索,測量結果也是迥然不同。眾所周知,甘蔗的主要功能是食用,為了表現(xiàn)親自然而利用甘蔗這一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實屬牽強生硬。這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將親自然教育簡單地同自然物的使用劃等號的現(xiàn)狀。教育者為自己開發(fā)了新的課程沾沾自喜,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自然物的機械利用,沒能挖掘親自然的核心精神,對幼兒親自然情感的發(fā)展助益不多。
(三)缺乏對自然性的深層次思考,忽視幼兒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
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一書中,首次提出“自然教育”,并對此進行了概念界定?!白匀唤逃笔且环N“適應自然”的教育,這種適應體現(xiàn)在兩個層次上:其一是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與守則;其二是要遵循人的內(nèi)在天性和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親自然教育的實施中,必須要衡量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使人的“自然性”與物的“自然性”相融共生。
然而,在幼兒園的親自然教學實踐中,教育者在教學活動設計上缺乏深層次的思考,自然物的加入弱化了對人的自然性的關注。仍以甘蔗測量活動為例,教師強調(diào)一定要運用甘蔗這一自然物,但實際上未考慮到甘蔗作為測量工具的適宜性,更未考慮幼兒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那么,我們就要放棄使用甘蔗了嗎?未必!倘若變利用甘蔗測量為測量甘蔗,即變測量工具為測量對象時,會發(fā)生什么呢?教師通過調(diào)整,引導幼兒可以通過數(shù)甘蔗節(jié)數(shù),用手丈量,或者利用自己的身高跟甘蔗比高矮等。幼兒在測量園內(nèi)自己種植的甘蔗的長度過程中,能夠切身感受甘蔗的生長力和種植帶給自己的成就感。同時,通過學習多元的測量方法,將日常經(jīng)驗上升到科學經(jīng)驗,這也是遵循幼兒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幼兒心理與認知的發(fā)展的成長過程。
三、走進自然的兒童學習路徑澄明
厘清了“蔽”所遮掩的親自然的本真面目,我們需要一些除蔽方法以達到澄明之境。筆者從親力、親智、親情、親美四個維度對親自然教育的實施路徑進行澄明。在親自然的學習路徑中,最核心的是兒童與自然的直接聯(lián)絡與對話,教育者在這之中發(fā)揮“無為”的作用。黃老之學中的“無為”思想絕不是抵制一切人為,而是順應事物自然,反對強行干預妄為。
(一)在自然中真奔跑:親力
如今的幼兒園十分重視自然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幼兒園內(nèi)具有許多自然元素,但無法與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相提并論。走向真實的大自然是親自然教育的必然歸宿。田野、山川、河流,都是豐富的自然資源;藍天下的學校,森林里的學校,才是滿足幼兒自然心性的學校。大自然是兒童天然的運動場,在自然中奔跑,有利于兒童融于自然,鍛煉體魄,慢慢積淀堅毅、勇敢的品質。自然中的陽光、空氣、水等資源都可被充分利用,幫助兒童進行體格鍛煉,促進其新陳代謝,強健體魄。同時,大自然也是兒童的試煉場。
在自然中真奔跑,安全問題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大自然原始、開闊且兼具潛在危險,地勢、天氣、動植物等都可能是潛在安全隱患。然而認知危險方能規(guī)避危險,身處自然能促使幼兒更加敏銳地觀察周圍環(huán)境,提高他們防范風險與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能力。教育者除了事先熟悉環(huán)境,對不安全因素有所判定,保護兒童避免受到傷害之外,應當鼓勵兒童克服危險,迎難而上,讓兒童學會風險辨別與控制的方法,從而增強抵抗危險的能力。兒童的心理問題也值得關注。競爭壓力早已下移到兒童身上,久居城市的兒童,其心理長期遭受壓迫,置身于自然之中隨處可感受到大自然強勁的生命活力,能有效舒緩心理壓力,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獲得精神上的滋養(yǎng),充盈生命,煥發(fā)屬于他們的朝氣與活力。
(二)在自然中真觀察:親智
大自然是神秘的,是千變?nèi)f化、豐富多彩的。正是這多變的、靈動的自然才能激發(fā)兒童好奇而不麻木的生命活力。大自然是啟迪兒童智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寫道:“大自然充滿著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是思維的主要源泉,是啟迪智慧、發(fā)展才能的主要地方?!盵5]這啟示我們,大自然是開啟兒童智慧思考的按鈕。我們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置身于自然中的兒童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更專注、更熱衷于探究思考。相較于被禁錮于教室中看著昆蟲的圖片聽教師泛泛而談,孩子們更愿意親自拿著小鐵鍬去樹下挖螞蟻窩,去花叢中捕捉蝴蝶。
