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閱讀一個小說家的詩歌,總是不免好奇。他是什么時候開始動念詩歌,越來越投入這樣一種迥異于長篇中篇,在體量上處于兩極的微詩寫作?它們是小說溢出的部分,還是他內(nèi)心里捂不住的火苗開始冒煙?多像個謎,一個作家的內(nèi)心在幽深小徑上的秘密延伸,總是帶有某種探險的性質(zhì)?,F(xiàn)在,樊健軍這個有實力的“70后”,對世間的表達既有連綿的小說為證,又將詩歌注入了他的寫作征程。
《詩人和椰子》這一組微詩,就像一幅幅黑白照片。《一滴雨》《暗藏之物》《腳手架》《圍觀者》《在43號病房》《春天,如我不在》……一幅幅凝重而憂傷的人間圖景,對讀者都不會陌生。它們就存在于我們當下的生活里,生老病死,精神的困頓與無助,虛無與絕望,對命運的追問和希冀都被他收入筆端。樊健軍敏銳地捕捉了市井生活中蕓蕓眾生的情狀,冷靜地處理世間的真相。
那么多情緒的表達,都容納于四行、五行、六行的短詩中。以最短的詩行,寓意豐富復雜的生活,真誠而令人難忘。這一幕幕文字的“拍攝”,是現(xiàn)實的,但又不是直觀的現(xiàn)實,它們從生活的低處和暗處回到寫作者的內(nèi)心,重新回爐,最后給出的是一幅幅心靈的影像。
這些充滿現(xiàn)實意味的詩篇,聚焦的常常是普通人對生活熟視無睹的忽略之處。
讓世間的萬物在詩人的筆端清晰地重生,讓人思考和瞭望,這也許就是詩歌改變生活、慰藉靈魂、抵抗蒼涼與焦慮的特殊存在意義。
挖坑,填土
他親手埋葬他的一截斷肢
暗藏之物是他的一部分
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暗藏之物》
詩人自覺地把自己放在生活的底層,觀察紛繁的世相,在時代的喧囂與沸騰之下,他沒有忽略一截斷肢,陌生的“他”與“我們”因為一種被埋葬的痛,連接到一起。這是不同生命個體之間無言的對話。斷肢是隱喻,也是現(xiàn)實,是殘缺,也因人性的力量而消弭了某種痛苦。這首詩很小,卻很完整,詩人用內(nèi)心的悲憫擴張了詩歌的疆界。
樊健軍的微詩寄寓著對世人命運的憐憫與感嘆,同時還有一些溫情的愛的詩篇,如《必須有野櫻桃》《春天,如我不在》等就是獻給大自然的詩篇?;ǘ涞膹吞K,時光里幸福的恍惚,詩人的心靈不知因為什么而激動了,他的詩句開始翻滾在家鄉(xiāng)的山川河流溪畔。
你在,時間都是柔軟的
柳青綠
玉蘭純白
這多好啊,動詞飛舞,樹梢有鳥的歌唱
泥土吐著草葉的光芒
如不在,這一地的春天都空曠了
—《春天,如我不在》
而這個時候,他悄悄地為他的詩歌改換了黑白色調(diào),涂上了一筆一筆的春風。像一場自言自語的愛,又像一場自由自在的愛,化在了春風里。這樣清新的小詩多么像一個人退回到童年,背著一塊小黑板走在寂靜的山道,看見什么喜歡的就記錄一筆,也是一種放松而愜意的瞬間。
好的詩歌,應該有非常獨特的氣質(zhì)和動人的力量。我喜歡這樣一種詩歌,倘若讀它的人能在一首詩里不斷與之發(fā)生碰撞,發(fā)出和聲,甚至引出另一首詩,一首詩的力量就能滲透到別人的人生片段里,并產(chǎn)生不可替代的好影響。這將是一個詩人的幸運,也是讀者的幸運。但愿樊健軍能成為這樣一個寫詩的幸運者。
無論是小說還是詩歌,如果將他的兩種題材對照一下,便可以看出其中同質(zhì)的部分:對現(xiàn)實的高度關注。他一直保持著與現(xiàn)實的密切關聯(lián),沒有喪失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悲傷,正因為這樣他的寫作才有了質(zhì)量和重量。當一個作家的境界越是接近“和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在一起”的時候,他的作品就越厚重飽滿,越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愿樊健軍不斷接受自我挑戰(zhàn),在寫作的道路上獲得更大更自由的表達。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綠洲》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