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曉雪 穆劍強 莫愁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符合標準的患兒40例,采用SPSS 210軟件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治療組予口服中藥顆粒加用青黛散外敷;對照組予蒲地蘭口服液口服,仙人掌外敷。評價患兒的治療療效、腮腺消腫情況、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治療前后。結(jié)果(1)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患兒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前降低(P<005),其中治療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2)腮腺消腫平均時間評價:治療組(32500±10351)d,對照組(46250±10607)d,治療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3)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評價,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普及消毒飲聯(lián)合青黛散能很好的改善腮腺炎患兒的臨床癥狀。
關(guān)鍵詞:流行性腮腺炎;青黛散;普濟消毒飲
中圖分類號:R3731+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11-0051-03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兒常見的呼吸道傳,該病以腮腺腫脹及疼痛為特點的非化膿性炎癥[1]。常見的并發(fā)癥有腦膜炎、胰腺炎、睪丸炎、卵巢炎等,其中胰腺炎并發(fā)癥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如不及時診斷,一旦發(fā)生,它將成為急性腮腺炎導(dǎo)致死亡的直接原因[2]。本次選取在本院就診的40例患兒,采用前瞻隨機的研究方法,客觀評價其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JP2]11一般資料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4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男:女=12:8),平均年齡(81±25582)歲;對照組(男:女=9:11),平均年齡(88±2044)歲,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上無明顯差異。[JP]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3](1)臨床表現(xiàn),臨床初期可有發(fā)熱、頭痛、咽痛。腮腺以耳垂為中心非化膿性腫大,向前、向后、下方擴大,邊緣不清,表面皮膚不紅,觸之疼痛,有彈性感。常一側(cè)先腫大,對側(cè)亦出現(xiàn)腫大。同側(cè)腮腺管口可見紅腫,或同時有頜下腺、舌下腺腫大。腮腺局部脹痛或感覺過敏,張口或咀嚼時更明顯。(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稍高,淋巴細胞相對增高;90%患兒血清和尿淀粉酶酶升高。淀粉酶的升高和腮腺腫脹程度相平行;腮腺炎特異性抗體IgM抗體可以早起快速診斷。(3)腮腺彩超:符合急性腮腺炎表現(xiàn)。
122中醫(yī)診斷標準本病屬中醫(yī)“痄腮”范疇。參照汪受傳主編《中醫(yī)兒科學》[4]中醫(y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訂)[5]中熱毒蘊結(jié)證:高熱,一側(cè)或兩側(cè)耳下腮部漫腫疼痛,范圍大,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或者有煩躁不安,面赤唇紅,口渴欲飲,頭痛嘔吐,咽紅腫痛,頜下有腫塊脹痛,納差,尿少而黃,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
13納入、排除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診斷標準作為納入病例。家長不同意,患兒服藥極為困難或不能按本研究方案治療和隨診者或患兒,休克、昏迷者、并發(fā)胰腺炎、腦膜炎排除此次研究。
14脫落或剔除標準依從性差,未按要求完成治療方案者或主動要求退出本研究者。
15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中藥普濟消毒飲顆粒(黃芩10 g,重樓10 g,黃連3 g,牛蒡子10 g,連翹10 g,薄荷6 g,僵蠶10 g,玄參10 g,馬勃10 g,板藍根10 g,陳皮6 g,柴胡6 g,升麻6 g,桔梗6 g,甘草6 g)。由北京康仁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加工成配方顆粒,每劑藥配成三包,<1歲:1包/次,2次/天;1~3歲:2/3包,3次/天。>3歲及以上:1包/次,3次/天;青黛散(青黛、土茯苓、赤小豆等研磨成粉)醋敷雙側(cè)腮腺處每日6小時。
[KG(0.2mm]對照組: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1歲:3mL/次,3次/天;1~3歲:5mL/次,3次/天;3~5歲:66mL/次,3次/天,>5歲:10mL/次,3次/天;仙人掌外敷;[KG)]
16療效標準[6]痊愈:體溫正常,腮腺完全消失,無并發(fā)癥,證候積分減少率≥95%;顯效:體溫正常,腮腺明顯消失,無并發(fā)癥證候積分減少率≥70%且<95%;有效:腮腺及諸癥減輕消失,證候積分減少率≥30%且<70%;無效:腮腺未見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 30%。癥狀評分治療3 d后評估。癥狀體征量化分表見表1。[HJ2.2mm]
2結(jié)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85%,經(jīng)等級資料秩和檢驗,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3討論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可通過直接接觸或經(jīng)上呼吸道的飛沫傳播,其傳染性較強,容易在托幼和學校等集體機構(gòu)引發(fā)流行,甚至暴發(fā)。近年來,麻腮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計劃后,腮腺炎發(fā)病率報告未見下降趨勢[7]。從各年齡組的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數(shù)構(gòu)成比看,3~14歲人群的發(fā)病數(shù)基本占全年齡組發(fā)病數(shù)的80%以上,個別年份曾高達8731%[8]。目前西醫(yī)無特效的抗病毒藥,運用較多的是更昔洛韋、利巴韋林,但更昔洛韋對人體正常細胞的不良作用較弱,對組織器官的毒性較低,安全性高[9,10],有研究表明對流行性腮腺炎患兒采用復(fù)方大青葉合劑聯(lián)合注射用更昔洛韋進行治療,對血清CRP、SIL-2R、IL-6、TNF-α水平均顯著降低[11]。
中醫(yī)學稱本病為痄腮,該病名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幼幼新書》,病機主要是邪毒蘊阻少陽經(jīng)脈,與氣血相搏,凝結(jié)于耳下腮部。治療予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治療常以鮮仙人掌、新鮮蒲公英、敗醬草、馬齒莧外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口服(中醫(y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流行性腮腺炎推薦級別D)。普濟消毒飲見于《東垣試效方》,方中黃連、黃芩、重樓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牛蒡子、連翹、薄荷疏散頭面風熱,玄參、板藍根、馬勃清熱清咽,陳皮理氣,以散邪熱,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引藥上行,以加強消腫散結(jié)、止痛清熱涼血之功。諸藥配伍共湊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之功。青黛散為本院特色制劑,以青黛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功,加入土茯苓解毒除濕,赤小豆消腫解毒排膿,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從本次研究可看出,中藥內(nèi)服與外用并施,療效顯著,能很大程度上減輕患兒痛苦,加快臨床痊愈。
參考文獻:
[1]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851
[2]彭文偉傳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82-84
[3]楊紹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傳染病[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73-77
[4]汪受傳,虞堅爾中醫(yī)兒科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社,2016:247-251
[5]趙霞,秦艷虹,董盈妹,等中醫(y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訂)[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7,13(1):1-4
[SD1,1][FQ(10*2。175mm,X,DY-W][CD=175mm]
[6]莊思齊兒科疾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M].北京: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0:95 - 96
[7]蘇琪茹,劉雋,馬超,等2004—2013 年中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預(yù)防醫(yī)學雜志,2016,50(7):611-614
[8]蔣蕊鞠,殷瓊洲,徐明玨,等2004~2018年全國流行性腮腺炎發(fā)病特征及重點防控人群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9,21(5):441-444
[9]Tacke CE,Smits GP,van der Klis FR,et alReduced serologic response to mumps,measles,and rubella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kawasaki disea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3,131(6):1701-1703
[10]Cologni L,Belotti L,Bacis M,et al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antibody titration and vaccinations in a large hospital[J].G Ital Med Lav Ergon,2012,34(3 Suppl):272-274
[11]劉洋洋,路朋復(fù)方大青葉合劑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兒童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9,34(5):1414-1417
(收稿日期: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