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珺,梁興格,陸 玉,張全財,孫 媛
(1.文山州植保植檢站,云南文山663099;2.富寧縣植保植檢站,云南富寧663400)
稻縱卷葉螟是鱗翅目,螟蛾科昆蟲,其具遠距離遷飛習性,每年春季成蟲隨季風由南向北而來,隨氣流下沉和雨水拖帶降落,成為非越冬地區(qū)的初始蟲源[1];成蟲有趨光和趨向嫩綠稻田產卵的習性。該蟲是文山州水稻生產上一種重要的遷飛性害蟲,連年持續(xù)中等偏重發(fā)生,局部區(qū)域部分田塊重發(fā)生,遠觀“蟲苞累累、白葉滿田”,若恰逢水稻孕穗、抽穗期受害重將會造成嚴重損失,甚至絕收,近5年年均發(fā)生面積占水稻病蟲害發(fā)生面積的12.37%、造成危害損失占13.40%。通過常年開展稻縱卷葉螟系統(tǒng)監(jiān)測、調查和普查,摸索出其在本區(qū)的發(fā)生特點及規(guī)律,提出應在分蘗盛期和孕穗初期及時預警,對見蟲早和排查到的防治對象田進行挑治,使用性誘捕器+殺蟲燈+生物防治相結合與適時組織開展大面積統(tǒng)防統(tǒng)治的策略,達到提高防治效果、減輕危害程度、減少糧食損失的目的。
在全州7縣1市設置1個州級、8個縣級和60個鄉(xiāng)(鎮(zhèn))級共69個監(jiān)測點,各監(jiān)測點按水稻種植區(qū)劃劃定,選擇在長年連片種植水稻、常年見蟲早或邊境稻田等具代表性的區(qū)域,在代表區(qū)域內選擇不同品種和不同播期的一季中稻田塊調查。
1.2.1 燈下觀測及田間趕蛾調查
每年4-9月開燈,從燈下或稻田始見蛾開始至齊穗期進行。
1.2.2 卵、幼蟲種群消長及發(fā)育進度調查
各代產卵高峰期開始(遷入代在發(fā)蛾高峰當天,本地蟲源在發(fā)蛾高峰后2 d),每隔2 d查1次,至3齡幼蟲期為止;選取不同生育期和好、中、差3種長勢的主栽品種類型田各1~2塊,定田觀測;采用雙行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塊田查10點,每點2叢[2]。
1.2.3 卵量和幼蟲發(fā)生程度普查
卵量調查在田間蛾量突增后2~3 d開始;幼蟲發(fā)生程度調查在各代2~3齡幼蟲盛期開始;卵量普查選取不同生育期和好、中、差3種長勢的主栽品種類型田各1塊,采用雙行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塊田查5叢,每叢拔取1株,每2 d調查1次;幼蟲發(fā)生程度普查選取不同品種、生育期和長勢類型田各不少于20塊,面積不少于1 hm2,每5 d調查1次。大田巡視目測稻株頂部3張葉片的卷葉率[2]。
1.2.4 殘留蟲量和稻葉受害率(程度)普查
各代危害基本定局后進行。殘留蟲量調查選主要類型田各3塊,雙行平行跳躍式,每塊田查50~100叢,調查殘留蟲量;取其中20叢查卷葉數,計算卷葉率;每類型田取50條幼蟲,分蟲態(tài)和齡期;稻葉受害程度調查取樣同幼蟲發(fā)生普查,調查稻株頂部3張葉片的卷葉率,確定稻葉受害程度[2]。
記載調查時間、地點、稻作類型、水稻品種、生育期、蛾量、各級卵巢雌蛾量、卵量、幼蟲量等數據;計算每公頃蛾量、交配率、孵化率、卷葉率、百叢卵量及幼蟲量等。
據監(jiān)測,稻縱卷葉螟遷入早的年份燈下4月中旬見蛾;一般年份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現稻縱卷葉螟遷入峰。以發(fā)生嚴重的2008年為例,6月4日燈下(單燈)始見蛾10頭,6月上旬共誘蛾1202頭,高峰日6月8日共誘蛾416頭(♀368頭、♂48頭),2007年同期未見遷入峰,峰期持續(xù)時間長達10 d;7月中旬再次出現成蟲峰期,持續(xù)到8月中旬,時間長達30 d。2009年富寧縣5月中旬稻田內出現稻縱卷葉螟成蟲,比2008年提早20 d,5月下旬田間調查,卷葉率達18.6%。2018年6月中旬始見蛾5頭,7月1日燈下誘蛾156頭,高峰日7月18日、誘蛾59頭;同期田間趕蛾調查,平均蛾量3.27萬頭/hm2,最高達5.79萬頭/hm2;至8月下旬田間調查,平均卷葉率23.1%,高的達49%。