大自然蘊含著用之不竭的可供探索的原材料,親自然教育的各領域活動與自然有機融合,能根植于兒童的興趣與天性,調(diào)動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摘下來的番茄是活的還是死的”“為什么彩虹只會在夏天出現(xiàn)”“魚兒怎樣過冬”……這些問題都是兒童觀察自然后智慧的反饋。氣象、水、土壤、空氣等都是唾手可得的課程資源,可以衍生一系列可供探究的主題。教育者只需提供操作工具,適時指導,無需多言。以簡單的玩泥巴為例,教育者根本不必告知兒童泥與水的比例,只需提供相應的探究材料,兒童就能根據(jù)操作結果逐步調(diào)整,在多次嘗試中和出軟硬適宜的泥巴,樂此不疲。操作的過程即思考的過程,在動手動腦中發(fā)展科學探索精神,“自然智慧”由此觸發(fā)。
(三)在自然中真體驗:親情
大自然原始、質樸的氣息頗有些“人之初,性本善”的味道,也像極了兒童天生純真的赤子之心。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在《局面的轉折》中寫道:“自然的寶藏豐饒完美,能裨益心靈,健旺的生機能萌發(fā)智慧,春天樹林的律動,勝過一切圣賢的教導,它能指引你識別善惡,點撥你做人之道?!盵6]在自然教誨下的兒童,不僅萌發(fā)智慧,更能陶冶情操,發(fā)展親自然情感,提升人際關系。
在自然環(huán)境中開展的種植、遠足等社會實踐活動對兒童親自然情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里的親自然情感不再單單指向兒童與自然的雙向關系,也包含因在自然中交往而由自然回饋給兒童的社會性情感體驗。于同伴關系而言,自然中的實踐合作緊密了伙伴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自然場域內(nèi)發(fā)生的故事可能成為兒童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對親子關系來說,家長參與自然中的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參與的興趣,為孩子提供直接顯性的經(jīng)驗,為深入探究提供更多途徑,親子感情得以鞏固升華。就兒童自身而言,在自然中活動也是兒童與自然關系的提煉,幼兒欣賞獨特的自然風光,感受獨有的人文情懷,品味獨到的家鄉(xiāng)風味,對大自然的贊嘆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自然滋長起來。
(四)在自然中真感受:親美
大自然本就是美的象征,無論是高山流水還是塞外孤煙,春生夏長或是秋收冬藏,都以她獨有的姿態(tài)綻放著美的藝術。自然也是人們崇高的藝術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古以來宗法自然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大自然為兒童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樹立標桿,是兒童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最直觀的觀察對象。
同時,大自然也為兒童創(chuàng)造美提供形形色色的素材,是兒童創(chuàng)造靈感的繆斯女神。樹葉、積雪、花草、泥巴等無一不是可供選擇的素材,無一不是兒童喜愛的素材。組織兒童到戶外和大自然中搜集材料是活動的關鍵,可以收集葉子、草、松針或其他材料做拼貼畫,也可以嘗試把碎葉子或沙子攪拌在蛋彩畫顏料里,試試繪畫效果,亦或是用木棍、細樹枝搭建理想的建筑造型。通過拓印、拼插、粘貼、串聯(lián)等藝術表現(xiàn)手段,兒童發(fā)展了善于發(fā)現(xiàn)、主動創(chuàng)造、大膽表現(xiàn)、多元表征的藝術品質。在自然中創(chuàng)造的兒童,思維活躍,想法奇特,天真爛漫。類似于“我要種魚”這種看似毫無邏輯的話語,卻是兒童在利用樹葉完成拼貼畫的過程中詩性浪漫的表達;“雪地上的小畫家”則是對雪地上斑駁腳印的靈動描繪。如此詩意悅耳的語言,必然只有自然的孩子才能自然流露。
當我們重新審視自然和兒童漸行漸遠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好似原野上燃起熊熊大火。幸運的是,灰燼里跳動著希望,走進自然便是點燃希望的春風。走進自然吧!去山林聽蟬鳴,去河畔戲水。走近兒童吧!聆聽兒童成長的真實訴求,挖掘生命成長的自然線索。如此親自然教育下的兒童勢必保留野性,也充沛人性,擁有自然而不做作的品性,具備任性而動、不被定義的生命脈絡。
【參考文獻】
[1] [美]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王登峰,王華婷.兒童“親自然”教育實踐的若干思考[J].荊楚學刊,2015,(06):86-89.
[3] 余貝妮,朱瑾.親自然幼兒活動中心的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09):296.
[4] 王莉,陳知君.3-6歲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養(yǎng)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06):61-63.
[5] [蘇]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6] [英]華茲華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楊德豫,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本文系浙江省優(yōu)勢特色學科培育項目“學前課程園本化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8JYXK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黃小蓮,kybhxl@163.com
(助理編輯 姬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