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洋
嚴嵩是有明一代最大的貪官,查抄他名下的財產(chǎn)時,僅金錠、金條等純金就有一萬三千多兩;另外還有純金制作的各種精美的器皿、鑲珠寶的金制器皿、數(shù)千件金鑲珠玉的飾物,這些金制品共重近兩萬兩。現(xiàn)銀和銀制品則更多:共得現(xiàn)銀兩百余萬兩,以及總重達一萬余兩的銀器、銀制品。金銀之外,還查得了品類繁多的玉器,其中不乏古董、珍品;也有數(shù)件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瑪瑙、水晶、珍珠等名貴材料制成的珍奇物品;甚至還查抄出了五十多張古今名琴、十幾方古硯以及千余本無價之宋元版古書、數(shù)冊魏晉以來書畫名家之作。至于地產(chǎn),則在各地共抄得數(shù)百套房產(chǎn),計近萬間房屋;土地最少則有數(shù)萬畝之多。嚴氏宅邸的各種用具極盡奢華,府內(nèi)各人所用衣料也十分雍容:各種織金妝花緞、絹、綾、羅、紗、綢等錦緞總計一萬四千余匹,而用這種衣料所制成的男女成衣則有一千多件。要知道,在明清紡織業(yè)最繁榮的江南地區(qū),即使是最勤勞的青壯年婦女從事紡織,一個人一日織成的普通衣料最多也不過半匹而已。更何況嚴氏府中抄沒的還是當時最精致、最名貴的衣料呢!
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嚴嵩祖孫三代的年俸總和大約是三千石,而這也只約等于三千畝田地的地租。當時官員俸米折銀一般是按照一石七錢的比率折算,也就是說嚴氏祖孫所有人的“年工資”最多是兩千一百兩白銀—若按這個工資水平來計算,嚴氏家族一千年的俸祿總和才等于其抄家時抄出的資產(chǎn)。故嚴嵩所有的資產(chǎn),絕非他一人或嚴氏一家之力即可積攢得到,他之所以能成為巨貪,和當時存在不少漏洞的制度、腐壞的吏治有很大關(guān)系。
嚴嵩在嘉靖年間發(fā)跡,與嘉靖皇帝崇尚神仙之術(shù)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皇帝盲目相信所謂的祥瑞之兆,于是嚴嵩等人就時?!白黜灧Q賀”,以此逢迎皇帝,當時得勢的臣子們都是依靠這種手段上位固權(quán)的。嚴嵩以其所作的“青詞”出類拔萃,逐漸贏得了嘉靖皇帝的好感,被委以重任。而嚴嵩之子嚴世蕃所任的尚寶少卿也是個“關(guān)鍵”的職務(wù):尚寶司的主要工作是掌管寶璽、符牌、印章的機構(gòu),而尚寶少卿作為該機構(gòu)的長官,可以在各種場合近距離接觸皇帝,甚至可以作為皇帝特使外出辦公。嚴世蕃就利用這樣的職務(wù)之便,對皇帝的旨意加以留心之余再稍加揣摩,便讓其所說之話、所做之事都能夠“符合”皇帝的心意。
對于與嚴氏父子作對的大臣,嚴氏父子則借以“遷除考察”的名頭對他們進行貶斥。而對于公然向皇帝進言彈劾自己的大臣,嚴氏父子則想方設(shè)法羅織莫須有的罪名、制造冤案,比如利用嘉靖皇帝痛恨大臣勾結(jié)通敵的心情,在楊繼盛頭上扣上有關(guān)“倭寇”的帽子陷害他致死。當時受嚴氏父子迫害的大臣輕則受廷杖之辱或貶官謫戍,重則如楊繼盛一樣喪命,甚至累及家人。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大臣要想仕途順利就只能依附嚴氏父子,故當時朝堂之上保持安然之人大多為嚴氏黨羽,時人稱文選郎萬采為嚴氏的文管家,武選職方郎方祥為其武管家。吏部、兵部大小各官職幾乎都任由嚴嵩任免。以至于賣官鬻爵成為一時風(fēng)尚,甚至達到了“官無大小,皆有定價”的地步。文官州判三百兩,通判五百兩;武官指揮三百兩,都指揮七百兩;吏部郎中、主事開價三千兩,后猛增至一萬三千兩。任免官員這樣的大事竟然能夠任憑嚴氏做主,可見當時的監(jiān)察制度已然形同虛設(shè)。
公然賣官并不能滿足嚴嵩父子的貪欲,他們還炮制了多種名目來中飽私囊:中央、地方大小官員需要歲時贈禮,這是“問安”;勘報功罪、修筑工事也需要克扣銀兩給嚴世蕃,這是“買命”;每逢官員按例或有機會獲得額外升遷、補缺資格時,就抓緊機會索賄,這是“漏缺”;官員升遷成功,則要搜刮庫藏和民脂民膏奉給嚴氏父子,這是“謝禮”。嚴氏父子不僅收受官民賄賂,就連當時的裕王(即后來的隆慶皇帝)甚至都不得不向嚴世蕃行一千五百兩白銀的賄賂,以此換得戶部給予的王府正常開支。
嚴氏父子不僅自行索賄納賄,甚至還公然貪污公款,將“大車數(shù)十乘,樓船十余艘”的巨額公款攔截后“運財南還”。他們就連邊餉也要收受,以致真正能到達邊鎮(zhèn)的糧餉只有總額的四成,其余的六成卻進入了嚴氏父子甚至嚴氏家仆手中。不僅如此,他們的黨羽也會主動為其搜刮錢財。嘉靖二十九年,認嚴嵩為義父以依附嚴嵩的趙文華在江南督查“倭亂”軍情時為討好嚴嵩,便趁此機會大肆收受賄賂、轉(zhuǎn)復(fù)嚴嵩。除了趙文華之外,還有位居鹽政要職的鄢懋卿等大小黨羽為其“效命”。
如此恣意收受賄賂也不能滿足嚴氏父子的貪欲:在他們的授意或默許下,嚴氏族人倚仗其朝中勢力,在離京數(shù)千里之外的江南廣大地區(qū)大肆侵吞、兼并人民的土地,對人們進行威逼利誘。他們不僅賤價收購良田房產(chǎn),甚至還直接強占,以致于產(chǎn)生了數(shù)例“毆傷人命”的案子。
追根究底,嚴嵩成為巨貪是“因官致富”、“賄隨權(quán)集”:嚴嵩科舉的成功和對皇帝的逢迎,使得他一步步躋身于權(quán)力中心,他的兒孫也因此受到“蔭任”而步入仕途。身居要職的嚴嵩深受皇帝寵信,而嚴氏祖孫三代皆官,在當時選官任人以及監(jiān)察制度漏洞百出的情況下,鉆制度的漏洞已成鉆營之人的共識;除了少數(shù)忠良之輩,當時的為官者大多選擇與嚴氏同流合污,因為這樣既能討得權(quán)臣歡心、保全自身,又能從中牟利,既然幾乎官場中人人人如此,又何樂不為、何必“故作清高”呢?嚴嵩一個人、嚴氏一個家族的“官品”敗壞尚且不至于令時政弊害叢生,但當半個朝堂都為虎作倀、因為各種利益、裙帶關(guān)系而官官相護時,王朝的吏治就此腐壞,明朝的頹勢也由此初見端倪而無可挽回了。
參考文獻:
[1]李文耀:《乾隆上海縣志》卷一。
[2]張顯清:《論嚴嵩的家資》,《北京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0年第2期。
[3]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gòu)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第70-72頁。