2007-2009年發(fā)生面積分別占當年水稻種植面積的30%、65.4%、60.6%,是歷年發(fā)生面積的4倍多,其中2008年、2009年是發(fā)生危害最重年份,受害稻田平均卷葉率41.6%,高的達78.3%,累計造成糧食損失0.33萬t,危害程度達5級。2013-2018年年均發(fā)生2.48萬hm2,造成糧食損失0.16萬t,受害稻田平均卷葉率26.57%,高的達52.13%,危害程度4級。
田間調查4月中旬零星見蛾,主要危害時段從5月下旬持續(xù)至9月下旬;8月中旬田間調查,田間蛾量仍然居高不下,平均蛾量75735頭/hm2,高的達269625 頭/hm2。
本區(qū)每年發(fā)生5代,世代重疊明顯。4月以前危害早稻秧苗;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在中稻秧田和早栽稻田中發(fā)生危害;6月主要危害處于分蘗、拔節(jié)期的稻株;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發(fā)生的第4代危害最重,主要危害處于孕穗期水稻的劍葉及其它葉片,造成水稻早衰、千粒重下降、癟谷率增加、稻谷減產,因此將第4代確定為防治重點代。
綜合害蟲發(fā)生特點和發(fā)生規(guī)律分析認為,應在水稻分蘗盛期和孕穗初期及時預警,對分蘗期卷葉率達5%、拔節(jié)末期卷葉率達10%,田間蛾量達5頭/m2時要立即施藥防治。特別要注意的是,對見蟲早和排查到的對象田應重點挑治;對密植的高產田、長期積水和歷年危害重的田塊,即使蛾量或卷葉率未達到上述指標,也應適當提早施藥時間,以有效控制害蟲擴展危害;水稻進入乳熟期(9月中旬以后)或氣溫下降至20℃以下、濕度降低,不利于稻縱卷葉螟的活動、產卵和生存,即使蛾量達到或超過上述指標,也不必要再行施藥防治。
中國云南文山州與越南北部接界,每年4-5月越南北部稻縱卷葉螟隨暖濕氣流大量遷入繁殖危害,其南部邊境縣麻栗坡縣、富寧縣水稻栽插節(jié)令較早,為害蟲提供了前期遷入繁殖地,此期若不加以及時防控,該蟲又會進一步向北部遷飛,繼續(xù)繁殖危害,影響全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生產;因而做好稻縱卷葉螟監(jiān)測、預警及防控工作勢在必行。
選用生育期較早的品種,盡量早播,以提早成熟期,減輕第4代的危害。做到基肥足、追肥早、適期擱田,減少氮肥施用量,氮、磷、鉀肥搭配使用,使稻株生長健壯以提高抗蟲能力;若施肥不當,偏施或遲施氮肥,易造成稻株生長過于嫩綠柔軟、莖葉徒長、后期貪青遲熟,田間陰蔽,蟲害發(fā)生重;對長期積水田塊,要適時曬田以減輕蟲害的發(fā)生程度。
按每1.7~2 hm2稻田安裝1盞殺蟲燈,掛燈高度1.5~1.7 m,4-10月蟲害發(fā)生期間每晚20:00至凌晨7:00開燈誘殺害蟲;從5月下旬開始布放稻縱卷葉螟性誘捕器30套/hm2,性誘捕器置于稻株頂部以下5~10 cm,誘芯每隔2月?lián)Q1次,至10月中旬結束。
稻縱卷葉螟的天敵種類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縱卷葉螟絨繭蜂等,捕食性天敵有步甲、隱翅蟲、瓢蟲、蜘蛛等,均對稻縱卷葉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3]。
對田間趕蛾≤5頭/m2,初見卷葉的稻田重點挑治,同時啟動一級應急防治預案。對田間趕蛾≥15頭/m2,有蟲田率達到10%,卷葉率達10%時啟動二級應急防治預案并組織開展統(tǒng)防統(tǒng)治。
在防治上實行“五統(tǒng)一”,即統(tǒng)一病蟲測報、統(tǒng)一防治時間、統(tǒng)一藥劑、統(tǒng)一機械施藥、統(tǒng)一調查防治效果的工作原則,采用植保無人機、機動噴霧器等施藥器械實施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推進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的使用,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次數和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減輕環(huán)境污染,維護農田生態(tài)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