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學習力就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個人的學習力不僅包含它的知識總量,也包含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還包含學習的速度及吸納和擴充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識增量,即學習成果的創(chuàng)新程度及學習者把知識轉化為價值的程度。因而,指向學習力發(fā)展的語文教學活動需要特別關注有沒有引領孩子真正學習,有沒有通過對“學生與知識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的安排,使學生主動而投入地學習。
一、關注學生原初的閱讀體驗,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1.不重復“學生一讀就懂的”
聽了大大小小各種場合的公開課,筆者發(fā)現,我們不僅會重復“一讀就懂的內容”,還會在“不讀已懂的內容”上停留。這里筆者最想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猜謎語,不少教師會因為刻意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時不時用“猜謎語”來活躍氣氛。比如課堂導人,學生已經知道上課的內容了,還讓他們猜課題或跟課題有關的字謎。這時的課堂,表面上看學生個個熱情高漲,實際上他們正在為自己“沉睡的大腦”沾沾自喜。
2.不錯過“學生讀了不懂的”
比如教學《海底世界》中海底的動物在竊竊私語這部分時,海底的各種聲音是孩子一讀就能懂的,讀不懂的是作者是采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做到讓讀者一讀就懂的,這才是需要教師領著孩子們去解決的問題?!都毙宰宇櫩秃吐宰硬每p》中孩子能讀懂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讀不懂的是作者刻畫人物形象時,如何巧妙傳遞給讀者“急”和“慢”的印象,只有引領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才能把接下來的復述故事演繹得準確、到位。
為了不錯過“學生讀了不懂的”,教師除了課前要準確把握孩子們的學情外,上課過程中還要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并及時作出回應。不僅要聽話的內容,還要聽其中的感情,聽畫外之音、言外之意。
例如,教師在教學《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時,讓孩子們用“夜幕降臨,我們看見( ),就像( )”的句式說說天上的月亮,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夜幕降臨,我們看見金黃的月亮像—個個圓圓的月餅?!?/p>
師:“月亮只有一個,你發(fā)現自己的問題了嗎?”
生:不對,應該是:“夜幕降臨,我們看見金黃的月亮像一個圓圓的月餅”。
師:夜晚的天空中不止一個的是誰???
生:是星星。
師:難怪作者寫星星是這么寫的:“黑夜降臨了,我們看見夜空中群星閃爍,就像千千萬萬支極小的蠟燭在發(fā)光?!蹦銖哪膫€詞語看到星星的多了?
生:我從“千千萬萬”這個詞看出的。
生:還有“群星”的“群”也能看出星星的多。
師:孩子們很會發(fā)現,正因為是群星,所以后面的蠟燭前面也要加上“千千萬萬”。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最好的辦法就是知道孩子們需要你教什么。一旦教師帶著學習的心態(tài)傾聽孩子們的發(fā)言、困惑和內心的需求,讓孩子們感受到教師的在意,他們就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么,哪里有困惑,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起點。
3.不忽略“學生以為懂、事實上不一定懂的”
如教學《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當交流到“開始,天空呈粉紅色,慢慢地變成了蔚藍色,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球一樣升起來了”一句時,學生馬上就能發(fā)現這個句子是個比喻句,還能說出除“就像”外,“如同、好似、仿佛”這些比喻詞。乍一看,學生似乎對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已經了然于心。事實真的如此嗎?老師同時呈現:
有時,云彩在藍色的天空中飛行,如同經過雕飾一樣,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告訴我們許多奇妙的故事……
一天結束了,落日的余暉不時變幻著顏色,好像有誰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紅色和紫色。
夜幕降臨了,我們看見夜空中群星閃爍,就像千萬支極小的蠟燭在發(fā)光。
讓學生判斷這三個句子是不是比喻旬,你會發(fā)現結果并沒那么樂觀。這是課本中呈現的句子,當學生根據比喻句的特點進一步思考后會發(fā)現,并不是只要包含“如同、好似、仿佛”這些比喻詞就一定是比喻。事實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都在被這些似懂非懂的問題所困擾,這時候需要清醒對待的是我們教師。
二、關注文本原生的言語價值。有增量有品質地學習
1.教師層面:深入解讀,用高階問題助推思維發(fā)展
語文學科本質的落實關鍵在教師的文本解讀力。學生的思維是從深度閱讀開始的,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在課堂上運用高階問題助推學生思維。
如教師在處理《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的仿寫時,一般會讓學生想象海底還有哪些聲音,繼而仿寫:
你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有的像()一樣(),有的像()一樣(),有的像()一樣(),有的還好像在()。
其實讓三年級的孩子仿寫這一片段,難度并不大。那么這一片段的言語訓練點在哪里呢?是這段話本身的總分句式。練筆時可以先口頭完成,再要求學生在前面加一個句子:
():有的像()一樣(),有的像()一樣(),有的像()一樣(),有的還好像在()。
這樣有層次的訓練,學生的提升就不僅僅是停留在單純的擬聲詞的積累和堆砌上了。
2.學生層面:傾聽同伴,以他人為基礎實現言語生長
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專注傾聽同伴,在傾聽中反問自己“我學到了什么”“他為什么要這樣說”,思考他人發(fā)言的“言外之意”。以“不重復同學說過的”“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你的觀點與哪位同學的觀點有聯系”作為聽課要求,引導孩子們認真傾聽,從同伴身上得到靈感,以傾聽他人聲音為基礎開始學習。與此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的思考和發(fā)現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繼而喚起他們思考的欲望。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不斷吸收他人的想法,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拓展自己的思維,最終形成開放、敏銳的思維品質、學習品質。
三、關注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習變得持續(xù)、好玩
學習金字塔顯示,通過實踐,兩周后學習的內容能夠留下75%,所以,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設法多安排一些有價值的實踐活動。
1.以課后習題為索引的語文活動
統編語文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把語文要素隱含在課后的習題索引中。如執(zhí)教《漏》這篇課文,可以借助課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讀好故事,講好故事”。第一步,借助課后思維導圖,幫助厘清文章線索。第二步,抓住有趣的情節(jié),孩子們喜歡的部分,反復朗讀、品悟,為講好故事奠定基礎。第三步,師生共同設計“表演指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小組合作有聲有色地講故事。整堂課層層遞進,學生通過理解課文、積累語言、發(fā)揮合理想象講故事,能力逐步提升,真正實現了一課一得。
2.以方法習得為抓手的拓展實踐
例如教學《火燒云》一課,學生在學習了“作者通過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描寫火燒云的特點”這一方法后,讓他們學著寫一寫生活中看到的或腦子里想象的火燒云的樣子,加以鞏固。又如學習《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學生在感受了色彩的神奇后,讓他們比較兩個句子:
1.我們能看到各種水果,櫻桃、李子、梨。
2.我們能看到各種水果誘人的顏色,圓潤的鮮紅色的櫻桃,深紫色的李子,淺黃色的梨。
從中發(fā)現顏色詞的魅力,接著拓展同一顏色可以有不同說法,比如紅色有粉紅、桃紅、海棠紅、石榴紅、櫻桃紅、棗紅、瑪瑙紅、胭脂紅……引導學生在介紹事物時不僅要用上顏色詞,還要用得準確、用得靈活。
語文實踐拓展的魅力就在于有了畫面的還原,讓文字更鮮活;有了生活的介入,變陌生為熟悉;有了設身處地,就有了感同身受。這樣一來,學生會更加樂于表現自己,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