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劉 駿 ,秦旭紅 ,袁 媛
(1新疆第一師阿拉爾醫(yī)院功能科 新疆 阿拉爾 843300)(2新疆第一師阿拉爾醫(yī)院五官科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腮腺混合瘤也稱之為多形性腺瘤,是含有腮腺組織、軟骨樣組織的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較為常見的腫瘤之一,約占唾液腺所有良性腫瘤的72%[1]。多發(fā)于青壯年人,早期無明顯癥狀,生長較緩慢,病程可達數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當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腮腺混合瘤切除,而影像學檢查是評估腮腺混合瘤治療效果的有效方法。超聲具有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便的優(yōu)點,在臨床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本文特選取46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析腮腺混合瘤的超聲像圖特征及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本次所選46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來源于我院自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腮腺混合瘤;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病。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18例;年齡13~71歲,平均年齡(48.78±5.34)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45±1.02)年;均為單側腫瘤,腫瘤大?。?.0~5.5)cm,平均腫瘤(3.34±1.02)cm。
采用PHILIPS IU22、PHILIPS EPIQ7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0.0MHz,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頜面部,沿腮腺做縱切、橫切十字交叉位掃查,與健側進行對比分析,觀察腫塊形態(tài)、大小、內部、后方回聲及血流特點,采用Adler半定量血流分級法對血流強度分級處理。
術后病理證實:46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中,均為單側腫瘤,30例在左側,16例在右側。超聲檢查41例確診為腮腺混合瘤,占89.13%。誤診5例,誤診率10.87%,其中2例誤診為腮腺淋巴瘤,2例誤診為腮腺惡性腫瘤,1例誤診為腮腺囊腫。超聲確診的41例腮腺混合瘤中,20例(48.78%)實質非均勻低回聲,10例(24.39%)實質均勻低回聲,9例(21.95%)混合回聲,2例(4.88%)囊性回聲。
腮腺混合瘤屬于良性腫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最先可見于新生兒,最大可見80歲老年人,多發(fā)中年人群,且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發(fā)病率。腮腺混合瘤與正常腮腺有較好分界,腮腺混合瘤來源于腮腺上皮,除了上皮成分之外,還包含有軟骨樣組織、粘液等,迄今為止,發(fā)病機制不明確。臨床表現為耳下區(qū)的韌實腫塊,邊界清楚,中等硬度,與周圍組織并不粘連,無壓痛等,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提高腮腺混合瘤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B超在腮腺混合瘤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超聲像圖特征具體如下:可清晰查看到腫瘤存在,多呈現橢圓形或者圓形;邊界清晰,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少數欠清晰;腫塊內部回聲呈均勻性及等回聲,欠均勻的分散在細小蜂窩狀分隔;出現囊性變時,可見到液暗區(qū)[2];部分存在包膜,多數不完整;腫塊后方回聲無衰減,若有軟骨樣成分較多可呈強回聲;伴隨有壞死、液化、出血及囊便,部分可見鈣化現象,且具有多形性。在本次研究中,超聲診斷率為89.13%,仍有5例患者存在誤診,誤診率10.87%。因此,應做好腮腺混合瘤與其他腫瘤的區(qū)別診斷。
本次5例腮腺混合瘤誤診中,有2例誤診為腮腺淋巴瘤,臨床中腮腺淋巴瘤多發(fā)生于老年人,且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好發(fā)部位位于腮腺后部的表淺部,內回聲低于混合瘤,以“管道樣”或者“網格狀”為特點。相對而言,腮腺混合瘤較硬,且內部回聲強于腮腺淋巴瘤。由于本次2例誤診中,內回聲較低,可建網狀分隔的液性暗區(qū),后方回聲較強,導致誤診。2例誤診為腮腺惡性腫瘤,一般情況下,腮腺惡性腫瘤質地較硬,且表面不光滑,無包膜,內部回聲多見中、低回聲,內可見到組織變形壞死,后方回聲較弱。較小惡性腫瘤并沒有沒明顯的組織破壞,極易誤診[3-4]。本次誤診的腮腺混合瘤中,由于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其活動性差,內部回聲不均勻,進而導致誤診。此外,1例誤診為腮腺囊腫,腮腺囊腫后方增強效應相對較明顯,且存在側邊效應。本次誤診由于腮腺混合瘤塊質中偏軟,有明顯包膜,囊內無回聲,后方回聲增強,進而出現誤診。
腮腺混合瘤主要采用手術切除治療,根據腫瘤部位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主要有腮腺淺葉、深葉、全葉切除術,以上術式可有效減少面神經損傷,降低味覺出汗綜合征的發(fā)生,保存部分腮腺功能,最大限度減輕術后面部凹陷畸形[5]。手術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保護面神經,若有惡性病變,應按照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來進行處理。
綜上所述,B超在腮腺混合瘤診斷中具有較高價值,同時應結合臨床表現、體格檢查,提高診斷率,降低誤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